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涛,崔占武,刘 蕾
(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石家庄市植物园,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生态社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概念,到目前为止,生态社区没有统一的名称,在国外同义的名词有“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可居性社区”、“生态村”等;在国内,生态社区通常指一个地方的行政单元,类似的提法有“生态居住社区”、“适宜性居住区”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等[1]。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社区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基本上都包含了自然资源的生态性、环境资源的生态性以及社会人文的生态性几个方面。其中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是生态社区建设的基础,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区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建设生态稳定的复合的绿地系统,利用绿地系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社区布局,进而创造有生态社区特色的绿色文化[2]。在本文中,重点对保定市各区绿地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观察河北省的地理景观和地势,整体呈现为西南多山脉,东南多平原的地理格局,很多市域均显示这种地理特征,比如秦皇岛、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秦皇岛和唐山东南为渤海,生态条件较为优越,而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因其西北风被山脉阻挡,这些城市均处于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选取保定市的生态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生态社区景观规划和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会对类似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2013年5月保定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巩固和扩大绿化的成果和效果,改善人民居住和生活的质量,保定市下一步的目标是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这个目标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宜居性,因此社区景观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单元和组成部分,社区的生态化程度将决定着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生态社区景观规划建设将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保定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资料汇编》是保定市人民政府在2011年5月编制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规范文件,包括保定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申报材料、绿地建设篇、建设管控篇等10个部分。
上述资料统计了2011年之前保定市绿地系统的详细数据和资料,其中包括保定市各行政区社区附属绿地斑块及面积的数据、苗圃、花圃等生产绿地所种植苗木的具体种类和数据情况,以
及城市主要乡土植物景观配置的情况。提取后进行统计,从宏观层面掌握社区附属绿地系统的现状,将为进一步了解和分析社区生态化建设,优化社区景观的生态措施、制定生态社区景观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在研究景观中斑块构成的数量特征时,一般用景观斑块谱的方法,经过景观斑块谱的调查,可以对景观中斑块的结构特征有较具体的认识[3]。斑块的面积大小的划分标准,多数文献均以上海城市绿地格局景观研究标准为参考[4]。文献中建议将小于500m2的绿地斑块定义为小型斑块,500~3000m2的绿地斑块为中型斑块,3000~10000m2
的绿地斑块为大中型斑块,大于10000m2的绿地斑块为大型斑块。这种划分应用到城市社区绿地现状调查和统计中,能够依据社区的绿地基础情况进行必要的分类,并根据绿地面积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方案和措施。
各行政区域绿地景观结构分布,能够从宏观层面说明社区绿地面积大小的基础情况,为从行政区域层次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保定市北市区社区绿地面积中的大型斑块和大中型斑块占据绝对优势,两项面积之和占90.29%,两项的斑块数量占37.33%。这说明北市区社区绿地大型斑块的平均面积较大,其现状条件的基础较好,特别是有41个社区的绿地面积平均达到了2.7956hm2/块,见表1。
南市区中的数据虽然也显示大型和大中型绿地斑块占优势,两项面积之和占81.71%,但中型斑块也占有17.02%的份额,另外中型斑块的数量最多,占整个斑块数量的40.54%。大型和大中型块数量较少,生态社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较差,见表2。
