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耽误了,就是一辈子

2015-09-06 20:18子敏
甘肃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陪伴心灵

子敏

怎样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6月18日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当前有6000万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占到4.3%,近260万;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一次的有1519万。另外,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而父母通过电话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联系、适量的阅读、玩耍等将有助改善留守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调查人员呼吁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教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和重点帮扶“高危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建立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其心灵如何抚慰,又由谁抚慰呢?

近几十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农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土地,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这种关注还远远不够,有关留守儿童非自然死亡等问题不时触动着社会的神经,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讨论,但多是一阵喧闹过后,就归于沉寂,在下一个时间节点来临或新闻事件发生后,又会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事实上,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得到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是舆论上的,更应是行动上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让他们拥有一片温馨的心灵家园更为重要。

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并非一家一言可以做到。坐而论道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依赖一方也只是推卸责任的举动。

留守儿童的教育从表面上看是家长、学校的责任,如果将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语境下,则是一种政府责任、社会责任。

要消除留守儿童的焦虑心理,让他们获得心灵家园,需要政策扶持、机制保障、舆论引导、公众参与。

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等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强化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互动交流,将志愿者服务乡村学校常态化,为乡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发挥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让数千万留守儿童能够拥有“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其重点则在于利用农村基层组织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提供便利,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并通过政策倾斜等引导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后不忘回报社会,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回乡探亲、回家过年。同时,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只有发挥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的合力作用,建立起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当然,要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与其有着天然亲缘关系的家长更是责无旁贷。抚慰孩子心灵最好的药方就是父母陪伴。但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是金钱都无法买来的奢侈品。

事实上,对于留守儿童的亲情陪伴并非只是回家过年或者打电话,也可以是网络视频聊天、写信、寄照片等。凡此种种,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父母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父母是关心自己的,而这种关心不仅仅限于学习。

如果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不能治愈,当父母“衣锦还乡”想陪伴孩子,他们已经在不经意间长大,或叛逆,或自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

庄稼耽误了,一年没有收成,孩子耽误了,可就是一辈子。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陪伴心灵
陪伴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陪伴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唤醒心灵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