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化解矛盾冲突的主动权“教”给孩子

2015-09-06 16:30余海霞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8期
关键词:菲菲原谅积木

余海霞

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除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地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而在相处过程中,冲突难免时有发生。

一、常见冲突场景

场景一:区域游戏时,大宝和安安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工地,游戏开始后他们都在专心地搭建自己的房子。不一会大宝哭着跑进来把我拉到建筑工地,地下全是散落的积木,旁边站着闷闷不乐的安安。两个宝贝拉着我的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随着房子的增高,积木也越来越少,他们两个都需要更多的积木,结果搭房子也变成了争抢积木大战。我力图先让两个孩子都冷静下来,并努力劝说他们争抢积木是不对的,而应该相互谦让,一起合作搭房子。过了一会,我再次走近观察:两个孩子又重新搭起了自己的房子,但是都嘟着嘴巴不说话,满脸不高兴,到了最后依旧是在争抢积木中结束游戏。

场景二:午饭前,保育老师正在给饭桌擦拭、消毒,孩子们都坐在活动室中间跟着音乐做手指游戏。欣怡站了起来,我给了个眼神示意她坐下,就在她坐下的那一瞬间,后面的菲菲却将欣怡的椅子抽到了一旁,欣怡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欣怡带着哭腔,一脸疼痛样看着我,我对她点了点头,她会意地坐下了。我看了菲菲一眼,什么都没说,继续带孩子们玩手指游戏……

这次,我没有立刻把他们两人拉到一起进行劝说处理,而是将孩子一个个请回到桌子旁的座位准备吃饭,唯独只剩下菲菲。最后,我走过去问:“知道我为什么到现在没请你吗?”她点了点头,于是我又告诉她:“你需要自己去和她好好说,让她原谅你。”菲菲点了头。说完这些,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了。接下来,菲菲走到欣怡的旁边说:“对不起,欣怡,我不该把你的椅子拿掉。”欣怡的回答居然是:“我不原谅你,我坐到地下好痛。”菲菲得到这样的回答后看向我,我用无奈的眼神告诉她,“她没原谅你,你只能一个人再坐一会了。”

手指游戏结束后,快到开饭的时间了,我让菲菲再去试试。这次欣怡给出的答复则是:“好吧,看你一个人坐在那,马上也要吃饭了,我就原谅你了。”于是菲菲非常高兴地,也是略带感激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而欣怡则是悠然地享受起自己的午餐。

上述两个场景是幼儿在园集体生活中较常见的情景,但教师的跟进处理略有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二、跟进处理策略

幼儿升至中班,社会性进一步发展,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不可忽视的是,中班幼儿依然还存在着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不能很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在应对处理这些矛盾冲突时,我也有过困惑:在孩子觉得手足无措,向教师寻求帮助之时,是由我来当“法官”判断谁对谁错,及时处理解决问题,还是不闻不问,由幼儿自行解决,还是……

相关场景经历多了,我也逐步意识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时,必然需要化解,而且最好是由冲突双方的幼儿,自己想方设法主动化解,而不是由教师代为处理。例如在场景一中,大宝和安安发生了矛盾,我主动为孩子想出了“一起玩”的办法,似乎孩子的问题在我这里一句话就解决了,但是,看似恢复平静的游戏最终为什么还是不欢而散?这使我陷入了思考:虽然我没有评判谁对谁错,但是“一起玩”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他们心里所认同的处理方式,即使看上去矛盾已经被老师处理好了,但正因为这种强加的、不被幼儿认可的方式导致了后面的游戏依然是不愉快的。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没有任何效果,因为两个孩子既没有愉快地游戏,也没有在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妥善地解决它,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是非感均未在他们的脑海里得以确立。

在场景二中,我没有“好心”地立即采取行动,将矛盾冲突予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让菲菲独自先坐了一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使其自己意识到应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于是才有了菲菲主动向欣怡道歉的一幕。菲菲在向欣怡道歉后,欣怡没有立刻原谅她,这也是人之常情,我觉得孩子应该及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类似欣怡这样宣泄不良情绪的语言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必要的。遭到拒绝后的菲菲又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这也是她必须要承受的,因为中班阶段的幼儿做错事后,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她才会知道拉了别人的小椅子,别人摔疼了心情会不好,自己即使道歉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她可能就愈加明确类似这样的事情以后不能再做。最后,欣怡没有继续对菲菲生气,看到菲菲一个人坐了很长时间,也就原谅了她,这时候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此次冲突因他们而起,也由他们二人成功化解。这一次老师并没有过多干涉,甚至连话也没说两句,但是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因此,幼儿交往过程中有了矛盾就应该化解,但是化解矛盾的主体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矛盾冲突双方的幼儿。只有当幼儿意识到冲突是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时,矛盾冲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解决。教师充其量是做一些点拨引导,绝对不应该是“替孩子着想”的“终极裁判”。

正是在类似上述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的跟进处理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作为冲突双方的幼儿,甚至是旁观的幼儿,都日渐成长起来。

三、成长感悟

(一)中班幼儿自行处理冲突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引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在园集体生活中,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自主选择伙伴,自由交往。在自由交往中发生冲突时,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也应是幼儿。由于中班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教师还不能完全放任其自行处理矛盾冲突,而应该以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矛盾处理过程中。

试想一下,在场景二中,如果我没有先让欣怡冷静,让菲菲单独坐一会,那么两个孩子后面处理事情时可能就不会那么顺畅,但是如果我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进去,告诉菲菲她做错了,那么菲菲也就很难产生移情体验,孩子的是非感就不能因此成功建立,今后在她身上可能还会出现类似问题。而在场景一中,我虽然及时告诉安安和大宝这样做是不对的,两人应该一起分享积木,矛盾看似很快就解决了,但实际并未解决,孩子从这件事的处理中也没有任何收获。因此,当中班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不闻不问由幼儿自行处理,或是过于主动大包大揽等处理方式都是不合适的,教师应该适时介入,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才是“治本之道”。

(二)艺术性地引导幼儿处理矛盾,对教师是鞭策,对幼儿是示范

教师要实现引导幼儿解决好矛盾冲突的目标,对自己来说无疑需要做大量的准备性工作。例如教师首先就必须要熟悉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大大咧咧,有的孩子心思细腻,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内向少语……教师只有在平时细心观察、用心积累的基础上,当某几个孩子出现矛盾冲突时,教师才能比较易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犯错,同时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矛盾冲突比较合适。例如对于内向的孩子,过多强调他的错误则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但对于调皮的孩子,对待其错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则很难让其因此受到教育。这一个个具体的矛盾冲突,要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满得以化解,教师自己务必需要在平时做足大量的信息搜集及相关分析工作,等到幼儿一旦出现矛盾冲突,其跟进处理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游刃有余。

教师在引导幼儿处理矛盾冲突时,无论是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还是循循善诱态度的积极展示,或是遇到问题时的临危不乱等,无疑都会给冲突双方的幼儿以及班级其他幼儿提供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今后发生类似问题时,不是动辄打小报告请老师予以“镇压”;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以暴制暴迫使对方“老实”等,而是要慢慢学会像教师一样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采取措施,妥善地化解矛盾冲突。

总之,中班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自是难免,但冲突的化解应该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由冲突双方幼儿主动进行。这样的过程,是不断鞭策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幼儿进行社会性学习、丰富成长经验的绝佳过程。

猜你喜欢
菲菲原谅积木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糊涂的小兔菲菲
星钻积木
原谅他人
真正的原谅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我喜欢的小狗菲菲
不合群的菲菲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