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新常态 推进课改新发展

2015-09-08 13:06周鹏来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9期
关键词:常态改革能力

周鹏来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同样,作为社会民生之本的教育也应该有新常态,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它特殊的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产品也是人。我们呼唤教育新常态,把握教育新常态,最主要的在于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个本真就是培养什么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一、回归本真的教育新常态

深化改革、依法治教、促进公平是教育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分别提出了改革和法治的时代命题,会议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和法治已经成为教育的新常态,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评价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一个个都是“硬骨头”。在今年元月召开的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提出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意味着更加需要我们从依法治教中找寻改革的动力,通过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我们在教育管理和学校治理中必须要有法治意识、改革意识和公平意识,要努力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新常态。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个道理并不高深。说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新常态,其实有点牵强,倒不如说它是旧常态,韩愈还说过“传道、授业、解惑”。教育从来也不只是教学,不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不过在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的环境下,教育更多地被功利绑架,逐渐淡化、弱化、边缘化了育人的功能,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来轨道,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让人成为人,让生物人成为社会人。作为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两个方面着眼和着力,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牢牢抓住这两个根本,把它们作为教育新常态抓好、抓落实。作为教师,要有新心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心工程,人心工程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塑心、以心传心,要以积极高尚的情感和美好的情怀感染、影响学生,要以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坚守这一片心田,努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个性发挥。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服务,服务学生的知识、精神和生命成长。强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主体来对待,尊重人性,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特长爱好。

新常态下的教育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健康成长。说到底,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发动机,有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源动力,“要他学”便成了“他要学”。把课堂和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愉快学习。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强调健康第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及未来人生的幸福,精心耕作,耐心守候,静听花开。

新常态下的教育要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亚里士多德说,科学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一个人只有在自由、愉悦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还要靠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这三者归根结底要靠人的作用与支撑。因此,新常态下的教育要淡化考试和成绩,解除学生身上的禁锢和枷锁,释放其身心,通过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受人尊敬,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

教育新常态催生课改新常态,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是教育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三多”,即模式多、争论多、问题多。事实上,一项涉及面众多的改革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争论。但存在的问题不影响我们推进课改,只会让我们在课改的路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少走弯路。

综观目前全国形式多样、模式不一的教学改革,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论和问题,但在纷纷扰扰的课改现实语境下,要做到适应教育新常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新动态。一是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个本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强调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主体,要有充实、强大和美好的心灵,要有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二是健康第一的理念。强调学生既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不要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所谓成绩。要培养其独立、健康的人格,强调学生阳光自信、积极向上。三是自主合作的理念。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强调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在课堂上既自主又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意识。四是以学定教的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取差异化教学,注重教学反馈。五是培养兴趣的理念。强调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兴趣可以并需要培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要他学”便成了“他要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才有终身学习的动力。六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强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创新驱动,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三、着力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满堂灌”的问题。教师不精心备课,教学中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不符,直接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低下,谈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要对这种情况提出硬性要求,专门检查登记或进行学生调查,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扭转这个旧常态。可以先从备课查起。实际操作中当然不一定把教师讲与不讲的时间定死,但一定不能不顾学生感受而一讲到底。

二是知识与能力统一的问题。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根本,新常态下的教学要有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意识,不可使学生能力没提高,基本知识又没落实。要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意识,要有能力可以培养并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的意识,并有计划地努力将之付诸教学实践。

三是课内总结疏理的问题。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这样一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趋于零散化、碎片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这些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形成有效关注,不能转化为有深刻记忆的知识,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茫然无知,课改有形式没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事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并进行检验和评估,要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疏理,每一个教学环节结束都要进行总结,主要是总结疏理重点与难点、方法与技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强化学生印象。

总之,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相对于经济,更有其特殊的规律。教育新常态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受制于教育的本质规律与属性。新常态下的基础教育更应有新观念和新思维,并以新举措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常态改革能力
智珠二则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