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育哲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2015-09-03 06:23:46徐越如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怀特海哲学培育

徐越如(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过程教育哲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徐越如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借鉴,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化的指导。要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就应该基于过程教育哲学视角,完善价值观培育工作体系,创新价值观培育工作观念和方法。

过程教育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不理想,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和脱离学生的“三脱离”现象。如何提高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面临的课题。英国学者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东西方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借鉴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的思想和方法,结合高校德育实践,探讨高校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对于在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思想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在多年前已经被译介到国内的学界,但基于德育视角的教育思想的总结并不充分。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是否有关于价值观教育或者德育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什么值得我们的关注。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在他的一本演讲集 《教育的目的》[1]中有充分的体现。在书中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在这里文化的含义较广,有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意义。他认为专业知识是青年事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是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文化是思想活动和对高尚情感的接受,是对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由此可见怀特海的教育哲学与道德教育是有交集的。

过程教育哲学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的论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符合世界潮流的教育思想。

1.反对传统的二元论,提出整合教育理念

怀特海在本体上克服哲学上的二元对立,强烈反对所谓“自然界的两分法”,“即分为在感知中被领悟的自然界和作为这种感知的原因的自然界。”[1]而在教育方面,二元对立是传统教育观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固守书本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对立、教育主体教师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对立、自主学习与固守模式的对立等。这些教育方面二元的对立阻止了知识自由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得教育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最典型的对立莫过于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对立。传统的德育观认为老师是教育的绝对中心和权威,表面看这样似乎有利于发挥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为教育者提供了主动教育的便利,但是它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对立和冲突,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德育的效果不理想。

过程教育哲学就是要反对和克服这些对立,倡导一种整合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也就是说,过程教育哲学教育要提倡差异性和多元性,提倡整合教育。

2.提出教育的过程性概念,强调生成性的教育理念

从本体论的角度,怀特海用“实际存在物”来代替传统哲学的“实体”概念,过程就成了“实际存在物”,因为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恩格斯在其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有关于过程的论述。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可以说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不谋而合。在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强调转变和合生两个阶段。转变过程是暂时的,它是现实实体的相互转换;合生过程是恒久的,是过去事件和永恒客体相结合而成为现在事件的过程。

引述这些观点重要的不是其在本体论上的意义,而是体现在教育观上的哲学创新的意义。过程教育哲学就是要注重教育的过程,注重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由过去转变为现今的这一体验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关系的概念尤其重要。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就像离开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表现就是不可理解的一样。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的德育过程只满足于照本宣科,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是脱离实际生活。它忽视了德育是一个过程,也切断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因而道德教育的效果是不如人意的。过程教育哲学提醒我们现代德育要注重教育过程,而不是要一味的追求书本考试的结果。

3.提出享受快乐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的观点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还认为教育(包括德育)是艺术,是我们运用知识和体验生活的艺术。他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2]

他提出教育的过程就是一次历险的经历。老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浓厚的兴趣,教育和被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教育者应用多种知识和方法,比如艺术、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实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尽量在德育中辅助于审美教育,使德育活动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和欢迎。

二、过程教育哲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性

事实上过程哲学本身是一种有机哲学和整体哲学,因此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之上的过程教育哲学具有系统性特征也是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过程教育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关于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观点。当我们看到怀特海反复论证教育的过程性、生成性、关系性等概念,倡导一种整合教育时,就不难发现它与系统论的联系了。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关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而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科。系统包括了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四个概念。系统是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素的组成的整体,一个元素不能构成系统;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要素相互结合的方式;系统在与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对环境起作用的能力,或系统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或反应的能力是系统的功能;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构成系统的环境。系统论强调组成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强调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系统论的这些特点既是自然界各种系统的真实状态,也是将它上升为理论方法之后的一种方法论。从这些特点看,系统论与过程哲学是十分相似的理论。可以说过程教育哲学能够给我们在德育上的理论启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应该是系统论指导下的整体的道德教育活动,或者说,我们应立足于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

1.价值观培育系统的要素

德育是高校工作的一个子系统,同样,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本身也是由几个子系统构成。立德树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多数学校。高校的一些人的要素(如教师、学生和职工)和物的要素(实验室、教室、图书馆、食堂和校园)都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子系统对于学校德育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不可或缺。