新市区中的大型和大中型斑块占绝对优势,两项面积之和占87.69%,但大型和大中型斑块的数量也较多,导致大型斑块的平均面积为1.938hm2/块,社区生态化建设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见表3。由于大型斑块数量较多,可以根据其分布情况,看能否整合、配置,并建设相邻社区共用的绿地资源,以达到社区建设生态化的目标。
表1 保定市北市区居住区附属绿地不同等级景观斑块类型分布情况
表2 保定市南市区居住区附属绿地不同等级景观斑块类型分布情况
表3 保定市新市区居住区附属绿地不同等级景观斑块类型分布情况
从保定市3个行政区域社区附属绿地的基础斑块调研情况来看,新市区社区附属绿地面积最大为211.2126万m2,其建成区面积63.61km2,人口48.02万,每平方千米社区绿地面积3.3204万m2,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4.3984m2;北市区社区附属绿地面积为167.5236万m2,建成区面积35km2,人口32.22万,每平方千米社区绿地面积4.7864万m2,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5.1994m2;南市区社区附属绿地面积为52.3719万m2,建成区面积33.72km2,人口27.97万,每平方千米社区绿地面积1.5531万m2,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1.8724m2。显然,仅从三个区域社区附属绿地的面积、斑块、斑块平均面积、社区附属绿地占建成区之比、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这几个指标来看,北市区的斑块平均面积、社区附属绿地占建成区之比和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均为最大;新市区次之,但数值相差并不是很大;南市区相应指标最小,数值相差较大,其绿化的基础条件较差。
从数据上看,南市区社区绿化条件并不理想,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仅为1.8724m2,与面积、人口均相当的北市区人均社区附属绿地面积相差3.3270m2。南市区应当作为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重点改造区域,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把增加社区绿地面积作为首先考虑的改造要素,为生态城市及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先决的基础条件。
北市区和新市区的社区绿地基础情况较好,建议见缝插绿,进一步增加社区的绿地面积,重点按照生态社区的目标和指标增加绿量,建设并加大集中绿地,增加社区居民游憩的活动设施,设置雨水花园、太阳能利用等生态设施,提升社区的生态层次和文化层次,为较快的进入生态社区建设打下基础。
统计数据中大于10000m2的社区,暂定为一类社区,共116个,其中北市区41个,如鑫和花园、秀兰城市花园、锦官城等;南市区13个,如佰盛东俪湾、尧和宁苑、地中海小区等;新市区62个,如康欣园北区、保钞社区、天鹅东区等。这类社区由于绿地基础较好,下一步建设的重点应当着眼于绿地生态效益的提升和社区居民幸福感增长等方面,比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建设、社区居民归属感提升、社区中心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的形成等。
3000~10000m2的社区,暂定为二类社区,共212个,其中北市区65个、南市区30个、新市区116个。这类社区绿地情况相差悬殊,绿地基础条件良好,一般都建有较为集中的社区公共绿地、社区中心活动场地和休息健身设施以及较大的乔木。但总体来看,绿地的绿量不大、绿化种类较为单一、活动场地较为简单、缺少文化小品、缺乏多样性的社区活动。建议在提升绿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立体绿化,建立复层植被结构,加强社区景观的维护力度,提升社区调节生态效益的能力;根据城市及社区文化增添园林小品,突出社区特色,更加注重宜人的生活环境;丰富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创造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调动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等方面。
小于3000m2的社区,暂定为三类社区,共516个,其中北市区178个,南市区104个,新市区234个。这类社区绿地基础条件较差,甚至有的只有几平方米的绿地。社区的绿地往往被侵占为停车位;活动场地简单,几乎或很少的活动设施;没有集中的绿地,绿地的植被层次简单,多数只有绿篱和草地,缺少乔木;社区缺乏统一有力的管理,环境较差。建议这类社区改造的重点为,尽量开辟绿地增加绿化面积,多种植高大的乔木,改善社区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停车位改造为植草铺装,如社区空间紧张可考虑相近的几个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一个社区中心的活动,在社区重要节点处设置亭、廊、花架、雕塑等硬质景观小品,营造较为宜人的居住环境。
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深入研究,文章仅对保定市3个行政区的景观斑块谱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粗略的调查和统计了各区不同绿地面积、数量、人均社区绿地面积以及建成区绿地的占有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和情况,提供一些建设的建议,为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提供总体思路和建设依据。
[1]田美荣,高吉喜,张彪,等,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3)87-92.
[2]吴焕忠.生态社区建设及规划前期现状调查[J].林业建设,2010,(4).
[3]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高俊,杨明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