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均
起初,清华少问政治,一是因为学校交通不便,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二是多数学生为了留洋而埋头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点燃了清华的爱国激情。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在清华大学高等科饭厅门口贴出了一则布告,上面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自此,清华学人们踏上了轰轰烈烈的“救国路”。
五天之后,清华在体育馆举行了“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孙立人同他的清华校友们一起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闻一多、梁实秋、吴文藻、顾毓琇、潘光旦一同投入了爱国运动中。
梁实秋曾随陈长桐进城演讲,在前门外珠市口,他们从附近店铺里搬来几条木凳,横排在街道上,陈长桐在群众围观中慷慨陈词,周围人多受其感染。其在《清华八年》中曾写道:“五四运动原是一个短暂的爱国运动,热烈的,自发的,纯洁的,很快的就过去了。可是年轻的学生们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了,登时表现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好像是蕴藏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活力,一旦获得了迸发奔放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
学术改造中国
民国时,清华以卓越的办学水准成为“中国大学的天之骄子”(萧公权),达到“大学界的世界水准”(蒋廷黻),人才一拨一拨涌现。其中以1923年前后最鼎盛,吴文藻、梁实秋、顾毓琇、张忠绂、潘光旦、闻一多、梁思成、王绳祖、孙立人均在此列。
很多人是某一学术方面的泰山北斗。其中,吴文藻是冰心的丈夫。在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他要改变,首先应该学习西方比较先进的科学与文化。赴美期间,他先后学习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课程,并且还挤出时间学习了法文和德文。除此之外,吴文藻还认为,中国社会及其改造尚有大量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决心选择社会学和民族学为终身专业。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成功范例。
“纵堪万象推演物理玄真,横量千帆激扬艺韵诗情。”是顾毓琇一生的写照。1921年底,清华文学社成立,顾毓琇与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成为该社成员。当清华剧社问世时,他是首任社长。他用“顾一樵”的笔名,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至后来他不但成为一个机电工程教授,且还是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
顾毓琇还是江泽民就读上海交大时的老师,1997年10月,江主席到美国访问时,特意到费城去看望了他。
留美派的政治生涯
1927年,和孙立人一同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的,还有温应星之子温哈熊。
从晚清到民国四十余年间,留美军校学生不到百人,分布在西点军校、州立的弗吉尼亚军校和南卡罗莱纳军校、私立的诺维奇大学四所军校。因当时国内军派以“黄埔”和“留日派”最大,而显得势单力薄、备受冷遇。
美国开始援助中国抗战后,留美军校学生开始活跃在军事外交战线上。何浩若主持军委会外事局,征募训练大学生担任各部队美军顾问的翻译官。曾锡珪担任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联络参谋,经历了后者从缅甸撤退到印度的传奇。温哈熊担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参谋,王之担任了驻太平洋盟军总部联络参谋,密苏里号上举行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时他正在现场。
有两位留美军校学生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其中有一位,1926届的齐学启是孙立人在清华的同学,第一次远征军失利撤退时,齐学启为带伤兵归队不幸被俘,在监狱中坚贞不屈,遭日军指使汉奸刺伤,于1945年重伤不治。
1947年,齐学启墓园建成,孙立人亲自主持归葬仪式,朗读祭文。挽联中,孙立人写到他们是“九载同窗”、“十年共事”,二人情同手足。一同负笈清华,又一同远征滇缅,共同的志向,时代的烽火,让孙立人与齐学启的人生轨迹总是重合在一起。
今年8月4日,长沙岳麓山,孙立人之子孙天平等34位抗战官兵后裔,在此祭奠战友与前辈。“每次跟我们提起齐将军当年因为照顾伤兵被俘,父亲都非常难过。”孙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