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营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保留脾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患者5 5例,其中腹腔镜下行保留脾脏+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全胃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行传统开腹脾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全胃切除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脾门淋巴结清除程度。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平均数以及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效果显著,临床医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对脾脏的损伤。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脾门淋巴结清扫;转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胃全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9.3±7.2)岁。根据UICC的TNM分期,Ⅱ期共26例,Ⅲ期共23例,Ⅳ期共7例。癌变位于胃上部1/3共13例,胃中部1/3共18例,胃小弯18例,全胃癌6例。其中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TNM分期,Ⅱ期14例,Ⅲ期12例,Ⅳ期5例;行传统脾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全胃切除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6例,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1例,Ⅳ期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TNM分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1)开腹全胃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患者取上腹正中切口,常规对腹腔进行探查,探查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肿瘤侵袭深度及侵袭范围以及肿瘤腹腔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沿胰腺剥离被膜,分离胃网膜右动静脉并紧贴根部夹断,清扫幽门下淋巴结,接着分离胰腺被膜只胰腺上段,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并清扫韧带内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周围淋巴结。分离胃右动脉并紧贴根部夹断,清扫幽门上淋巴结。分离十二指肠起始部,在距离幽门3cm处切断十二指肠,清扫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2)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全胃切除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分开,于脐部稍下方行1mm左右切口作为观察孔,然后于脐上2cm左侧锁骨中线处、左腋前线肋缘下2cm处穿刺5mm、12mm的切口作为操作孔。右侧对称左侧同样做两个操作孔。建立12~15mmHg的气腹,30°置入腹腔镜开始探查腹腔是否有肿瘤,并开始清扫各淋巴结及游离胃,清扫顺序及方法同开腹手术,然后在腹腔正中行长约5~6cm的可口,将游离的胃提出腹腔,在贲门口2~3cm处做荷包缝合,切除全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由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上伴脾脏和胰体尾切除是胃癌的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并发率以及长期生存率由于胰体尾遭到切除一直居高不下,故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保留胰体尾的切除术,除非胰腺受到肿瘤的侵袭。
本研究发现,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得益于腹腔镜的视野放大作用以及超声刀止血功能,在保留脾脏的同时患者淋巴结清扫程度与传统开腹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保留脾脏,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故本研究认为,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下是完全可行的。熟练掌握腹腔镜胃全切除的技术才是影响清扫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