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文化:走秀与嘉年华

2015-09-09 09:41海欣
齐鲁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阅兵式巡游部队

海欣

阅兵是普通人可以同步感受到的国家仪式。苏联1941年红场阅兵,成为二战的经典瞬间;英国女王的阅兵,是大英帝国变迁的见证。如今,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人说印度阅兵像杂耍、法国阅兵像走秀、美国阅兵像嘉年华……

印度:阅兵更像是全民狂欢

印度立国很晚,缺少足够古老的军队传统,但其民族、宗教构成极为复杂,这份特殊历史遗产体现在阅兵时不同部队的装扮上,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阅兵文化,很容易将之视为一场热热闹闹的赶集。

每年1月26日的“共和国日”和8月15日的“独立日”,首都新德里都会举行盛大阅兵式。与不少国家庄严肃穆的阅兵式相比,印度的阅兵更像是全民狂欢。

阅兵对外公开售票,票价低廉,约合人民币10元左右。因此,新德里长长的阅兵道两旁,挤满了拖家带口、“鱼水情深”的普通百姓。不同团队、不同肤色的士兵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鲜艳军服依次通过,甚至包括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兵与别国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与英联邦国家以徒步分列式为主不同,印度阅兵很喜欢展示坦克、大炮、导弹等重型武器,很有苏俄风格。印度人甚至还把不便展示的飞机和潜艇做成模型抬出来展示。

常为人讥笑的吐火、钻火圈、多人叠罗汉摩托表演等杂技项目,其实并非印度阅兵式的内容,而是阅兵式之后的群众性巡游中的内容,类似于中国国庆阅兵结束后的庆祝游行队伍。

英国:招牌阅兵就是英王官方生日

历史情结深厚的英国人,不但阅兵时的装扮特别古老,其队列亦是如此,今天各国阅兵都是直线列队行进,只有英国人依然保留线条战术时代的特色,在阅兵时有较为复杂的变换队形内容,可一窥18世纪遗风。

英国没有国庆日,招牌阅兵就是英王官方生日,别名“军旗礼”,源于17世纪查理二世统治时代,1748年变成英王庆生的仪式。从1820年开始成为每年例行盛事。除1955年因铁路工人罢工取消外,伊丽莎白二世每年都参加军旗礼阅兵。

从1969年到1986年,女王都是骑一匹由加拿大皇家骑警进贡的名为“缅甸”的母马。因为年事渐高,自1987年起女王改为乘坐马车检阅。

每年军旗礼上,英国王室禁卫军步兵6个连队、两个王室禁卫骑兵团在圣詹姆斯公园接受英王检阅。身披重甲的重骑兵和拖着布尔战争时代轻型火炮的皇家骑炮兵,在军乐队不时变换的进行曲伴奏下,表演复杂的纵队、横队队形变换和整队原地转向等18世纪遗风的分列式。

法国:不同主题的理性与包容

1880年以来,除了两次世界大战等少数年份,法国每年都要在巴黎举行阅兵式庆祝国庆。

法国国庆阅兵式上,最吸引人的既不是各式坦克大炮重型装备,也不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外籍军团,更不是身着拿破仑时代军服、担任总统护卫仪仗任务的胸甲骑兵,而是每年给阅兵注入的新元素。

2003年阅兵式上,为纪念欧洲军团成立10周年,行进在全体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是由120人组成的欧洲军团队列。2004年是《法英友好协议》签署100周年,100多名英国禁卫军士兵走在最前列,英国皇家空军红箭飞行队也飞过香榭丽舍大街。

近年来的法国国庆阅兵,还有过印度和巴西主题。2013年阅兵式则突出了法国在西非国家马里的军事行动,阅兵邀请联合国维和部队、马里军队参加,在马里圆满完成了任务的法军部队也骄傲地处于受阅队伍的显眼位置。

美国:受阅部队的“花车巡游”

美国长期以来对大规模阅兵式存有偏见,很多人视为“旧大陆君主们的陋俗”。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时代,为彰显军队在冷战中维护和平的意义,美国政府也曾多次举行大型阅兵,长长的三军受阅队伍和重型装备隆隆轧过宾夕法尼亚大道。

越战后,美国很少再举行国家级的大型阅兵。海湾战争胜利后,纽约举行欢迎归国部队阅兵式,受阅部队在漫天彩带中以散漫队列通过第五大道,与其说是阅兵,不如说更像纽约传统的节日花车巡游。

不过,美国各军种大小基地的阅兵活动要比解放军多得多。在庆典活动和繁多的特定纪念日,各大军事基地都会举行小规模的阅兵礼。为博取民众好感与支持以获得更多预算拨款,很多阅兵式都向公众开放。

全美最负盛名的是西点军校的阅兵式。每年的毕业典礼阅兵是西点军校阅兵中的重头戏。每次学校都会邀请总统、副总统级贵宾或重要官员、议员参加。应届毕业学员们身着西点的灰色军礼服,扛着老式步枪接受校长、嘉宾和学生家长的检阅。

猜你喜欢
阅兵式巡游部队
艺术巡游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龙马”巡游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乾隆巡游
看巡游踩街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