2.价值观培育系统的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五个部分。一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即由学校进入教学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这个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二是党团教育渠道,就是由学校和学院党团组织对于学生骨干进行的一系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活动,它是学生骨干队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三是日常管理教育渠道,即党务干部和学生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学生日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四是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渠道,全校老师都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专业渗透教育是核心价值观辅助教育的有效途径。五是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陶冶的渠道,它们是调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上述五个渠道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3.价值观培育系统的功能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功能之一,而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培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殊工程,因为社会主义的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发挥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能,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德育与大学生追求进步和立志成才结合起来,德育要使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必须与大学生的精神实际状态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把德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大学生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方面中去,能大大提高效率;三是把德育与管理人员的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比如招生就业、心理咨询和生涯设计等等都是德育的良好契机。

4.价值观培育系统的环境

学校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只是社会大的德育环境的一环,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辅助环节。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有极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官员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等等,对于高校的德育影响极大。国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通过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状态造成极大冲击。我们要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发挥环境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克服非主流的消极价值观的不良作用。

三、过程教育哲学视域下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举措

前文说过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和脱离学生的现象,实效性不强,尤其是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前的以“教师为主”、“灌输为主”和“说教为主”观念亟需改革。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内容丰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系统化有指导意义,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的借鉴。比如重视自主教育,挖掘专业教育的德育渗透,以及进一步研讨交往式教育、体验式教育的实践教育方法等。要想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就应该基于系统化的价值观培育工作,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1.提高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

美国学者杜威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学校道德方面的课程,如果说这门课程有效,只有在参与课程的同学能够融入其中,感同身受,关心别人。如果学生在课程之中对人毫无情感而言,那这种课程是失败的,还不如地理课中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有效果。[3]

而要使同学富有情感,首先要让教师具有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如何使教师能够有深刻的体验呢?比如组织老师参与社会考察、调研和培训,如到红色教育基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参观,或者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参观考察,教师们有现场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2.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

在怀特海看来,学生作为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性应该受到关注。大学生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要努力让他们实现由客体向主体地位的转变。在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和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参与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中要由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领悟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启发和讨论让学生成为主体,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3.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本校和本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挖掘和利用的。这些资源包括:第一,本校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比如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发展过程中著名教师和校友的事迹,更广泛的还可以包括学校的景观、校歌校训等等。利用这些可以卓有成效地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第二,每一个地区和城市都有自己的光荣和历史,都是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文化资源。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近代百年看天津”,可以说,天津的发展展现了近代中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改革开放的鲜活的历史。天津的丰富的资源像五大道、梁启超故居、大沽炮台、周邓纪念馆等,是进行近代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的教材。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增加教学的真情实感,能使参与的学生融入其中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4.要挖掘专业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潜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专业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渗透价值观教育方式,容易做到扎实有效。

注重专业渗透式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当前世界大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趋势,他们也注重将德育教育寓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建筑学、遗传学和工业化专业的学生要求考虑其工作的社会伦理影响;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比如,我校在食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食品工程的专业技术的教育中,专业老师们还传授了关于食品安全、食品法和食品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收益匪浅。

5.要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加强体验式的实践教学

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一直存在着“知识本位”的倾向,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行为,价值观教育异化为道德知识的讲解和道德辞令的记忆,大大降低了教育实效。价值观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寓学于行。因此,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行为本位”的德育转型,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的道德行动,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然”取向。

实践出真知,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实践。近年来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教育不少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古人云“读千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为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和公益劳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塑造自由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

6.要改革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机制

要想判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收效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状况,要通过对于同学平时表现给予评定,学生平时社会实践出勤状况和参加时数,参与过程中的状态如参与态度和交流发言的质量等,最后提交的实践心得体会等成果都可以是德育评价的指标。此外,我们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时,应将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进步、社会贡献、能力培养等现实表现与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结合起来,融入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1](英)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英)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XU Yueru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Whitehead’s proces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e value cultivation,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oces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mprove the core value cultivation system of ou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nd change our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core value cultivation.

proces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G641

徐越如(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科技伦理学。

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B类,B08)。

猜你喜欢
怀特海哲学培育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封“安慰信”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37
漫画
读书(2015年7期)2015-07-13 20:33:11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