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十大预测

2015-09-04 06:37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

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到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随着多项政策红利的释放,中国智慧城市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有如下十大热点:

1、网络安全与屏幕将成为智慧城市新的市场焦点

随着“网络强国”的提出和国家网信办的成立,网络安全与国家主权以及网络空间的领土安全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战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已形成基本共识。反观过去几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进程,对是否采用国外IT设备与咨询服务亦曾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讨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也将会把“网络安全”作为项目落地的一种重要考量因素,同时这也将对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发展机遇。此外,PC互联网流量正呈下降趋势,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开始面临拐点,汽车、客厅、人体等可能的屏幕展示和装置载体正在预示多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娱乐场景、工作场景通过不同的屏幕与用户进行交互,因此,越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角的黄金期,智慧城市的屏幕争夺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2、“PPP模式”进入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大规模实践期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巨大,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督等过程。若只依靠政府或国营企业来打造智慧城市,这显然不现实,2014年9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的PPP(公私合营)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政企合作为智慧城市有效推进提供了资金和专业运营基础,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

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台同ppp模式相关的政策,并在各自辖区范围内先后推出大批PPP试点项目。根据目前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内各省市已经正式出台的PPP新规有12个(包括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青岛市、昆明市),除此之外,很多尚未正式出台PPP相关政策文件的地区,如重庆、贵州、吉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地也已经推出了PPP试点或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各类项目。预计在2015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PPP项目涌现,PPP模式将进入大规模实践期。

3、智能穿戴设备将掀起智慧城市的“底层革命”

2014年,诸多新兴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随着4G网络的推广,移动互联网以其随时、随身、永远在线的特有优势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加速向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Talking Data发布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0.6亿,较2013年增长231.7%。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政府也通过自建云数据中心或购买云服务的方式加快布局,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程度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如2014年宁波政务云计算中心服务层搭建完成。

——我国大数据市场自2014年起进入高速发展期,其技术发展环境逐渐成熟,生态系统日益丰富,大数据作为资产的价值逐步被企业所接受,一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如IBM、阿里巴巴、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

——智能穿戴设备在2014年快速发展,各大小商家竞相推出各种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产品,其中,小米公司通过与美的等众多公司合作,加紧布局智能家居生态产业链条,陆续推出小蚁摄像头、Yeelight智能灯、小米插座和遥控中心等智能新品。虽然当前智能穿戴设备还处于“资本热、市场冷”的起步阶段,但由于直接与用户生活发生链接,对于用户需求把握透彻的智能穿戴产品与微信等应用的链接可能率先掀起智慧城市的“底层革命”。

2015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公民需求多元化、个性化将不断释放,创新将逐渐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国务院所设立的400亿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则为新兴技术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智慧城市同新兴技术将会继续不断融合,以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智慧城市体验性。

4、“众筹思维”将逐步贯穿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

若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来看,它的直接用户是公众、企业和政府,对他们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城市才算落地。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用户参与度低的问题,这直接损害了城市治理的完整性,同智慧城市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目前,已经有部分城市意识到了该问题,开始探索解决之道。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与武汉规划研究院于2015年1月8日,联合推出了“众规武汉”平台,这是全国首个由政府部门推动的规划互动公众参与平台。杭州市则在“市民通”中推出“城管拍拍”的功能,让市民对身边“杂乱差”、路面塌陷、井盖丢失、渣土乱倒、水管爆裂等问题进行拍照采集、语音报告、视频传送。

预计2015年,随着强调用户参与性的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运行,项目经验将会向全国其他城市复制,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性将会越来越强,话语权将会越来越大,智慧城市将逐步实现“治理过程与运行机制的适应”,利用“众筹思维”集结群体智慧为智慧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将成为大势所趋。

5、本土智库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发凸显

2015年,本土智库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为中国本土特色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企业对本土智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由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共同发布的《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方面的平均得分为2.82分(权重为5分),其中县市级城市的得分2.6分,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这说明中国一大批城市(尤其县市级城市)尚未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工作。此外,一大批要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急需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产业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投资分析,这些均为中国本土特色智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6、社会化的绩效评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城市中只有宁波、佛山、无锡开展了较为全面的智慧城市绩效考核工作,有针对性的评估对智慧城市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出来。预计2015年,各级政府将对智慧城市评估考核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随着大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落地,对项目的评测、衡量将会被提上议程。第二,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2014年《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了标准编制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建设管理,该标准将是我国第一个指导与评价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体系将会对智慧城市的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2013年1月通过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将在2016年初或将迎来首次评估。随着国家对通过第三方评估简政放权的重视,社会化的绩效评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初期或以主管部门发布智慧城市行业评估基础指标体系,社会化第三方机构自主进行评估,各自对评估结果进行解读和负责。

7、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关注生态化和融合化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更多的是个别省份和城市的自发行为,缺乏同周边城市的信息化融合发展。而在2014年,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均在积极引导智慧城市之间融合发展。其中,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智慧城市在决策层呈现出“部省协同”与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发展特征,智慧城市在规划、建设和运营层面将更多关注“生态化”和“融合化”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更关注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信息和数据的融合、应用系统之间的融合、配套机制的融合等。

8、互联网思维逐步影响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构建

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大规模启动,初步成效显著,但在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构建方面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盈利模式不明、产品和服务不具有竞争力、参与主体运营动力不足等。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就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创新建言献策。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提出:“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要素包括:大局思维、多方参与、数据开放及商业模式。”国脉互联首席研究员杨冰之提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长期投资动力不足,缺乏有效买单者,要破解,首先要改变思维,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成为关注焦点,如何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关键。”

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创新将逐步试点开展,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应用为创新切入点,由政府负责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运营智慧城市,逐步解决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平台思维”、“入口思维”、“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将逐步对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创新产生正向作用,以市场为主体、以用户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服务模式有望出现新亮点。

9、政府数据开放迎来发展契机并释放社会价值

大数据从“概念”走向“价值”,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数据开放。政府部门是数据资源主要集散地和数据资源进一步采集开发的主力。统计数据显示,在社会的主要领域,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超过了90%。

2015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国家层面将会出台大数据重点工程、电子政务等方面的规划,对政府数据开放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建设的政府数据服务网将会不断地优化服务,提高数据更新频率,拓宽数据开放的领域,规范大数据资源管理和应用。已经提出实施数据开放的省份及城市,如贵州省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将会依据相应的行动计划或规划方案部署政府数据开放工作。尚未开展数据开放服务的其他城市则会通过学习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开始摸索政府数据开放之道。继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发布微信和facebook催生的经济价值后,政府数据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0、“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西部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机遇

《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平均得分32.5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47.7分),东北部地区(34分)以及中部地区(34分),整体发展水平还较弱。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步伐。评估结果显示,从2012年起,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更多中西部城市被纳入试点,预示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态势由倚重东南沿海地区转为东西均衡发展。此外,在2014年,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开始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宁夏中卫市政府将云计算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开工建设西部云基地,旨在打造北京-宁夏前“店”后“厂”的创新云计算发展模式。贵阳市则加快布局大数据产业,先后编制《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4年大数据产业总量达到663亿元。

在2015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将会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再加上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调控以及自身强烈的发展意愿,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步发力。一方面,先进地区将会继续保持其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加快推进整个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较低或尚未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西部区域则会加快向先进地区学习好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及定位,形成标志性特色,实现同东部地区的差异化发展。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