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太8号”的成长“秘笈”

2015-09-04 05:28陈荣景
当代陕西 2015年8期
关键词:葡萄农户

文/陈荣景(本刊记者)

“户太8号”的成长“秘笈”

文/陈荣景(本刊记者)

从葡萄新品到辐射全国20个省市的龙头产业,户太葡萄不断发育,不断换代,通过科学研发、精耕细作,成为本土地标性亿元品牌。

新形势下,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发展?或许户县能给出答案。

7月13日,记者走进户县明珠公司占地300亩的现代化葡萄庄园,育苗区技术员正培育着新品幼苗,观光区每日接待游客近百人,成熟的葡萄在生产线上加工成零食、葡萄酒……全县葡萄不仅不愁卖,更在产业链每个环节增值增收。

从最初的“绿串串”成为农民增收的“钱串串”,透过“户太8号”,可以窥探我省知名农产品的产业壮大之路。

“户太8号”耕耘30年

眼下正是户县葡萄成熟的关键时节,再过十几天,葡萄园就会迎来蜂拥而至的收购商和散客。不愁卖、价格高,诱惑着更多农户种植“户太”系列葡萄品种,秦岭北麓形成一条巨大的葡萄产业带,年销售额高达5亿元。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从选育葡萄种苗到成为蜚声省内外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户太”葡萄历经了整整30载磨砺。

户县种植葡萄历史悠久,草堂镇北寺村50岁的村民何学勤就种了一辈子葡萄。“村里多是沙地,适宜种葡萄,但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村都在种了挖、挖了种的怪圈里打转转。”何学勤总结原因,一是引进的外来品种水土不服,二是种植技术跟不上。

1984年,户县农艺师纪俭在河岸撂荒地上创办起太河园艺场,从此吃住在试验田,决心培育出更适宜本地水土的优质葡萄。通过不断观察、筛选、繁育优秀植株,终于在1996年选育出葡萄优良新种“户太8号”,成为国内自育葡萄品种的一枝新秀。

可想让一粒种子从试验田落到农民地头绝非易事。何学勤就曾拒绝种植新品种,在他看来,一株葡萄苗从栽培到挂果需要2到3年时间,达到盛果期则需要4到5年。挖老树,种新苗,需要投入资金、技术,还要承担风险。

从一户到两户,再到一整村,纪俭选择先在园艺场周围群众中发展种植。在他免费提供种苗、亲自指导技术诱惑下,“户太8号”蹒跚起步。但其长势强、耐低温、含葡萄糖高的特点,亩产1500公斤—2000公斤的巨大优势,让首批种植农户在次年就有了可喜回报。利益驱使下,许多人主动向纪俭讨要葡萄苗,一时间,全县掀起一股“种葡萄热”。

2001年前后,全县不少乡镇有了“户太8号”的身影,正力求从传统农业中转型突破的户县政府敏锐地抓住契机,决定将“户太”葡萄产业作为一项龙头项目来抓。很快,成立起由纪俭带头的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制定出台《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和葡萄产业带建设的通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意见》等指导文件,推动“户太”葡萄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从2009年,县财政为果农发放每亩地500元补贴,到2013年,县里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果业园区。政府投入逐年加码,加之“户太8号”市场销售行情火爆,农户种植意愿迅速高涨,全县葡萄总面积2011年跨入3万亩大关,2014突破6.5万亩,产业规模领跑全省。

规模扩张一路高歌猛进,问题也纷沓而至。“全国同行激烈竞争,外销空间受到挤压。农户缺乏品牌意识,盲目追求产量,导致品质下降,市场趋于混乱。”户县农业局局长赵苍社介绍,由于口感好,产品最高售价14-16元一公斤,农户想着多产多赚,谁还听专家说每亩单产必须控制在2000公斤?不扭转小农意识,加强科学管理,进行全局统筹,户县葡萄产业必将难以为继。

产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摒弃粗放生产。为此,全县力推农科技术落地,由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示范带动,实施统一建园,在葡萄种植的各个环节设立严格标准,建立起科研+标准+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户进行职业培训,把田间变为车间,让农民转型产业工人。

何学勤如今最喜欢的事是听农技专家讲课,相关部门对他家5亩果园进行统一改造。按规定种植,葡萄成熟前20天不能喷洒任何农药,保证产品绿色无害。采摘下的葡萄冠以全县统一商标,不符合质检标准的产品不予贴标,仅此一项,产品价格翻番,他的收入不减反增,果农纷纷认识到精耕细作才是产业出路。

截至目前,户县葡萄挂果面积5万亩,年产量6万吨,品质大幅提高,市场售价比普通品种提高2至4元,远销北上广深。全县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葡萄产业链,“户太”葡萄成为陕西又一地标性特色果品。

产业枝条“接二连三”

7月14日,记者走进户县草堂镇北寺村的游客停车场,这里停放着大约100辆汽车,按照每辆乘坐4人,仅在这一天,共有400名游客入村参观游玩。

“外地人来葡萄园参观、采摘,最多时上千人涌进村,田埂边都站不下。”北寺村党支部书记解晓良算了一笔账,他家种植葡萄3亩,每年果品收入10万元左右,自从发展观光农业,他开办的农家乐旺季每天接待10桌游客,一桌游客的消费在3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20万元,反倒比卖葡萄赚得多。

