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蔡梅珍
[摘 要]当今社会,构建以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为目标的课堂,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成基本共识。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们从行动策略研究出发,在改变教师观念、建立师生间学习型的伙伴关系、探索课堂学习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思考,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以期总结出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小学生;情智课堂;行动策略
一、情智课堂的涵义以及实验瓶颈
我们所构建的情智课堂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以生为本,情智共融,和谐发展。我们的课堂是以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为培养目标的课堂。课堂文化蕴涵两大要素:一是情,二是智。情,即学生的情感潜能,包括学生自信心、包容、独立、竞争意识、乐观、诚实、交往合作、有意志力、目标意识的培养等;智,即智慧潜能,包括学生的理解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的培养等。情智课堂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与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谋而合,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在情智课堂中,教师积极创设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堂情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情智得到和谐发展。
然而,在初期实施情智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是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一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改进的研究信心不足,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学习意识淡薄;二是只注重学科知识传授以及追求分数的传统学习模式成为实施情智课堂的最大天敌;三是教师对课堂中师生角色的理解与定位的偏颇成为我们在实施情智课堂的短板。如何应对这些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呢?我们积极地进行着行动策略研究。
二、实施情智课堂的行动策略研究
1.改变教师观念,为实现情智课堂提供基础
改变教师观念是实现情智课堂有效保障。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在观念上与课堂改革保持一致,才能有效推动课堂改革。为此,我校在转变教师观念上,采取了各种多管齐下触发教师教育观念改变的举措,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直面专家,接受洗礼”、“自主学,同伴议——悦读交流沙龙研讨”等策略,积极与东师大建立U—S协作,多次把邬志辉教授、张源源博士等东师大专家请进学校为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洗礼。在下校的时间里,邬教授的几次精彩讲座以及犀利追问,张源源博士的几场不同专题的对话交流,留给教师很多思考。他们高屋建瓴的理论分享与引导,引发了我校教师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学校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这些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现在,我校教师已经达成一个理念上的共识:课堂中,教师应该放下课堂“霸语权”。课堂应该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学生才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我们不应只关注教材的知识点,而应有更高远的教育目光,要多元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课堂中,教师应该秉持以爱为魂的理念,站在孩子的视角,蹲下身去与孩子交流,尽力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乐趣。
2.建立师生间学习型的伙伴关系,构建实现情智课堂的有效媒介
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学校内部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情智课堂的实施中,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习型的伙伴关系。要求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轻松、和谐、愉快、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从而无拘无束享受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第一,宽容与激励,让孩子爱上学习。
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孩子越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分享与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课堂问卷调查(答案可以多选)。我们发现,有32%的孩子怕答错同学笑,27.5%怕挨老师批评;高达77.4%的同学认为老师课堂上要宽容些,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教师积极地进行尝试,以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真理。所谓的激励就是以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温暖,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的宽容、激励是架构学习型伙伴关系的重要润滑剂,让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第二,聆听与对话,让孩子在平等氛围中张扬个性。
教学应在师生互相倾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的“对话”是多向的、平等的,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彼此对话的同时,还需要“聆听”,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关切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情知互动、教学相长”,开展“学生式”的教师与“教师式”的学生对话与交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都在表达,都在倾听,都在思维,都在行动,这样才能彼此接纳,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试图尝试着让语文课成为大读者与小读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大读者指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小读者就是班级中的每一个体。在课堂中,教师是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师生间互相尊重、信任,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着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美妙过程。师生关系心心相印、感情融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分享与合作,让孩子多元情感、智能得以发展。
课堂活动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学习等形式,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其他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分享合作,展现情智”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国学大师”季羡林写的《怀念母亲》时,由于文章特别“散”,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太容易理解季老那份深沉的情感。林老师不急于带着孩子们咬文嚼字,剖词析句,而是为孩子们开放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反复诵读打动自己的的句段,然后为孩子们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在深情款款的歌声触动下,孩子们的情感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话匣子被打开:有的孩子分享了他从文中读懂了季老先生对对祖国母亲的爱意;有的孩子感受到了季老先生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彻骨之痛。在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分享中,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呼之欲出,孩子们的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第四,开放与创新,让孩子放飞思维。
开放是指我们在课堂中打破原有习惯的标准化、程式化、按部就班的教学传统,将其转变为强调开放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教学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动态调整和全方位开放,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要能直面学生的真实状况,遇到问题不回避,碰到争论不敷衍,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课堂场景的开放性。
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破除一贯教材讲解的照本宣科,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促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系列专题活动, 让学生参与互动的体验感受过程, 使学生掌握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校张小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引入了游戏作文的方式。她蹲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设计更符合他们身心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情智发展的游戏作文课。比如:钉钉子的启示、看反应猜味道、认识新老师、“盲人”雕塑家、愚人节的玩笑、茶水的启示、不说话的一节课……孩子们在游戏作文课上有时欢声笑语,有时暗自垂泪,有时若有所思,有时情不自禁,这些丰富的情感,在灵动思维的指引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孩子们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了,写作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不知不觉中游戏作文也促使了他们情、知、意、行的和谐发展。
3.探索发现式、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模式,搭建实现情智课堂的有效平台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总结出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智发展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以学为主的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为理论基础)。即通过“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的过程模式,来实现情智教育。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比如我校老师就在数学教学中善用了这一模式,她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穿插一些趣味性、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第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的过程模式,来实现情智教育。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悬念”情境、操作性情境等,来激发学习动力,诱发学习兴趣。如我校林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三、成效与思考
在情智课堂的探索中,教师和孩子们受益最多,家长感触最深。我校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有效的提升,老师对情智课堂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纷纷学做魅力教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他们更用心地去解读文本,设计有针对性的、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也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们意识到:唯有学习、再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
如今,我们的课堂面貌改变了。老师们不再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而是学生主动、互动地学,让他们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
很多家长在亲历课堂后,纷纷激动地留言:“孩子变得这么活泼自信,我们高兴!”“看来我的孩子学习很有潜力!”“从未见过我的孩子对学习有这样高的热情!”“我们感受到了的课堂中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我非常惊讶于孩子在课堂良好状态,学习热情如此高涨!”“开放日让家长了解了新的课堂文化、新教育的积极意义。”
这些实践还只是“冰山一角”,要想让孩子们成为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探索精神、质疑品质的情智双全的现代小公民,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实施情智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构想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困惑:在目前依然盛行的考试制度下,面对标准化的测试卷,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与兴趣的提升,而这些关注于人的发展的素质,在标准化试卷中似乎找不到评价的元素,这使得有些实验教师对自己的付出与成效感到困惑与茫然。我们觉得现有的评价考核制度大大制约了我们的课堂改革。如何大胆地挑战现有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全面评价体系以及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将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我们希望,我们的探索、尝试能得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的批评与指导,共同在课堂改革路上,开创出一条真正服务于孩子成长需求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