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青
《吃这些水果让你增寿30年》《为了下一代,看完必转》……打开朋友圈,各种“养生帖”扑面而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养生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对于健康、对于科学,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其实这些看法未必尽然。
有人问,现在科技进步了、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还是这么多?殊不知,有的时候,得病恰恰是由于缺乏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导致的。2013年,WTO指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当务之急”。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健康素养?什么才是科学的健康观?本期我们就特别邀请了卫生领域专家、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为大家谈谈提高健康素养、培育正确健康观的重要性。
不要太迷信“养生帖”
大众健康:“朋友圈”里,健康养生类的微信特别多,有人说饭前吃水果好,有人说饭后吃好。新媒体的发展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老百姓对于这些信息应该如何筛选和取舍?
廖新波:科普传播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当然,阅读力更是重要,判断力更是重要!如果说我们都把网上的,甚至把每个人所说的都当成是真理的话,是会很辛苦的。因为有些观点和角度,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比如刚才讲的健康公式:“80%营养+20%的运动”,就是一种极端的健康理念。人们相信这个理念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摄取营养。而实际上,一种营养品,可能可以补充某一个人的不足,但不是所有人吃都对。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了这样的所谓的一种健康疗法,那就肯定是错的。
大众健康:现在关于营养品、保健品的广告也很多。
廖新波: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些信息的,当你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时就会有判断力了。有人说吃“维骨力”很有效,但如果只吃“维骨力”,缺乏了其他的元素,营养的平衡就破坏了。所以健康人真的无需额外的“恶补”,这是非常危险的。对于部分需要补充的人来说,按照医生的医嘱,适当地进行补充,才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二三十岁的人需要补吗?不需要。六十岁的人如果吃也吃得好、睡也睡得好、行动也方便,也不需要补。针对人体的退行性变化,神经系统的或是运动系统的,有意识的增强一些锻炼和食补,比如多吃一些煲汤、蔬果等,完全是可以的。
当然,从发展健康产业的角度说,我廖新波这样讲,会不会影响健康产业的发展?但我认为从责任和良心来讲,应该提醒一下健康产品开发者,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语言教导人们,不要误导大众,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健康产业、健康产品健康地发展。
大众健康: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公民比例为9%。这个数字不是很高,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廖新波: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迷信”。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过度迷信”,迷信权威,迷信媒体。另一个原因是,“太过”珍惜自己的生命。明明是不可求的东西,非要去追求,没有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有些人觉得多花些钱就健康,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个试验,同一疾病有钱和无钱,正常治疗下,各自收效如何?我认为健康与否,根本与钱无关。正确的健康观一定要建立。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从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开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偏食,不要吸烟,不要熬夜。这些不管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看,都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我一边吃人参,一边通宵打麻将,吃再多的精华也没用的。辩证法还是要认真学习的。
大众健康: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很重要的。
廖新波:对,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方式。当然,像现在空气污染的情况下,我们中医可能就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这是外部环境影响了机体内部变化,我们经常说反对雾霾、反对吸烟,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来讲就是“外邪”,要强身健体,抵御外侵。当然作为整个国家来讲,就像习大大讲的一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去把环境治理好,疾病就少了,营养品就不需要这么多了。
科学传播,抵制谬误
大众健康: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68%的科学家认为使用用过农药的食物是安全的,只有28%的公众敢信,很多公众还会怀疑科学家是不是收钱了。为什么公众和科学家之间会有这么大的认知差异?
廖新波:从这个调查也可以看出一个群体、一个地区的健康素养的问题。如果科学家所提供的是真实的数据,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市民为什么会跟科学家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市民听得更多的、更在意的是副作用。所以很多百姓都对转基因和化肥农药有抵触情绪,都愿意吃自家种的、自家养的蔬菜。但也不能说群众的顾虑是错误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引导,怎么去说服。
大众健康:美国有个物理学家说过:“公众无法把科学技术全都弄清楚,因此他们总是在寻找可以信任的对象,而建立这层信任,就是传播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患者对医生、科学家不信任,也有部分媒体的责任吧?
廖新波:说是“责任”也不至于,但确实有些媒体从业者可能因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的有限,去误读了,有意“吸引眼球”了。也许我们的市民没有更高的阅读力去阅读专业的著作,作为媒体来讲,就更应去正本清源,正确认识某一种新技术、新药品的作用,来传播真理,不要自己添油加醋,尤其是科学的部分。因为科学是非常严谨的。当然,媒体在宣传健康知识方面也起了很大的正向作用,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只要大家知识阅读力提高以后,就会减少。当然了,有些媒体是获得了企业的支持,厂家出了很多钱,就按厂家的内部原文照登,这就是一种趋利的行为了。所以媒体怎么样去坚持真理、抵制谬误,是很重要的。
大众健康:谈到科学传播,像“雾霾”、“PM2.5”都是些新鲜词汇,老百姓有疑问的时候,应该向谁咨询呢?您觉得科学家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向公众进行科普宣教呢?《穹顶之下》被指存在科学错误,您怎么看?
廖新波:我认为科学家有这个义务出来澄清或者说明其原理。比如钟南山,他对于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疾病是很有研究的,那我们就请他来说。如果说某些重金属对机体的影响,或者水污染的影响,就请血液病或者水卫生管理专家说话。这部片子对于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当然科学传播如果都能遵守科学规范,传播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提高科学素养,家长、学校共努力
大众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呢?
