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
【摘 要】“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派张文彬来广东领导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针对当时广东对敌斗争的复杂态势,张文彬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积极做各方面的工作,联络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展自己;建立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抗日敌后战场,使之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敌后三大的战场之一;极大地活跃了华南抗战局面,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张文彬;统战思想;广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张文彬(以下简称张),湖南省平江县人,原名张纯清,1910年5月生于湖南平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入教会学校就读,积极投入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随彭德怀率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数次战斗。①1930年6月后,参与历次反围剿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参加长征。1936年调任毛泽东秘书,成为毛泽东统战工作的具体执行者。8月,受中共中央派遣进入西安,领导中共西北特支,对杨虎城、杜斌丞进行统战工作。②西安事变后,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参加同蒋介石代表的谈判,协助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做了大量工作。③1937年奉命到广东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4月,成立广东省委,任书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0月,中央指示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奉命和廖承志一道,将滞港的大批各界著名人士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受到中共中央的通电表扬。1942年6月,南方工委机关因叛徒告密被破坏,张文彬也在广东大埔高阪镇被捕,直到1944年,被反动派折磨致死。斯诺夫人在《续西行漫记》中称张文彬为“保卫井冈山的独胆英雄”,“中共第一流青年政治家”。④
一、张文彬统战思想的形成
张文彬在早期革命生涯(1927-1936年),工作内容与统战工作没有多大联系,都是参与直接革命斗争。张文彬的统战思想是在斗争极其严峻的局面下形成的。1936年调任毛泽东秘书后,受到毛泽东统战思想影响,张开始在统战工作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立的统战工作方法。这无疑为他后来受命赴广东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吸收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精华
1936年调任毛泽东秘书后,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张深入到很多他以前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工作,并且都获益匪浅。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高层深刻地关注民族的危亡,开始提出了抗日救国的主张。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建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①红军东征的不断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不断传播,在东北军、晋绥军当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吸引了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的目光,纷纷要求团结一致抗日。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停战,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也亲自做统战工作,分别给当时西北地区的主要国民党人士发出书信②,以十分诚挚的语气,呼吁抗日,为拯救民族危亡贡献力量。尔后派出代表进行实质的统战工作。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同样也是作为毛泽东的私人代表,被派驻到杨虎城部任联络代表。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因工作出色,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了西安事变的解决;后来因为南方革命的需要,去阎锡山部做统战工作未成行。
这期间,毛泽东亲自掌握统战工作,对张的各项工作、思路都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张不仅在毛泽东身上学习到忘我的工作精神,也还学到了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坚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重大的决策都通过党中央;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工作策略。④因此,张能够将毛泽东关于统战工作的主要论述都付诸实践,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为他以后在广东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武器,少走了很多弯路。因此,张的统战思想,吸收了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精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完备的体系。
(二)经历复杂斗争局面的历练
一种思想的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张的统战思想,在吸收毛泽东统战思想精华部分,同样也添加了很多自己实践的经验。张被派驻到杨虎城部担任联络代表,不仅统战上层人士,同样也注意团结士兵;有公开的统战活动,相应地也有秘密的活动。张在杨虎城部建立了秘密的联络站,对我接送干部、运送物资、打破国民党封锁和进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在工作的过程中,张能够完整地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潮运动,1936年,与西安地下党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无情地揭露了蒋介石卖国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响。⑥至此,加上早期武汉农讲所的经历,兵运、学运、农运三大工作全部掌握,且非常熟练。
