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棵椴树”生态村:拥有最自然的生活

2015-09-10 07:22萧然
分忧 2015年4期
关键词:希尔村民德国

萧然

在距德国首都柏林200公里的小镇的“七棵椴树”生态村里,有一群人因各自不同的理念而自发聚集,自给自足,过着一种诗意而朴素的低碳生活。胶片的记录,使这群人随着镜头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视线。

德国是公认的“绿色运动 ”的发祥地之一。现在,德国的环境保护已经走过了爱护动物、垃圾分类等初级阶段,正在致力于对污染物的细化和深度处理,建立节约物耗和能源的新的生活方式。 与许多政府支持的生态村不一样,“七棵椴树”村是由一批志同道合的环保人士自主建造的一座生态村落。人们花了4年时间寻找合适的项目区域,终于在1997年, 他们找到了阿尔特马克镇。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买下了这里方圆77公顷的土地,建立生态房屋、劳动与耕作。时至今日,这一生态村在全德国已经有270名成员。

村落名字的来历颇为有趣。地产主人向他们展示了这里的旧年风光照,照片里有七棵高大的椴树——在德国民间文化中,椴树被认为代表着“齐心协力的力量”。大家觉得这象征着好彩头,于是便采用“七棵椴树 ”作为生态村的名字。

在纪录片拍摄之前,为了收集材料,制作人迈克·伍福在“七棵椴树”生态村生活了4个月。然而当影片拍摄完成之后,迈克决定,继续留在这里。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迈克?

影片从希尔克和她的伴侣马丁的一天开始。马丁的一日之晨从冲凉开始。淋浴室位于室外,处在灌木环绕之中。由此带来的凛冽感觉,马丁早已适应。 希尔克则坦然承认,她还没能适应每日起床后的刺骨寒冷。为了降低碳排量,希尔克居住的屋子采用木头取火而不是传统的木炭,这也让冬天的早晨格外难熬。

这些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全都在希尔克和她朋友们的预想中。“重要的不是我们面对什么困难,而是我们的实际行动。”这句口号是“七棵椴树”生态村村民们的信条。

村民们的努力处处可见。为了实现绿色生活,每座房屋的碳排放需要整体降低超过80%。这个听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实现。

房屋用砖块和黏土搭建,不仅环保,而且更有保温效果。“我们有自己的道路、水源和排水系统。”一位村民介绍道。

大多数时候,村民们都留在村落里。村里有公共的食堂,自己种植的土豆是饮食的主要原料。有时候,希尔克也会离开村庄去柏林。前往首都的路程有200多公里,希尔克不依靠任何交通工具,而是骑着自己组装的自行车前往。

“七棵椴树”村中有44公顷被森林覆盖着,另有26公顷是农田。这些农田全部由村民们自己耕种。当然,他们也有帮手。这得力的好帮手是希尔克喂养的两匹马。

“马与我们过着同样的生活。”希尔克一再强调人与动物的平等。在生态村村民的概念里,动物并不是用来奴役的。甚至当初启用这两匹马耕地时,村民间也产生了分歧。不过作为人们的劳动伙伴,这两匹马的加入最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除了共同劳动之外,成员们还会约定固定日子聚集一处,相互交流想法。

对于生态村的未来,每位成员也都有不同的设想。目前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来自物质生活,而是“怎样做出集体决策”。

“放下各自的理想,我们互相交谈。”这是一位老人心目中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在村民们看来,人与人之间充分、平等的对话,乃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充实的交流,这是生态物质生活之外,大家更为追求的。

“生态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丹麦兴起的“合作居住”运动。 1991年,丹麦学者罗伯特·吉尔曼正式提出了“生态村”的概念。这种运用系统工程规划整个生存环境的方法,堪称对生存方式的整体大改造。

与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经济不同,生态村的居民们所需的食品完全靠自己耕种,仅仅需要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在村落里,不同的社会团体分区居住。各个团体间会经由一些活动保持定期交流,有时是露天娱乐活动,有时是组成乐队自娱自乐,有时是聚餐闲聊。

据生态村居民爱娃介绍,每年都有很多人希望搬入生态村生活。但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申请者,才能如愿入住。虽然在此生活要面临很多挑战,但大部分的村民都逐步适应了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当然,十几年来,也有一些人先后离开了‘七棵椴树’。”女居民戈碧介绍说,“有一些人觉得这里不太符合他们的想象,有一些人则想出去工作几年再回来。”在“七棵椴树”,无论是新成员的加入还是旧居民的离开,都会有特定的仪式举行。这也是生态村倡导的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除了“七棵椴树”之外,类似的生态村样本在德国还有不少。位于汉堡的伯拉姆费尔德生态村,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援助下建设完成的, 这也是德国最早建成的生态村之一。而在泰国、印度乃至世界各地,同样的实践亦在进行。“现在,生态村的文化在其他文化中也被认可和推广,不同国家的生态村之间还会不定期进行交流与体验。”爱娃说。

虽然生态村的模式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然而直到今天,这一绿色生活方式仍不失先锋感与激进色彩。爱娃强调,虽然他们选择了生态村的生活方式, 但他们并不建议所有人都搬到农村去:“即便在城市生活,内心的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在城市中也可以试着让生活过得更环保。只要有发自内心的改变,就可以找到合适的路径,在自己过得好的基础上也让别人过得更好。”

责编/迦兰

猜你喜欢
希尔村民德国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爱心树(上)
捉月亮的网
“梦梦”“娇庆”德国行
罗兰·希尔与邮票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