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胜
【摘 要】刘少奇为中共七大与八大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协助毛泽东解决“路线问题”,为会议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阐述“党章报告”和“政治报告”,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建立功勋;落实会议确定的政治路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刘少奇;中共七大;中共八大
中共七大与八大是中共党史上两次划时代的大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身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为这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尤为重要的是,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八大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建设方针,这两大功绩都与刘少奇的努力紧密相连。
一、会前:协助毛泽东解决“路线问题”,为召开七大与八大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周密细致地做好会务安排、文件起草等准备工作,是确保会议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中共七大与八大召开前,刘少奇都倾注了心血,做了大量筹备工作。而且,他深刻认识到七大与八大的特殊重要性,抓住统一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认识这个关键,协助毛泽东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路线问题”,为两次大会胜利召开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在中共七大召开前,刘少奇协助毛泽东系统检查了中共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错误路线,为把大会真正开成“团结的大会”和“胜利的大会”,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纲领创造条件。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就有意识地澄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错误认识,加强党的团结,做到凝聚共识再出发。为此,他主持编辑了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并在1941年9月至10月连续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讨论六届四中全会后的错误路线问题。会议期间,任弼时、陈云就表示:毛泽东和刘少奇“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工作,所以犯主观主义更少些”,他们“是苏维埃运动后期正确路线的代表,应当给予重要的领导责任”。①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让刘少奇从华中敌后根据地回到延安,协助自己做好这项工作,解决“路线问题”这个主要矛盾。
刘少奇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1943年7月6日,为纪念中共成立22周年,他发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指出中共历史上存在两条路线和两种传统,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和传统”,一是以党内各派机会主义者为代表的“孟什维克的路线和传统”,强调要认真总结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努力用毛泽东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保证中共正确领导革命到达胜利。②10月24日,刘少奇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发表《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长篇讲演,指出抗日战争以来党内也存在两条路线问题,一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主义路线”,一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11月13日至27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会议上,继续批评王明“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抗战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①
刘少奇关于“两条路线”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创造与功绩,为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而为中共七大胜利召开在思想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对此,王首道后来回忆说,刘少奇回到延安后,和毛泽东等在整风运动中对中共“历史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总批判、总清算”。刘少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戳穿了王明‘国际路线的内幕”,其“犀利、深刻的批判,帮助人们提高了对王明路线实质的认识”,并反复指出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代表着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方向”。②
在中共八大召开前,刘少奇同样将精力集中于协助毛泽东解决“路线问题”,这就是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应该选择哪条路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5年12月5日,刘少奇传达毛泽东关于召开八大的指示时,明确提出两条路线问题:一条是“稳步前进”的路线,即“中央所实行的路线”,就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成绩”;一条是“保守主义”的路线,即“按常规走路,照老样子前进”,“三大改造”在导致“时间拉得很长,群众没有气,成绩不大”。③“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的氛围中,“三大改造”在1956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不可否认,改造中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但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此后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明确“稳步前进”这条路线是有其必要性的,否则就会带来工作中的被动局面。更何况,毛泽东还对它进行了这样的规定,即“一切工作要办得又多、又快、又好,要求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绩”④。换言之,我们既要看到此后出现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错误及其带来的损失,也要看到这条路线本身的积极意义。而且,刘少奇较早地发现了“稳步前进”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并不“稳步”,及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急于求成的冒进现象。
根据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的安排,刘少奇负责起草八大政治报告。为此,他从1955年12月到1956年5月,先后与中央和国务院3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座谈,全面研究各条战线上的具体情况。不难看出,他在调查研究中自觉贯彻了“稳步前进”的路线。比如,他提出“要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允许企业间地区间的竞争,造成落后就不能生存的气氛,技术太落后的要加以淘汰”等。⑤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受到刘少奇这次调查研究的启发,也用这种方法听取了国务院三十四个部委的汇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⑥基于此,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必须“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⑦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方针与此前关于“稳步前进”的探索,应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二、会上:阐述“党章报告”和“政治报告”,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建立功勋endprint
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刘少奇在七大上作“党章报告”,在八大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这两篇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文献,而且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历史地位。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党章报告”,被称为中共七大的三大报告。为了制定一个完备的党章,刘少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广泛吸取各方面对党章草稿的意见。在六届七中全会上,他就制定新党章的原则,以及党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5月14日和15日,刘少奇在“党章报告”中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中国革命的特点等问题。其最大的贡献是阐述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地位。