正因为张是在腥风血雨的斗争过程当中成长的,所以张很注意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的改变,采取很有利的态势来工作,保护自己,从而扩展了党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工作的向前发展。张通常在传达完会议精神后,便深入到基层,亲自开展、指导工作。不浮在上面,也不唯指示命令是从,坚决地抵制王明路线,对王明路线不予以执行。相反,他根据广东当时各派势力勾心斗角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团结国民党当中的爱国进步分子,利用合法名义积极开展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具体策略。派重要干部赴不同的地方进行统战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张在斗争过程中的高超艺术,为建立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良好的广东抗日局面提供无穷的战斗动力。
张的统战思想形成时间并不是很长,从接触统战工作,到具体实际的运用,都很匆忙。但这不妨碍张成为统战工作的高手,并且拥有自己完备的统战思想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还取得斐然的成绩。张统战工作的独立完成以及开展统战工作的最高潮就是在岭南,在广东的敌后战场。
二、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形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日战争到来。这时期广东形势十分严酷,同时又十分地古怪。但是,不可忽视,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急于重新开辟的地方,其在全国抗战的地位举足轻重。endprint
(一)羸弱不堪的军事实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整个广东的军事实力是比较弱的。1937年,日寇开启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大规模入侵中国土地,整个华北、华中地区烽烟四起。日寇组织了强大的华北派遣军、华中派遣军,相继发动忻口、淞沪、台儿庄等战役,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期间粤军奉调北上,参加淞沪战役。参战部队几乎为粤军精锐,有第59、60、61、90、154、155、156 、159、160师,第66军教导旅①等部队,粤军绝大部分已经奔赴前线,只留很少的部队进行必要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整编后的粤军,大部投入到抗战洪流中去,奋勇杀敌,伤亡惨重,无力归建。军队作为守土的常规且是最重要的力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需要相应的防守兵力囤积。如若不然,一旦战事爆发,将处于极端被动局面。以当时广东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面对入侵,一触即溃。
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历年政治斗争,已经将很多具有将兵才能的粤军高级将领整垮。像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黄琪翔、蔡廷锴、蒋光鼐等粤军中坚,全部被剪除。要么委任虚职,要么被逼出走海外,几乎脱离军队。而新生代的如吴奇伟、余汉谋、李汉魂、欧震等均无独挡一面的能力。②加之抗战爆发后,国名党政府发布全国紧急动员令,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③,粤军各将领纷纷上书,请命杀敌,效命疆场。最后均被起用,投入到前线战场去,以自己最大的热忱与日寇周旋,均以窝于故地为耻。最终导致两广地区缺兵又少将,防御完全无力,形同虚设。且无可以真正能够镇住局面的人,内部紊乱不堪,形同散沙。
从国民革命始初,两广之地就是粤军的后方,粮草器械均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粤军,兵工业发展很快,军事实力显著增强。陈济棠主粤时,扩建石井兵工厂,建设琶洲炮厂、韶关飞机制造厂、手榴弹制造厂、防毒面具制造厂。④整个军事工业已经朝现代化前进,装备几近制式化。建立起的现代空军,在国内也仅次于张学良的东北空军。1936年“两广事变”后,统归中央,南京政府派员接受。尔后,自产自销的局面完全结束。经费预算在全国背景下制定,产品供应全国,并非一家独享。再加上,在余汉谋的策动下,广州整个空军起事,全部飞往南京。两广地区军事实力因此一落千丈。
综上述,广东地区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处于极度不利地位,缺兵少将。军事实力不横向比较于全国大战场,就是纵向与自己先前势力比较,差距也十分明显。这样薄弱的军事力量是完全无力和日寇较量的,加上国民军事委员会的错误判断,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于21日攻占广州,总共只用了十天,未遇任何有力的抵抗,结果可想而知。
(二)纷繁复杂的政治派系
民国政治特点,是派系活动的普遍化。王奇生先生在讨论国民党派系时,精彩地指出:“派系倾轧久已成为国民党组织机制内一个十分幽微而又突显的政治现象。”“其凸显之处,则表现在派系之间恶性的倾轧成为国民党内影响深广,并为众所周知的一项政治文化现象。”⑤广东作为国民革命的发源地,派系斗争尤甚,各种倾轧之事常有发生。两广地区,众多派系争相染指,令出多门,没有一个中坚力量,统一主持。
抗战前,两广地区原是割据之势,名义上归顺南京中央政府,实则封闭自治。1936年,两广事变发生后,南京中央政府开始正式入主岭南之地。但是原有的派系并未完全消灭,中央系统的到来,只不过是增加另外的派系,使局面变得更加波诡云谲。
抗战后,两广才逐渐团结统一起来,开始真正的亲密无间。但是这也仅仅是暂时遏制众多派系之争,并未完全消除中央与地方之争。中央一贯即以如何借抗战消灭地方势力,如何分裂各地方性的团结,伸张自己势力,以达确实控制之目的,而地方派则竭力保持自己力量与地位。这样一来,原本归于抗日旗帜下所有的派系,又被这个基本矛盾激发,重新回到原来局面。但是,各派还是以抗战大业为重,团结抗战。很明显,这种面和心不和的团结在面对强大凶悍的敌 人时,明显无济于事。这一时期,两广地区派系大概有八派之多,主要的是:中央与余汉谋之争、桂系与粤系之争,这两对派系争斗,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广东的政治走向。当然,也不可以忽视其他派系,这些派系的活动,同时也对广东政治产生微小的影响,可能这种影响就是致命的。比如政治部邱誉就是个极端透顶的顽固派,曾在许多公开会议叫嚣反共,消灭共产党。在抵抗日寇入侵毫无作为,反而制造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整个华南地区抗日局面急转直下。
