蒯乐昊
北京人来人往的798已经成为了观光景点,在尤伦斯的艺术商店门口挂着几幅彩色人像版画衍生品,其中一幅是年轻时的刘小东画像,落拓而瘦小,另一幅则是喻红的画像。当代艺术里的一切都有被商品化的可能,除了艺术作品,还有艺术家本人。
顺着热闹走到底,在园区僻静的一侧,铁皮门后是喻红和刘小东一墙而隔的画室。喻红高大沉静,轮廓俨然,从某个角度看甚至有点像她年轻时赖以成名、直到现在还被称颂的那幅素描大卫。
去年《南方周末》把年度艺术作品的致敬颁给了喻红的《云端》,颁奖词里写道:“《云端》直接楔入更凝重广阔的社会现实。其灵感来自坐飞机时看到的云层。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被嫁接于云端之上,让轻与重、虚幻与现实、天上与人间交织,赋予这幅创作横贯半年、长达18米、一共六联的巨幅画作,比其体量更深厚的意蕴。这幅作品以其一贯饱满明丽的画面,极具概括性地铺陈出人间世的种种情态:疲惫、不安、骚动、无助、无力等等,既是画中人的状态,也映射出人类普遍承受的压力、不安全和不确定性。”在颁奖典礼上,陈丹青说得更直接,“最早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内心非常骚动,年轻时骚动很容易,我没有想到过了十几年到现在,她还会画出这样的东西。”
今年喻红在苏州博物馆的大展《平行世界》,本质上是延续了之前包括《云端》在内的若干重要系列,但在深度和力量感上有了更加野蛮的生长,生于1966的喻红,其创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成熟”是艺术家又爱又怕的一个词,因为它往往携带着不那么叫人惊喜的潜台词,正如年轻时的喻红和刘小东所说的,生怕自己会渐渐成为平庸和无趣的中年人。
时间和财富的考验接踵而来,无论多么不愿意,中年已至。
在贝聿铭设计的粉墙黛瓦的苏州博物馆展出当代艺术是一种考验,喻红穿着自己设计的画满了灰色假山石的黑裙端站,跟各路来宾合影,仿佛本身已经成了园林中的一座湖石。她并不爱笑,也不擅长说话,她作品里的凶狠野戾的洪荒之气,在她沉静的面容上找不到太多端倪。
这次展览的扛鼎之作是一幅高达6米的《百尺竿头》,为了这幅作品,博物馆甚至封掉了展馆惟一的一面窗户。“那是展厅的采光,而且窗外是竹子呼应着蓝天,很漂亮,是贝聿铭对环境内外呼应的一个妙用,如果展览书画,就很合适。”但是这种士大夫式的江南风雅和喻红的油画有一种深刻的不调和。画面上,象征着权力的高大杆头上有舆论发声的话筒、有密密麻麻的监控探头、有鸟窝一般的草垛,还有像嫌疑犯一样蹲着的、走投无路的人们。
“平行世界”是一种宇宙观,“我相信多维度的世界,有物理的角度,也有时间的角度,甚至心的角度。”在平行的世界里,天空中的飞鸟抓着鱼,但细看那只是水中的倒影,这幅不大的作品得到了许多艺评人的关注。
钟阿城曾经对喻红说,乾坤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普遍认为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乾在上,坤在下,但这是一种错误理解。阴阳实际上是一种交互,坤应该在上面,因为坤是阴,阴是往下行的,而阳气是向上升的,这样阴阳才能交融。“但是传统的乾上坤下,男上女下,乾就向上去了,坤就下去了,永远接不上,永远是割裂的,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有意思,我就画了这样的世界,一个在交融中冲突的世界。”《乾坤》的画面上男女分流对峙,仿佛创世纪混沌之初,又仿佛洪水滔天的末日。
图/ 本刊记者 梁辰
图/ 贾立旻
喻红出生在画家家庭,从小画笔和颜料便是她的玩具,从美院附中到央美,18岁时,她那幅被靳尚谊封为“中央美院有史以来最好的大卫画像”就上了美术教科书的封面。毕业留校,出国,结婚,生子,教学,画画。除了当年不太受家庭认可的婚姻之外,她的人生也如模范教科书,“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
早年的作品,无论是关于个体成长,还是时代进程,苏联写实主义的基因都十分顽强。“目击成长”系列是把自己和孩子的个体生命轨迹和当年的社会大事件并列。“忧云”是“忧郁”和“云端”的合体,“忧郁”画了许多忧郁症中对自己感到无能为力的个人;“黄金界”则把日常生活创造性地幻化出了宗教感,在尤伦斯的展厅,观者必须仰头才能看见穹顶上的金色天景。“用金箔作画特别难,因为金会发出一种很贼的光,会让周围的色彩发黑,我们如今看到的用金作画的教堂壁画,都经历过时间的打磨。”
中世纪的宗教画和木雕十分打动喻红,人们常常以为整个中世纪是黑暗一片,但黑暗照样生出花朵。“中世纪的艺术是很有限定性的,题材就那么几个,只有圣母啊、使徒啊这些,我记得那些木雕上有彩绘,都斑驳了,有的被虫蛀了。但我是觉得依然有大量的风格,在克制中表达人性。”
在克制中表达,暗合了喻红的性格,她有一种隐而不发的力量感,在她那如恒星轨道般的可靠感背后。
喻红基本不操心画作的销售,她信任专业画廊,把一切委托给长征空间,自己只负责潜心创作。《平行世界》工作量巨大,因为几乎一切作品都是为了这次展览和这个空间专门创作的。“3幅大的,六七个中的,然后小的。光是3个大画就画得很累了。”创作一幅六联的大画她起码需要半年的时间,“经常画完以后要花好长时间去调整。因为画的时候,那种特别大的画没法同时看到,没有那么大的空间,都要一张一张地画,然后再去调整,有时候调整是通过想象。所以大结构上不能犯错,一旦出错,可能无法修改。”