廖新波:首先,社会健康意识的培养应从家庭开始。如果家长都不是一个有健康意识的人,那么这个家庭肯定是不健康的。家长应该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最好不要在家里面吸烟,不要对未成年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指导孩子参加公共劳动,加强锻炼,纠正饮食;要杜绝宠爱,有些家长纵容孩子挑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麦当劳引起肥胖症,是有科学依据的(当然不是针对麦当劳),长期吃对身体肯定不好。我家里就不允许我挑食、偏食、吃剩饭。
第二就是学校了。健康的教育从学校开始,学校教的东西绝对是公正的,卫生学的老师都是根据课本来进行教育,都是没有任何利益倾向的。从食品健康到人的身体卫生,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他们长大后面对一些广告的冲击时,就会有辨别力了。比如传统的说法是“饭后吃水果”,“饭后百步走”,但是怎么走,吃什么水果,吃多少,这也是一种科学。如果说本身营养不良,你饭前吃水果把胃占了,胃没有容量去吃主食,怎么保证营养?但对于肥胖者来讲,饭前吃水果可能有好处,因为从物理上控制了食物的摄入,这就是健康素养的培养。
“病毒灵”背后缺失什么药?
大众健康:去年的这个时候,全国多地幼儿园被曝“乱喂药”事件。“病毒灵”事件除了折射处方药监管不力之外,反映出的最大社会问题是什么?
廖新波:从“病毒灵”事件看,确实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健康素养是不高的,甚至是很低的。不止是好多家长认为“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就连幼儿园老师、甚至一些医生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凡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疾病、药物更是如此。用“抗病毒”的方式来预防病毒感染的药物,是不存在的。
大众健康:就像社会治理的“猛药去疴”一样,我们中国人似乎特别喜欢吃药。除了刚才说的“吃药防病”,还有人喜欢用抗生素、迷信新药贵药……这也是科学素养缺失导致的吗?
廖新波:我认为是。科学素养包含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力,二是判断力,三是阅读力。没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判断力,就很容易受到各种企业、厂家广告的诱导。目前国民喜欢吃药,更多地来自于一些不正确的养生观念。比如,很多保健品广告招摇撞骗、夸大其辞,甚至最近开展的所谓“全球健身日”,也提出所谓的“健康公式”:“80%营养+20%运动=100%健康”。这又是误导了大家对所谓的营养的认识,营养最关键是食品不受污染和进出平衡,若摄入不足则营养不良;若过量,就出现典型的“富贵病”。另外,有些药品有肝毒性,有些有肾毒性,吃多了就会蓄积,蓄积就成病。医学上,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要吃药就口服药,能肌注就不静脉注射,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医疗原则。所以不管病人也好、医生也好,对于目前的治疗手段、药品、技术的适应症,都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对症下药”。
大众健康:正确的健康观念应该是什么?
廖新波:正确的健康观,应是顺其自然、正常饮食,适量的运动加之健康的心态,不要总是战战兢兢、忧心忡忡。很多药、很多保健品是不需要吃的。当然,有一些药品可以“延年益寿”。但关于延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比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如果多活10年,90岁的人未必都处于很健康的状态,比如可能会有痴呆等。因为我们目前仍没有发现一些延寿基因,从生物的发展来看,我认为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一种生物的无限制的延寿是不可能的,会带来更大的灾难。顺其自然最好,有病治病,没病防病,防病要科学。
大众健康:整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是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长期的工作?政府也好、媒体也好、百姓也好,我们应该怎样共同配合来提高科学素养?
廖新波:从政府来讲,要加强健康教育力度。目前来讲,我们对健康教育普及的费用是不足的,人员是不足的,而这些工作已经有一些医疗单位和厂家去做。而厂家和医疗单位有各自的目标,有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一些宣传。比如说,护肝药的厂家肯定说护肝重要,减肥药的厂家肯定说减肥重要,但其实减肥和护肝,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减肥药很多是伤肝的,如果说因为减肥伤了肝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健康教育必须由中立的团体去做,政府机关也好,有关部门也好,甚至包括我们的公益广告,还远远不足。到香港去看,会发现有很多公益广告,而且都是很中立的。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讲,整个社会要养成一种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的一种氛围,不要由于医学科学素养的缺失而把怨恨向医护人员发泄、做出惨痛的违法的事情,像杀医、杀护等。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讲,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预防疾病上,而不是放在治疗疾病上。当然,现在医改正在进行时,我们依然没有把这样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贯彻到整个的医改之中。新的医学模式就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甚至环境四方面相结合的一个模式,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任何一点,就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说我们的工作是不完善的。
所以,要使医院减少趋利,政府的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改到点子上,不要使它们走向市场。因为健康教育,总比治疗疾病产生的直接效益低。但是作为整个国家、国民素质来讲,预防大于治疗。这就是一个整体战略。所以说,不是医院越多越好,如果说医院的病床越建越多、病人越来越多,病人每年的看病次数越来越多,这是医改不成功的指标。如果医改成功的话,病人看病的次数会减少,疾病的数量会减少,发病的年龄会延后,这就是医改成功了。
大众健康:您认为健康素养的提升对“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廖新波:是根本性的作用。基础建设,就是国民的健康素养。“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提出,最主要、首要应该提高的,就是国民的健康素养。建医院不是“健康中国”的首要任务,减少疾病、少发病、迟发病,这才是“健康中国”的宗旨。
大众健康:谢谢您精彩的回答!愿“健康中国”的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