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静,陈 峰,唐关敏,徐文博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2.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 嘉兴310053;3.嘉兴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浙江嘉兴31005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2]。介入是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但受梗死面积及再灌注时间的限制并可能引起进一步的心肌损伤,缺血缺氧一旦发生,会导致心肌坏死,继发心律失常、心室重构等。目前已经证实针刺在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为行之有效的手段[3],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针刺对缺血性疾病有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针刺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TIMP-2)的调节作用探讨电针对AMI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清洁级 SD 雄性大鼠 32只,体重(270±20)g,由江苏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苏)2013-0011。适应性饲养5 d后开始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余16只大鼠复制AMI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8只。
小动物呼吸机(上海奥尔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北京华卫有限公司生产),生物系统信号采集仪(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正置显微镜[OLYMPUS(CX41)公司],恒温烘箱(上海恒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石蜡切片机(徕克公司)。牛血清蛋白(BSA)(北京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浓缩型试剂盒(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性树脂(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抗(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物及探针(TAKARA公司),荧光定量PCR仪(Applied Biosystem),FTC3000HT(Funglyn Biotech Incorporated)。
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AMI模型。4%水合氯醛1 mL/kg腹腔注射麻醉,四肢固定,经口气管盲插,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频率 70 次/min,潮气量 2~3 mL,呼吸比为 1∶2。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交界稍下1.0~2.0 mm处用6/0线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可见左室前壁失去原有光泽,色变苍白,并出现搏动减弱,心电监测可见肢体导联R波振幅明显升高,ST段抬高,证实AMI模型制备成功。术后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电针组取大鼠双侧“内关”“心俞”,穴位参照《实验针灸学》介绍方法选取;用30号半寸毫针垂直刺入2.0~3.0 mm,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频率2 Hz/100 Hz等幅疏密波,电流强度1 mA,以肢体出现轻微抽动为度。每天1次,连续5 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针刺。
心电图检测:将大鼠以4%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固定,将针电极插入四肢皮下作为肢导联的电极,连接生物系统信号采集仪观察记录标准肢体Ⅱ导心电图,记录各组心电图。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200倍放大拍照,每张切片在近梗死区随机观察5个视野,分析阳性表达面积。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取心肌组织,用Trizol法提取RNA,检测RNA纯度及浓度,取纯度好的样品进行逆转录反应,12.5 μL反应体系,cDNA置-20℃保存备用。RT-PCR反应体系为25 μL,ddH2O:10.5 μL,SYBR Premix Ex TaqTM(2×):12.5 μL,PCR-F(10 μM):0.5 μL,PCR-R(10 μM):0.5 μL,模板 cDNA:1.0 μL,反应条件:95 ℃,1 min;40 个循环:95 ℃,10 s;64 ℃,25 s(收集荧光);熔点曲线分析55℃to 95℃。每个样本进行3个重复,与正常组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比较,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RNA18S为内参照,对目标基因进行归一化处理,比较相同样品中目标基因的量。采用相对定量法,本实验结果采用2△Ct法对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测定各组MMP-2、TIMP-2相对于内参基因表达量。RT-PCR引物及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Real-Time PCR引物及相关情况
各组心电图检查结果见图1。
图1 各组心电图检测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大鼠Ⅱ导联心电图上出现ST段上抬,T波抬高。电针5 d后大鼠心率基本恢复正常有轻度ST段异常。AMI组5 d后心电图T波呈现低平状态。
N组、AMI组、E组Cx43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957.00±44.50,526.00±4.58,605.00±10.44。模型组Cx43阳性表达面积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的Cx43阳性表达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上升趋势(P<0.01)。
模型组MMP-2表达量较正常组稍有上升,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TIMP-2的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MMP-2、TIMP-2的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MMP-2、TIMP-2表达量 (±s)
表2 各组MMP-2、TIMP-2表达量 (±s)
注:与正常组比较,1)P<0.05;与模型组比较,2)P<0.05
组别 n MMP-2 TIMP-2正常组 80.14±0.0324.35±13.09模型组 80.18±0.056.15±4.731)电针组 81.69±0.921) 16.11±4.642)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故依据其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与气虚、血瘀、痰凝、气滞相关。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指出“心痛暴出,绞急欲绝,灸神府百壮……”,“心痛如椎针刺,然谷、太溪主之”“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以上论述均为针灸治疗的有效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室重构发生等造成一系列损伤。有研究证实,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分降解在心室重构中发挥一定作用,其中MMP在ECM降解中起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MMP/TIMP之间的平衡在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和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4]。MMP-2是MMP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在心室合成,是一组能特异降解ECM的蛋白水解酶[5]。TIMP是MMP的组织抑制因子,参与调解组织局部MMP的活性[5]。Cx43是心肌和心室肌细胞的主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内的主要电流传导体,如果功能异常易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肌冲动传导异常,其表达量与缺血性心脏病发展进程有关系[6]。
本研究采用电针疗法,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更能正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以期对AMI有更好的疗效。本实验结果发现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大鼠Ⅱ导联心电图上出现ST段上抬,T波抬高,而连续电针5 d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得到改善,ST段下移,心律恢复。模型组梗死心肌周围Cx43表达下降,但是针刺组Cx43有明显升高,说明针刺可以保护心肌组织的损伤,调节心律。电针组MMP-2表达升高,TIMP-2表达下降,说明电针可以通过调节MMP-2、TIMP-2的表达保护缺血梗死心肌组织,且有效对抗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电针内关、心俞穴可以调节心肌组织微环境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心律失常,保护缺血梗死心肌组织,防止心室重构。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M].2ndEdition.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
[2]Sadowski M,Janion-Sadowska A,Gasior M,et al.Higher mortality in women afte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very young patients[J].Arch Med Sci,2013,9(3):427-433.
[3]钟辉,李国彰.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增刊):42-46
[4]Ahmed S H,Clark L L,Pennington W R,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proteolytic determinants of matrix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functional,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J].Digest of World Core Medical Journals(Cardiology),2006,113(17):2089-2096.
[5]Biolo A,Fisch M,Balog J,et al.Episodes of acute heart failure syndrom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troponi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markers[J].Circ Heart Fail,2010,3(1):44-50.
[6]Lerner D L,Yamada K A,Schuessler R B,et al.Accelerated onset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duced by ischemia in Cx43-deficient mice[J].Circulation,2000,101(5):54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