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文字游戏

2015-09-06 20:12文雨
甘肃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文雨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高考作文因其分值高,公众参与度广泛而备受媒体关注。从目前各种媒体和网友的评价来看,全国卷和各省卷的高考作文题受到的好评并不多。纵观近年来的情况,高考作文的命题,基本停留在以往的套路和模式上,只是有些微调和小改而已。

关于高考作文考查什么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始终莫衷一是。从这几年各省高考作文的题目来看,总的感觉还是与现实生活远了点,体现出“空”和“虚”的特点。所谓“空”,就是题目本身很空洞,大而无当,没有什么指向性;而所谓“虚”,则是指故弄玄虚,华而不实。总体上讲就是脱离现实,不接地气。有些题目虽说有“微言大义”的意思在里面,但玩文字游戏的味道依然很浓。如,今年福建的“走路”、广东的“感知自然”、北京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湖北的“喷泉与泉水”、湖南的“大树的旅行”、江苏的“智慧”、安徽的“蝴蝶翅膀的颜色”、山东的“丝瓜藤和肉豆须”等,都遭遇了网友的大量吐槽。虽然其间不乏非理性的嘲讽,但存在的问题则是显而易见的。

作文不管是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抑或是其他什么能力,都不能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质疑,否则,我们看到的作文只能是充斥着“文学范”的文字卖弄和脱离生活的虚情假意,而不是真情实感的朴素表达和真知卓见的灵光闪现。

尽管每次高考结束后,我们的命题专家们都会面对广泛质疑而拿出一套自己的说辞,但大多都是自我欣赏式的表白和辩解,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也就没有多少说服力。

我们知道,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换句话说,也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文学青年、作家。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沟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质疑精神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和生活接轨,不与现实碰撞,而热衷于玩“鸳鸯蝴蝶”,灌“心灵鸡汤”,怎么能够培养出世事洞明、见识高远、关注现实、勇于担当的合格人才?我们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当前,在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变革过程中,很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无法回避地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比如,在环境与财富面前如何选择?金钱与健康哪个更重要?财富的多寡是不是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守着父母过日子和远离父母挣大钱,哪个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和亲情孝道?诚信是不是一种智慧?能力是否能成为一个人走上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这些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今年的全国Ⅰ卷和重庆的材料作文通过典型事例,要求考生对涉及法律、人伦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继2011年高晓松酒驾案进入高考作文后,不多的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作文题,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命题者却在给出相应的材料后,不能或不愿就相关问题直接点题,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其结果可能使很多考生不得要领,不能起到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不能不说,眼下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回避矛盾、脱离现实、玩弄概念、钟情文学、空洞无物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这和某些命题专家自身存在的识见短浅和不敢正视现实、缺乏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在命题时总喜欢出一些“四边不靠”的题目,并美其名曰给考生提供“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实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本身就是一种失职。既然高考是一根指挥棒,就应该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引导学生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起伏曲折的人生之路,提高自身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考作文恰恰应该是这种能力的集中检阅。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阐述思想,表达观点,分析问题,评论是非,将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考不仅寄托着个人和家庭的梦想,也承担着为国选才的重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当下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和改进,从而使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能够大胆观照现实,体现家国情怀,彰显社会责任,引领价值取向,而不是将它仅仅作为考试的方式,变成文字的游戏。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下一站命题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