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4月“烈火”系列陆基弹道导弹第一款型号——“烈火”2首次试飞成功以来,“烈火”家族可谓出尽风头、光芒四射。目前,“烈火”1/2/3导弹已列装;“烈火”4导弹除2010年12月首次试射失败外,其余三次均告成功;“烈火”5导弹于2012年4月首试,次年9月再试,2015年1月三试皆捷。而射程更远的“烈火”6导弹“已完成设计,并进入制造阶段”。在另一款弹道导弹“大地”3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射程700千米的“萨加里卡”潜射弹道导弹即将进行海试;“烈火”3导弹的潜射版本——射程3500千米的K-4导弹亦于2014年3月在水下浮动平台发射成功。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军工各历时30年“憋”出的3件“宝贝”却均难遂军方之意:“阿琼”坦克故障频频,部分参数甚至不如某些二代主战坦克;首架“光辉”战机40%的部件外购,“兼容性一团糟”;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5年半后,其动力核反应堆才接近100%功率的水平。更有甚者,由印度国会两院33名议员组成的一个专门负责国防事务的常设委员会在2014年12月议会冬季会议期间评估了陆军的战备情况,并在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负责为军方开发技术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自1982年以来一直研制不出可以接受的‘印度轻武器系统’(INSAS)步枪一印度陆军的制式武器。”
反差如此之大,必有其缘由。还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定12年科学规划征询刚刚回国的钱学森的意见时,钱学森就表示,飞机的困难在材料,而材料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得靠经验积累,而导弹的材料却是一次性的。因此,钱学森的结论是,中国搞导弹比搞飞机容易。进一步地,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均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两者在飞行原理、箭体结构和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也都基本相同,技术上具有通用性,均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而说到航天,又不能不提到印度的雄心,印度政府曾于2013年8月宣称,准备在5年内实现向月球发射飞船的计划,以赶在中国的“嫦娥计划”之前登月。但客观地讲,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相比,航天技术相对成熟、简单,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也相对较小,产业化、商业化规模与程度亦受到诸多限制,但耗费却极其巨大。就连太空基础雄厚、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国,也一改以往“性能第一,进度第二,成本遥遥第三”的航天采购原则,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所需作战能力、负担能力、技术通用性三者之间的平衡。
技术简单,易挣“面子”;耗费巨大,易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可以预见,急于赶超中国的印度在弹道导弹及航天领域必将有更多的“惊喜”和更大的“辉煌”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