(三)热情高涨的民众力量
民众在我党统一战线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时,应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在统一战线协定订立后,以取得同盟者尤其是其群众的信任为首要。①群众利益,是统一战线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我们能够组织民众、利用民众力量的根基。
广东民众,历来都是先进的代表。自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革命浪潮激荡全国,广东民众走在前列。国民革命时期,广东民众再一次成为排头兵。广东民众的革命热情是高涨的,是积极向上的。原因很简单,革命能够改变民众落后、贫穷的局面,能让自己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一路烧杀抢掠开进广州。原本安定富足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导致急转直下的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但更多的是人祸。
1937年到1945年,整个抗战期间,广东遭受自然灾害频繁,除1938年外,年年水灾、旱灾、风灾,这一时期的灾情,是民国以来广东为最严重的。②自然灾害频发,毁田坏屋,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和平时期,政府会全力以赴,救灾、赈灾。由于日寇的入侵,一误再误,任由百姓自生自灭。如前面所述,更可怕的是人为灾害:抗战时期,日寇对海陆空进行立体轰炸,先后对广州、潮汕、韶关等地狂轰滥炸;除了轰炸外,日寇更是血腥的杀戮,所到之处,恶行累累。③城市几近毁灭,生活物资奇缺,难民剧增,四散逃命。为了改变现状,民众开始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很短时期内产生了不少的团体,各界不下六七十个,涵盖了文化、青年、工人、妇女、农民、华侨等方面。总之,全民参与,抗日热情高涨,希冀早日驱逐日寇,还自己美好家园。endprint
三、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
“七七”抗战爆发后,张文彬奉党中央之命,于9月间抵达广东,任“南委”书记。翌年初夏,南委撤销,改任广东省委书记。④开始自己在广东5年的工作生涯。面对纷繁复杂的广东局势,张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结合自己已经完备的统战思想,各方奔走,呕心沥血,以极大的毅力、决心推动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广东建设成为稳固的敌后抗日战场。
(一)巩固和推动国民党军队抗日
前面已经分析了广东抗日军事实力,根本无力抵御日寇大规模的入侵。在钢铁和大炮下很容易就屈服,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部队叛变投敌。1938年7月7日,汪逆到广州广播投降,号召广东局部停战,派飞机散传单。一时间,众多人物聚集在汪精卫的旗帜下,叛变。本着统战互助互让政策,我党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给欲复兴的十二集团军,动员了大量的青年参加十二集团军的宣传队和政工队,共计动员党员120名,抗先队员300名,多经过短时间的训练。通过一年来的艰苦工作,十二集团军抗日斗志昂扬,于粤北之役,与日军血战昼夜,共产党人身先士卒,不畏牺牲,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提升了国军和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严重地打击了顽固派、反动派。后来,应余汉谋的再次请求,向其部队输送了400多名我党的青年才俊。争取十二集团军的巩固与进步,不仅对争取广东主要武装力量有意义,而且是整个统战上也有重要意义的。①
(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的逆流
反共逆流,自广州沦陷起就一直存在。1938年11月陈诚到韶关大唱“反共”、“反八路军”,说:“和平妥协空气的来由:①日寇;②汉奸;③共党”。②顽固派不断煽风点火,攻击、迫害抗日人士。尤其是囚禁、捕杀暴露的共产党员(张本人就被捕杀) ,妄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坚持团结,坚持统一战线,争取时局的好转的前提下,张以极高的工作热情穿梭于各派势力。首先,联络主张派张发奎,推动与帮助张发奎继续进步,消除张发奎与白崇禧之间的误会;巩固粤桂联盟,共同抗日。其次,孤立国民党中央系势力在广东的延伸,坚决打击如李汉魂、蔡劲军顽固派。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我党的统战工作在广东取得很大成绩。完全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占据主动态势,促使广东的抗日局面向积极方向前进。同时张还指出:“目前各派系斗争中应慎重地不卷入漩涡,但坚决站在进步者方面和取得地方中间力量的帮助是更重要的”③。保存自己,发展统战对象,奠定了我党在广东抗战中的稳固局面,推动了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建立。
(三)团结群众、培植潜势力
正如前面所述,群众处于统一战线核心地位。广东的群众运动更加艰巨。针对广东战区和当局的复杂性,张文彬认识到全国有部分地区群众工作开始好转,但是完全打开广东局面还为时尚早,故仍应一面利用目前的一切时间和条件进行必要的反逆流斗争,争取原来的群众团体继续存在和掩护转变。团结原有的群众,继续宣传党的各种路线思想,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扩大党在民众中影响,将已受影响的民众进一步归拢到党的旗帜下,壮大党的力量。另一方面,立即坚决执行新的转变,“以无组织形式的、以人为中心的团结群众,大量地创造与培养埋藏我党在各地方上的‘革命乡绅,造成在群众中伟大的潜势力”。④群众蕴藏着无限力量,是战胜日寇的致胜法宝,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大革命时期,我党在广东群众工作方面就取得巨大成就,党在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抗战爆发后,整个岭南地区,各派势力犬牙交错,为我党统战工作提供了大舞台,通过统战工作将战争引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来,扩大了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因此,张提出两手准备的策略十分正确,十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张文彬统战思想使我党在广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不论在武装斗争,还是党的建设,张的统战思想均是先行者,起到了团结各派系、壮大自身的作用。张文彬统战思想在广东的实践,对外坚决打击了日寇的侵略;对内起到了反击逆流,严打投降派,匡扶抗战的作用,对建立和维护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