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硕,翟金玲,姚圣忠,韩献华,李红霞
(1.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 张家口 075000;2.赤城县林业局,河北 赤城 075500)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属膜翅目(Hymenopter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的卵寄生蜂,是国内外研究最早、应用最广、防治效果最好的天敌之一。赤眼蜂种类很多,已进行描述的种类有140多种,被各国大量繁殖应用于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种类有10种。我国大量人工繁育和推广应用的赤眼蜂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蟥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 广 赤 眼 蜂 (Trichogrammaevanescens)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等,其中规模最大、工厂化、商业化程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是松毛虫赤眼蜂[1]。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大规模防治玉米螟,山东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寄生率稳定在80.8%~98.65%的范围内[2],新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寄生率达到30.16%[3],江苏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林间寄生率最高达70.7%[4],福建、河北、黑龙江等地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松毛虫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5-7]。2008年张家口市赤城、涿鹿、沽源三县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2亿头防治松毛虫800hm2,防治效果达60%以上。2011年赤城县放蜂8亿头,防治松毛虫530hm2。为了探讨不同放蜂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笔者结合防治工作,于2011年在赤城县进行了不同放蜂次数和不同放蜂量防治松毛虫的对比试验,以期为大规模防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放蜂地点选择在赤城县剪子岭林场沤麻坑林区,油松人工林地,每公顷平均1425株,平均胸径14cm,郁闭度0.8,发生种类为油松毛虫。
防治所用的赤眼蜂为辽中县生防中心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繁蜂寄主为柞蚕卵。每张赤眼蜂蜂卡约150粒卵,每卵出蜂60~90头,通常按75头计算,出蜂率以90%计算,每张蜂卡出蜂为10000头。放蜂前,提前进行出蜂率和出蜂量调查,校正放蜂数量。
共设6块放蜂样地和1个对照样地(以不放蜂为对照),其中一次放蜂3块样地,两次放蜂3块样地,对照区1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以林地的自然地块面积计算,样地尽量选择林分状况较为一致,松毛虫发生程度较为一致的地块。根据每块样地的放蜂总量按照实际面积和每公顷放蜂量计算。
1.4.1 放蜂方法
放蜂次数分为一次放蜂和两次放蜂。一次放蜂时间选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二次放蜂时间分别选择在始盛期和产卵盛期。放蜂时按照设计的数量将松毛虫赤眼蜂蜂卡均匀地用大头针别在松树的树干处。
1.4.2 放蜂数量
一次放蜂。放蜂数量分为75.0万、150.0万、225.0 万头/hm2。
两次放蜂。每块样地放蜂总数量和一次放蜂一致,仍为 75.0万、150.0万、225.0万头/hm2,但分两次释放,第一次放蜂数量分别为30.0万、60.0万、90.0万头/hm2,第二次分别为45.0万、90.0万、135.0万头/hm2,两次放蜂间隔5d。
在每块放蜂样地及对照区中选取4块调查标准地(相当于4次重复),每块标准地0.06hm2。在每块标准地中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20株松树作为标准株,并在树干上进行标记,其中10株标记为红色,用于调查寄生率,另外10株标记为蓝色,用于调查防治效果。
1.5.1 寄生率调查
二次放蜂结束5d后,从标记为红色的标准株上收集松毛虫卵块,每块标准地收集松毛虫卵400粒左右即可,采回后进行室内检查赤眼蜂的寄生率。寄生率=(被寄生卵数/总卵数)×100%,校正寄生率=(试验区寄生率-对照区寄生率)/(1-对照区寄生率)×100%。
1.5.2 防治效果调查
在松毛虫下树越冬前,在标记为蓝色的标准株树干上缠毒纸绳两圈,在毒纸绳下方约50cm处,用塑料布沿树干围成漏斗形的塑料帽,以收集下树幼虫。从松毛虫下树开始到下树期结束,逐日查点下树幼虫数量,计算虫口密度。根据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虫口密度计算放蜂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对照区虫口密度-放蜂区虫口密度)/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1.6 数据处理方法
各组处理数据利用SPSS for Windows 22.0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2011年8月5日松毛虫产卵进入始盛期,按设计的数量进行第一次放蜂。一次放蜂试验区3块样地分别按75.0万、150.0万、225.0万头/hm2一次性完成放蜂。二次放蜂区的3块样地8月5日进行第一次放蜂,分别为30.0万、60.0万、90.0万头/hm2,8月10日进行第二次放蜂,分别为45.0 万、90.0万、135.0万头/hm2,放蜂数量及寄生率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对松毛虫卵的寄生率