在解晓良带头下,全村不仅葡萄产业红红火火,农家乐、葡萄酿酒等也兴旺发达,每年每户至少产酒100公斤,全村葡萄酒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从单纯销售初级农产品到发展旅游,再到加工农产品出售,北寺村的变化是整个户县葡萄产业发展从低到高的一个缩影。

多元经营前,解晓良为“户太”葡萄没少遭罪。销售虽好,但全村统一栽葡萄,只种“户太8号”一个品种,扎堆在8月成熟时上市。顾客市场上转一圈,各乡镇情况基本相同,公路边每隔十米一个钢丝床,上面摆满葡萄,你卖7块,我卖6块,为怕葡萄烂在地里,不少农户互相压价贱卖。

“标准化规定下,一袋环保有机肥料200元,采摘季节人工费一天100元,一亩地每年投入要5000元,成本逐年上涨,利润反而少了。”解晓良为此发愁。

类似困境,不仅普通农户有,一家面积超过200亩的果业公司,每年光人工费花去34万元,高昂的成本代价,让老板也不堪重负。可如果降低养护标准,果品品质无法保障,最终还是会砸了“户太”葡萄的金字招牌。

葡萄产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中,县上转换思路,提出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考察中,户县决定在沿秦岭北麓旅游公路环线集中发展一条复合型产业带,一是这里土壤气候适合葡萄生长,二是依托环山旅游路的交通优势,能够最快发展物流、观光、加工等“次生产业”。

思路打开后,北寺村农户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第一批受益人。解晓良不再忧心葡萄售价起伏,转而带领村民整顿前庭后院,与西安多家旅游公司签订协议,搞起葡萄特色农家体验旅游。2012年夏季,全村依靠观光增收100万元以上。

为解决县内葡萄种植品种单一,销售时间集中等问题,全县加大农科技术研发投入,在“户太8号”的基础上,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经过攻关,先后培育出“户太9号”“户太10号”两个新品种,它们的特性更为突出,更适宜加工葡萄酒。

通过招商引资,户县葡萄研究所与北京祥康和农业公司、加拿大冰酒酿造公司签约,成立北京尼亚加拉冰酒俱乐部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经营“户太”冰葡萄酒。它的研制和生产成功,成为户县葡萄深加工技术的一次突破,有效延伸了葡萄产业链。

深挖“户太”系列葡萄附加值,几年来,户县葡萄从高产高质转为多元化、多层次、上下游产业紧密相连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建成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两家,年加工鲜果3500吨;拥有葡萄贮藏冷库26座,贮藏能力达5730吨,其产业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省外一些地市,每年带动增值3亿元,累计实现产值20亿元。

2015年,户县葡萄跻身“中国公用50强”。50

成为地标性品牌

“户太”葡萄如今还愁卖吗?

在广大消费者眼里,能买到一斤真“户太”葡萄是值得高兴的事。每到成熟季节,各类葡萄齐齐打着“户太8号”的名声出现在城市街头巷尾,小贩赚得盆满钵满,而户县明珠公司葡萄庄园经理李朝阳却仍为销售担忧。

“户太8号”每年的成熟期在8月中旬,比“六月紫”“夏黑”等早熟葡萄品种晚上市一月,正因为成熟较晚,果实成长充分,含糖量更高,口味甘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虽姗姗来迟,但顾客仍趋之若鹜。

“葡萄火了,假货就来了。”李朝阳的300亩果园眼下还是“绿串串”,一些不法商贩却从外地大量批发“六月紫”等早熟品种,冒充“户太”葡萄提前上市,骗取高额利润。

除此之外,由于市场信息不畅,2014年,连绵的秋雨导致葡萄晚熟,错过销售旺季,农户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地里。不少像李朝阳这样种植过百亩的大户,更是亏损严重。

为此,户县政府统一注册“户县葡萄”商标,联合多个部门对盗用商标在本地出售的假冒产品,进行严格执法,鼓励群众举报假产品,保护品牌产权。

标本兼治下,户县以政府公信力为产品背书,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宣传推介费用。从2010年开始,举办“户县葡萄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葡萄专家教授、经销厂商、广大消费者前来户县品尝真正的“户太”葡萄,了解本地葡萄文化。

“只有多方搭建平台,向更多人展示‘户太’系列,葡萄产业才能更快走出去,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户县农业局产业科科长杨广强介绍,除了本地宣传,近两年,户县葡萄推行“走出去”战略,由县领导带队,企业抱团前往北上广深参加各类展会,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机会。

2015年,“户县葡萄”被评为“中国公用品牌50强”,上海、北京的经销商纷沓而至,与本地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李朝阳笑称直接与一线城市市场对接,渠道更加顺畅,极大降低销售风险,也让全国更多地区群众能够尝到真正的“户太”葡萄。

猜你喜欢
葡萄农户
葡萄冬季还能挂树上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