关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刘少奇1942年5月在山东作《论党内斗争》的报告时就指出: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确立,“不是委任的”,而是“在长期斗争中考验”形成的。①“党章报告”中,他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毛泽东是“党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英勇无产阶级”和“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②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刘少奇1945年3月31日在六届七中全会上就指出,“以毛泽东思想贯穿党章,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特点”③。在“党章报告”中,他从“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等九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概括。胡乔木认为,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讲得非常精辟,是七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也是七大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④在此基础上,刘少奇进一步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为“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⑤。这就将整风运动中全党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明确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个大方向。正如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所指出:“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⑥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上,中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开宗明义,说这次大会就是要“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⑦八大也有三大报告,即刘少奇的“政治报告”,周恩来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这三大报告以及大会的其它重要文献,都体现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八大开幕词中反复强调的方针。⑧当年参加政治报告起草工作的邓力群回忆说,刘少奇听了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论述非常高兴,强调“十大关系应当成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纲”。随后,胡乔木按照这个意见起草了政治报告,“他最费斟酌的就是十大关系这个问题在政治报告里如何安排,如何体现,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⑨因此,如果说刘少奇的七大“党章报告”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他的八大“政治报告”则为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探索和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政治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极其丰富。比如,它强调“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①;指明中共已经成为执政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继续保持正确的、健全的领导”②。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参加会议的米高扬,听了师哲现场翻译《决议》后,也在便笺上记下了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④
“政治报告”及关于它的《决议》,构成了八大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亦是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⑤。可以说,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思想内容,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养分。
三、会后:落实七大与八大确定的政治路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⑥处于党内高层的领导干部,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七大与八大后,刘少奇为落实大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七大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周恩来顺应全国人民的意愿,前往重庆谈判,争取抗战胜利后的“和平、民主、团结”局面。在此期间,刘少奇代理毛泽东的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当时,国民党当局之所以与中共谈判,主要是为自己争取重新发动内战的时间,特别是夺取东北等战略要地。对此,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结论中就指出:“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⑦反之,如果国民党占领东北,就会形成南北夹击中共领导下的各根据地之势,不仅使中国革命处于危险境地,而且使重庆谈判完全成为国民党的政治工具。
兵贵神速。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前往重庆的第二天,刘少奇就指示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必须迅速出发,“越快越好”。准备派到热河、察哈尔的干部和部队,必须迅速“到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建立政权与地方武装。”⑧为了保证东北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刘少奇9月13日又向毛泽东提议“组织东北中央局,以彭为书记”,并立即得到毛泽东的赞同。⑨据曾克林回忆,刘少奇9月14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他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时,明确指出“东北是战略要地”,在东北站住了脚,就能为重庆谈判“创造有利地位”,就可以“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⑩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少奇正式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据此从各根据地抽调兵力驰往东北。他反复强调只要“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到1945年底,“东北我军已由出关的十万人扩大到近三十万人,创造了广大的东北解放区”。①历史已经证明,这对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说占领东北、夺取革命胜利是在贯彻七大路线的主要任务,那么八大结束后的关键就是团结各方面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此,刘少奇直面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见解。比如,他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然可以有“一点资本主义”,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②他还提出,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又有灵活性”,这就要“利用自由市场。一方面自由市场可以补充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上搞多样性和灵活性”。③
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后,刘少奇更是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查,宣传这个理论的精神,同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调整生产关系、努力把经济搞活、改革不合理制度、防止官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主张和设想,丰富了这个重要理论成果。1957年4月27日,刘少奇在上海市党员干部大会上发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很多富有操作性的具体论述。他认为: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工人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在学生升学问题、学徒和艺徒的待遇问题、青年工人的住房问题、临时工问题、物价问题、自由市场问题、农民生活问题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此基础上,刘少奇鲜明地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更确切地讲是表现在“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个问题上”,还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面”。④
刘少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主张,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处理群众“闹事”、干群矛盾等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消除积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团结各方面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也充分反映了刘少奇为贯彻八大路线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