由表1可见:采用一次放蜂方式放蜂,放蜂量分别为75.0万、150.0万、225.0万头/hm2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39.19%、59.90%和65.83%,对照区自然寄生率为7.49%,校正寄生率分别为31.72%、52.45%和58.39%。采用二次放蜂方式放蜂,放蜂量分别为(30+45)万、(60+90)万、(90+135)万头/hm2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42.44%、66.96%和68.61%,校正寄生率分别为34.97%、59.52%和61.17%。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论是何种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各放蜂区与对照区相比,赤眼蜂对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01),而两种放蜂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155>0.05)。不同放蜂量之间相比,放蜂75.0万头/hm2与150.0万头/hm2和225.0万头/h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01),而放蜂150.0万头/hm2与225.0万头/hm2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308>0.05)。
在松毛虫下树越冬前,在标记为蓝色的标准株上采用毒纸绳和倒塑料帽的方式以收集下树幼虫。统计下树幼虫数量,计算出平均虫口密度。根据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虫口密度的差异计算放蜂防治效果,见表2。
表2 不同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见,采用一次放蜂方式放蜂,放蜂量分别为75.0万、150.0万、225.0万头/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36.25%、53.97%和62.25%,采用二次放蜂方式,放蜂量分别为(30+45)万、(60+90)万、(90+135)万头/hm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39.23%、64.59%和67.35%。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所有放蜂区与对照区相比,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01),而两种放蜂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0.05),不同放蜂量之间比较,放蜂75.0万头/hm2与150.0万头/hm2和225.0万头/h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01),而放蜂150.0万头/hm2与225.0万头/hm2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174>0.05)。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不仅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而且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防治方法。关于不同放蜂次数和放蜂量的研究结果众说不一,吴钜文认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每公顷应放蜂225万头,分4~5次释放[8],张学民认为放蜂量应根据落叶松毛虫的发生程度及卵块密度确定,一般轻度发生,每公顷放蜂15~30万头/hm2,中度45~60万头/hm2、重度60~75万头/hm2,分2次或3次释放[6]。本项研究从不同放蜂次数和不同放蜂量对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影响看,分2次放蜂虽然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略高于1次放蜂,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放蜂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一次放蜂还是二次放蜂,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均表现为225.0万头/hm2>150.0万头/hm2>75.0万头/hm2,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放蜂75.0万头/hm2与150.0万头/hm2和225.0万头/h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放蜂150.0万头/hm2与225.0万头/hm2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以二次放蜂225.0万头/hm2效果最好,但考虑到赤眼蜂数量成本和人力成本问题,应以一次放蜂150.0万头/hm2为宜。
[1]曾凡荣,陈红印.天敌昆虫饲养系统工程[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3.
[2]冯建国,张勇.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J].昆虫知识,1986,25(6):344-347.
[3]许建军,等.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5)690-695.
[4]高悦,等.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2):92-96.
[5]邹华娇.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7,23(增刊):5-7.
[6]张学民.松毛虫赤眼蜂林间释放技术[J].森林保护,2012,(9):46-47.
[7]韩冰,等.松毛虫赤眼蜂在落叶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4,(2):118-119.
[8]吴钜文,等.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技术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79(2):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