《南方周末》把年度艺术作品颁给喻红是有道理的,直到《云端》这件作品,喻红用现实主义真正完美实现了超现实。一次坐飞机,喻红坐在机舱前端,看见大地在黄昏时分慢慢变黑,而云彩两端灿烂灼目。“这种空间感特别有意思,只有在飞机上才能看到,但如果画成风景画,它也就只是一个风景而已,我就想怎么把它跟现实结合在一起。”
云在喻红的画里不是一种轻柔缥缈的东西,它结实,宏大,有力量感和冲击性,有重量和体积,“就像一座山撞过来,像那种核爆炸的云雾,就像世界末日。”
喻红喜欢在网络上寻找视觉的素材,常用关键词包括:排队、舞女、杂技演员、犯罪嫌疑人……看见有意思的就保存下来,渐渐地建立了一个风格鲜明的素材库。早年她还曾经专门去杂技团画杂技演员,并拍下了大量的照片,那些扭曲着的、正在执行高难度任务的躯体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躯体是稚嫩的,但在承受痛苦这件事儿上却已经十分熟练。“这些小孩儿真的都很小,我去看学得很专业的大概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但已经学了好多年。这个世界把他们规定成某种样子,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他们的动作里都有很无助的样子。”她曾经送女儿刘娃去学体操,目睹那些孩子只是学个压腿的时候就抱着老师的腿哭了。
跳舞的女孩、被当场截获的吧女、低头蹲在地上的犯罪嫌疑人,打动喻红的往往是这些人在肢体语言上的某种特殊性,那是一个大的力量下的人,一个集体意志里的个体,一个被贴上某种标签的脆弱的存在,这些个体互相挨着,一字排开,但他们之间又是彼此疏离、隔膜,互不理解的。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喻红和刘小东的婚姻,婚姻比艺术容易理解,但婚姻也并不总是艺术的见证人和养成者。曾经有杂志煽情地描写过喻红的产后忧郁症,抱着啼哭的孩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天,女画家的自我被新生儿剥夺了,有整整四五年忙于照顾家庭无法专心画画……但这只是一个女性创作者可能遇到的挫折之万一而已。
肖全在1993年为这对夫妻拍过一张照片:丈夫刘小东持着一把油画刀冲着画面,野犊子一般的脸上有被喻红形容的那种“湿漉漉的眼神”,而喻红在后面挂着温和的笑容。张元曾经拍过一个10分钟的短片作为毕业作品,他一直记得里面有喻红和刘小东在夕阳里跳舞的镜头,那个作品很美,但现在也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拷贝了。
1990 年代初期,王小帅邀他们出演过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剧本是以刘小东和喻红为原型写的,当时用的是黑白胶片:冬和春是两个年轻的画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卖画无门,生活很拮据,也看不到未来。后来,女孩春选择了出国,而冬彻底疯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部影片在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部佳片之一,也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影片。
16年后,王小帅拍了“冬春之后”的喻红篇,还很浑成地借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小说名字《我的名字叫红》。片中刘小东满怀醋意地追问喻红是给谁发短信,偶尔戏言“我们现在没有爱情了”。在旺盛而从容的创作之外,他们也会自省,生怕自己沦为年轻时他们所厌恶那种平庸而无趣的中年人。
小帅没有说出来的话,已经有人说过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种叫理想没有实现,另一种叫作理想实现了。”
这也几乎是从85新潮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暗中脉络:从反叛,到反叛成功之后的四顾茫然;从贫穷,到财富快速积累之后的价值解体。那些被拍卖出天价的中国画家,那些生前就被奉进殿堂的艺术大师,那些被偶像化了的F4和天王,几乎都要经历价值重构的考验,这其中,当然包括刘小东们。曾梵志说:财富是个劫。只有那些佼佼者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修炼。
对喻红和刘小东来说,他们已经摆脱了《冬春的故事》里那个悲伤的寓言,但冬春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想娶人人艳羡可望不可即的女神,他娶到了;她想做姥姥说的跟名字一样“越来越红”的画家,她做到了。然后呢?我们在等待故事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