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互联网

2015-09-10 08:36潘晓东
今日印刷 2015年7期
关键词:触网印刷上海

潘晓东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印刷人应该对接互联网。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这自然也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传播和为美化产品或提供运输外包装的印刷业。既然如此,印刷业的触网也就成为必然。网络能够拉近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能够方便利用社会力量,大大缩短产品生产和物流周期;还能够加强企业管理,节约成本,减少用工……所以,印刷企业自然应该主动对接互联网技术,用于为企业服务。如果说认识上还存在差异,那就是印刷业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是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是积极拓展时下最为热门的合版印刷?什么才是印刷发展至这一阶段最为适合的商业模式?所有这一切都还有待我们通过实践加以摸索。

对互联网思维的提法至今尚存在分歧。

最早提出互联网不仅是工具,而且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是小米的雷军。更有人把互联网思维诠释为注重两个建设:即客户至上理念与平台合作理念。对此持有异议的是身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的许小年,他认为:“‘互联网+只是200年间新技术(中)的一项,电力、内燃机、电脑,从来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电力思维。国外(也)没有这说法。英文怎样翻译互联网思维?”他直白地认为:互联网只是帮助转型的利器不是神器,现时围绕互联网的有些舆论是从“冷淡的漠视到恐慌式的膜拜”。许先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可以讨论,但至少告诉我们:在对新事物还不够了解的时候,不妨多听听不同声音,多一些辩证思考,待到大致看清了再投入行动,这样会少走些弯路。

转型中的印刷企业近段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有人把印刷企业的生存现状归结为两个上升和两个下降:劳动力成本和厂房租赁费用的刚性上升;市场需求和印刷工价的持续下降。这番分析或许稍显笼统,因为不同的印刷范畴与不同的企业间存在着巨大差别,比如说,蛰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智能标签(RFID),因为单位售价的大幅下降这几年呈现出难得的大爆发场面,但上述分析应该说反映了表面上大多数企业的状况。正因如此,网上出现转让设备的消息多了,设备销售商的日子同样开始过得艰难,在企业相对困难且前景又非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增加投入会比较谨慎,而触网同样需要一笔不可小觑的投资。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准,增加对新技术的了解与对市场发展走向的判断,增加必要的人员储备,为在适当的时候出手做好准备。

“独一无二,不三不四”是网站的特点,触网不等于建站。

总有人把对接互联网理解为就是建设自有网站,似乎有了网站就可以从网上承接到更多的订单,这其实是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的简单化。有人把“独一无二、不三不四”归结为网站的特点,其意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能够经营得理想的网站充其量也就是一两家,再出现第三、第四家可能日子就不会好过。因为网站是要讲究流量的,没人来点击又何来相应的委印业务?又如何收回前期的投资?何况与固定资产投资是按一定年份折旧不同,对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是当年即行全额消化,缺乏考核方面的合理措施,职业经理人对触网就变得相当谨慎。

按照科印传媒今年组织的第三届印刷电商年会传出的消息,印刷圈内的电商网站已经多达180个。就笔者而言,除了对主动宣布关闭的“龙樱网”、“涂书网”印象深刻外,对现在存世的印刷网站真难说有多少了解,更不知这些网站是否已经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圈外的普通消费者对印刷网站的了解或许就更少,网站的作用也因此变得有限。

网站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印刷企业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资金去支撑。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即便是声誉鹊起的京东网,现时的经营除了为投资人看好的发展趋势和庞大的销售业绩外,利润难说让人满意。但是有着大把资金的投资人依然愿意为了此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注资,因为投资人看到是“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趋势方兴未艾,管理者有个性、有能力,公司与竞争者具备差异化,最关键的是良好的口碑!”掌门人刘强东的解释是:“京东的烧钱是建了大量的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不是把钱扔到水里去,而是实实在在转化成了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了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他还说:“我们不认为现在急着去实现盈利、减少自己的投资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我们需要为京东5年之后的增长持续地投资。”刘强东的豪气万丈,我们印刷界的网站都能够做到吗?所以,建设网站需要谨慎,需要有着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有着庞大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有着充分的开发力量,对此,在起步阶段就应该有清楚的掂量。

触网的目标定位应该清晰,是期待做增量还是存量。在具体落实时要做到“起步慎重,行动迅速”。

一位有网站建设经历的前辈对后来者提出如下忠告:触网前对目标市场的定位应该清晰,究竟是针对市场的增量还只是为了让原本的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因为目标市场不同,工作的策略也有区别。以增量作为目标市场的,那首先就得对这块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与清晰的市场调查,如果新兴市场的培育还需要时间,眼下的境况没有期待中的好,那是否值得现时投资就需要思考。有人算过这样一本账:以B2C作为企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市场,最终期待形成10万人的基本客户群,那在市场推广阶段即便按每人提供50元的体验费用来测算,这笔预算也得有500万元之巨,对于印刷企业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很难最终如愿。如果只是为了通过网站建设把业务由原本的线下转移至线上,那也要有符合实际状况的市场拓展方案,消费者习惯于用脚投票。

