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源之争 一场跑偏的“战争”
近日,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分别在网上指责对方,为了争夺生源,“大打出手”。在该事件引发热议后,双方删掉了相关微博,不过,由此引发的热议却不断发酵。
在网上搜索一下近几年的报道,不难发现,抢状元、抢尖子生,不仅仅发生在北大、清华之间,在实力相当的高校之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
想录取“状元”,想获得高质量的生源,这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讲都是合情合理的,由“线下”再到“线上”的这场激战,也足见两所顶尖名校爱才心切。在这里或许可以活用一句“君子爱才取之有道”,高分考生的“诱惑力”再强,高校的招生工作也得按照规则进行,如果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择手段,连点儿底线意识都没有的话,那就成了聚天下英才而毁之。
按理说,既然是让考生填报志愿,那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考生自己的意愿,高校所能做的,就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展现自身的吸引力。在这个方面,最根本的举措当然要从学校建设入手,提升自身的实力。现在可好,为了把高分考生尤其是“状元”抢到手,为了给学校的招牌贴金,连“利诱”都有了,连“讨价还价”都算上了,把很严肃的高校招生弄成了“优惠酬宾”。说好听了是“礼贤下士”,说得不好听那就叫“节操碎了一地”。
此次生源争夺战的丑闻,对两所高校是负面影响,人们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两家名校如此争夺生源有辱斯文。因为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示范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学生心中的神圣殿堂,北大和清华就不应该和国内的高校抢生源,而应该向哈佛、耶鲁抢生源。当然,不能依据高考的分数如此粗鲁行事,而是要靠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引来更多的优秀生源。从世界各国的大学看,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常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如果像有些高校招进较好的生源却没有培养好,那么在私底下使用多少手段都只能坏了自己的名声。
而这种没有底线的生源争夺大战,应该被限制,令其变得透明化,也就是允许高校之间更多的公开竞争。2013年,香港大学申请人数达到1.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针对新生中的16位高考状元,港大提供了丰厚的入学奖学金,最高可达每年17.5万港元,极大地增加了港大的竞争力。除了奖学金,良好宣传也是增加吸引力的好办法。在美国,很多高校就让其相关人员事先与潜在的对象沟通;或分发印有学校情况的扑克或者T恤,邮寄广告;甚至雇佣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参与到招生过程中来。
当然,一个学校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高校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用对专业水平的精益求精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用自身的真诚与热忱吸引、留住、培养学生才是最正确的抢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