在付诸行动时,这位前辈的忠告是:起步要谨慎,行动要迅速。之所以起步要谨慎是因为前期选择十分重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但是,一旦经过前期工作有了明确选择,在行动中就应该坚定不移而且要力求迅速到位,避免同行在得到启示后采取措施抢占市场,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

印刷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大印前、小印刷、长印后”,在前景未明的情况下,先脚踏实地把企业内部的事情做好。endprint

印刷圈内有人提出,今后印刷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印前、小印刷、长印后”。

“大印前”,是指数字时代印前制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做好了印前就为印刷、印后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印刷企业必须重视印前人员的培养,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他们的经验是在实践中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才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操作员的。在人才频繁流动的今天,培养出一批胜任工作要求的印前制作人员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异常重要。

“小印刷”,是指做好了印前,印刷在生产中的作用就会下降,因为越是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对经验的依赖就显得越少,减少对技术人员的过分依赖在现时是件好事。

“长印后”,是指最终产品的形成全在印后,没有强大的印后作支撑,印刷企业就很难做好工作。问题在于乐意在收入相对偏低、一岗多能且要求颇高的印后岗位上踏实工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上述分析是有道理的。

紧追时尚,思考网站建设确实是印刷企业现时工作中的一种思考,但是紧追时尚是有成本的,追新未必就能即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成果,分析印刷板块上市公司年报就能看出这一迹象。对于绝大多数资金实力缺乏的企业更实在的可能还是根据上述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调整内部环节上多做文章,脚踏实地把完全可以掌控的内部事务做好,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北斗卫星的大数据能否与印刷对接,为拓展印刷服务。

北斗卫星是中国政府倾力打造的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之一(美、俄、中、欧),在部署速度上虽略迟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但快于欧洲的伽利略,北斗卫星庞大的前期投入需要转化为民用来加速回收。那北斗卫星所掌握的庞大数据能否与拓展印刷业务联系起来?这是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近期在北斗卫星上海基站组织有关“互联网+”专题研讨会时提出的一个课题,几乎所有的印刷人都感到这是一个可以设想利用的数据库,对如何利用也已有各种建议提出,但依然缺乏一个理想化的论证方案,提出这个话题无非是在网站建设中不妨将此也作为可选方案之一来思考,为国产导航系统的民用贡献印刷行业的一份力量,甚至避免关键数据的被窃是否也可作为市场的一个卖点?

RFID的崛起证明市场的培育有一个过程,互联网在印刷业的普及应用也需要时间积累。

任何工业化的生产都需要庞大的数量来加以支撑,有了市场的扩张才有可能实现单位成本的下跌和市场售价的下降。近年来得以实现的CTP设备在印刷厂的普及是这样,近一两年得到快速扩张的智能化标签市场也是这样,这是企业扛过痛苦的市场培育期才迎来的明媚春天。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互联网在印刷行业的普及使用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想象和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距离,我们对新事物的健康成长应该留出必要的时间。连锁经营的合版印刷在台湾已经运作到极致,但在大陆究竟会怎样?这还需要时间检验。听说一些寄希望于加盟合版印刷网络后承接到更多订单的印刷企业,因为起初还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紧接着不少加盟店选择了退出。地域不同也存在水土不服,在美国做得十分成功的快印先生和联邦快递属下的金考,在大陆运行数年后先后宣布退出,这中间或许存在着时机问题,但也说明在当地的成功不等于搬来在本地不加改造和适应就能成功,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互联网印刷在国内的发展估计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是上海的特点,但冲劲不足显得上海这几年创新不够。

上海一直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作为城市特点;上海人又留给人精细、慎缜的感觉。凭着这一特点,上海人接受新事物很快,而且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确实有着比一般城市要多的机会。但是,上述特点既给了上海发展的机遇,也给了上海人莫名的优越感并养成了进取精神不足的惰性。这些感觉未必都对,也未必能引来多数人的赞同,但我倒认为,正是这些原因,至少这几年在印刷业的发展上,上海多了些稳步向上的念头,少了些渴望突破的冲劲,特别是处于风云变幻的阶段,敢于冲破传统,敢为人先的不多见。在网站建设上似乎也缺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

上海每年都组织“上海印刷大奖”的评比,也乐意参加国际或国内的各种产品评比,但是,至少在笔者参与的有关活动中,感觉是老面孔多、有着实质性突破的东西少,反倒是江苏这几年在“编、印、发”一体化的发展上、在走向海外市场上、在数字印刷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上屡有建树,即便是在网络印刷的发展上,南京的开心印在国内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这是值得上海印刷业同行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当然,如是说,并非是否定上海近年来的工作,而是希望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的上海印刷企业间应该多一些相互交流,多一些创新发展,利用自己较多接触各种新事物的机会能够为了全国同行的共同进步多做点贡献。

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印刷行业拥抱互联网既有着客观需要但还处于摸索中,我们祈求成功,但应该尽力避免可以避免的失败。让我们边走边总结,在摸索中走向成功的彼岸。endprint

猜你喜欢
触网印刷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一名“触网”记者眼中的“网红记者”
农产品“触网”的另一面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当传统企业开始频“触网”
把心交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