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军
(柳州市文物局 广西 柳州 545001)
柳州宋代宗教题材摩崖石刻研究
潘晓军
(柳州市文物局 广西 柳州 545001)
柳州共发现摩崖石刻100余方,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是柳州摩崖石刻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现较多的为宋代宗教摩崖石刻,对于研究宋代宗教文化和柳州宗教史、地方史具有重要作用。
柳州;宗教;摩崖石刻
柳州共发现摩崖石刻100余方,年代从北宋初年至民国。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游览题记、题名,亦有兴建纪事铭文等方面的内容。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是柳州摩崖石刻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现较多的为宋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道教、佛教在柳州的一些情况,而这些记录在史书上极少有记载,对正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于研究宋代宗教文化和柳州宗教史、地方史具有重要作用。
据调查,柳州发现的宋代宗教题材摩崖石刻主要为佛教、道教。佛教题材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柳州市柳江南岸的马鞍山石壁上,代表作为“新殿记”摩崖石刻和“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摩崖石刻。道教题材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柳州市市城中区柳东镇独凳村陆道岩山洞内石壁上,石刻共六处,有宋景定二年(1261)年春报恩寺寺僧所刻,判府大将军王公题,代表作为“拱真岩功德铭”摩崖石刻。
(一)佛教
1.“新殿记”摩崖石刻。石刻位于柳州市柳江南岸马鞍山西麓,为北宋宰相王安中手书,绍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住持净悟大师觉昕刻石,桂林蒋善镌此处摩崖石刻。石刻高2.22米,宽2.14米。竖排,22行,每行平均25字,共刻有515个字,皆用楷体书写,字体平均长0.08米,宽0.085米。
新殿记
北岳王安中撰并书
元祐三年,始以柳州灵泉寺为十方。崇宁中,改曰天宁万寿禅寺。柳治水北几五百年,灵泉在水南立鱼山趾,寺蔽于仙弈之腋。唐刺史柳侯记二山水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录,又不得例大云见于它文。问之父老,昔盖陋甚。自变律为禅,乃始大作门堂楼殿,欲以冠冕南方,未讫者十一。建炎初,住持僧觉昕见初寮道人王安中于象郡,且求记。即应之曰:“昕尝从真如慕喆游京师,居法云、慧林、智海诸禅,能髣佛乎?吾将观焉。”后六年,果至柳,而殿适成。先是,丞相仪真吴公登后山面立鱼而笑,有得于华亭离钓三寸之意。昕为作钓轩山上。安中从公与丞相新安汪公,凭轩俯视殿宇而壮之,以为广右第一。呜呼,佛法出西域而盛于东土,禅学出岭南而盛于中州。今西域浮图氏至中国者,无复腾、兰、达摩之流,而岭南禅者益少,塔庙荒芜。柳距京师六千里,独能于空山野水之间,兴此伟杰胜丽之观,移人心目,忘其去国之远。撞钟出迎,四方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是则希有。夫道法废兴,虽若有数,而愿力之至,为无不成,道岂远人乎哉。因大书其榜曰能仁之殿。而说偈言:
南山古佛家灵泉,绀殿飞出玻瓈天。
双龙戏珠扶屋椽,上有碧井垂青莲。
王城梵宫堕目前,祥光夜烛牂柯川。
楼钟横撞震大千,仙者辍弈鹤驾翩。
石鱼立舞雷鼓阗,我来时从两貂蝉。
父老惊叹相后先,号佛稽首愿力坚。
泰一下趣羲和鞭,往迎两宫日驭旋。
百神呵护敢不虔,尽岭南北际海壖。
天河洗兵人晏眠,摧伏飓母扫瘴烟。
普雨万国常丰年。
绍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住持净悟大师觉昕刻石桂林蒋善镌
2.“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摩崖石刻。石刻位于柳州市柳江南岸马鞍山西麓,靖康元年(1126年)丘允作。石刻高1米,宽1.5米。竖排,皆用楷体书写。
唐柳子厚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惟仙弈为尤详。曰: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其宇下有石,如肺、肝、茄房、人、禽、器物者甚众。又曰:北出其上,有石枰,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今其西侧,天宁寺枕其麓;寺之背,岩石巉绝,莫可攀援,乌在其可上也。岂岁久湍驶,而凌谷非昔者耶?余至治久之,每欲陟焉以迹其实,未暇,盖亦病其路之莫通也。主僧听师可人,逆余意,凿石填罅,芟除榛莽,循山诘曲,凡八九折,以通道乎其上。以步计之,一百九十有五,其广寻□,又于其中间作小亭以憩焉,因以命之。由是每岁方春,卉木葱茜,景侯容与,则都人士女,咸乐以道其巅,纵览徜徉,熙熙焉各适其适。环观子厚遗迹,历然在目,想见其人,犹畴昔焉。吁!足嘉也。故书之石壁,以识其岁月云。靖康改元三月望日福唐丘允记。天宁住持传法净悟大师觉昕立。
(二)道教
1.“拱真岩功德铭”摩崖石刻。刻立时间为淳祐七年(1247年),碑刻高0.97、宽0.94米。行数46、每行字数4-26、总字数784、楷书,字体长0.03、字体宽0.02米。内容如下:
拱真岩功德铭
月孛星君信士甘政□钱一贯足米塑』九刖社令洛容岸山头坊信女蒋氏七娘施钱伍贯足米五□塑造』南柱大地司命司禄室君延寿益等星君』士女甘三娘舍施贰贯足米塑』南斗度厄上生星君』士女甘八娘施钱二贯米塑造』南斗火铃将军六星童子』一于辛丑岁冬季正□基座阶道』一于丙午岁锹两边有台』时淳祐七年岁次丁未孟秋朔日拱真岩昨蒙劝首众信施钱米□』匠塑造三清诸真斗像今已□成忏杨军木岩须至刻石碑列御始后』一独山到水就□都;劝首甘宁舍钱伍贯足米塑』玉清元始天尊;宿老甘庆施钱伍贯足米塑』上清灵宝天尊;宿老甘安舍钱三贯足米塑』北斗禄存星君文曲星□;士女甘十四娘施钱柒贯足□塑』北斗天尊;士女甘十二娘施钱肆贯足米塑造』右白虎君信士甘文舍钱壹贯足米塑』土岩坊信女黄氏二十一同男唐寿施钱伍贯足米塑』太清道德天尊;信士蓝潺蓝揖施钱肆贯伍百米塑』左龙虎君信士蓝楫施钱三贯米塑比拯右圣□□石』信士蓝妙施钱二贯米塑右□花主士女信士蓝职施□』壹贯米塑造紫气一尊信士草郑施钱壹贯足米塑造』大阴一尊信士蓝庇施钱壹贯贰佰足米塑造』后土皇一尊信士□裾施钱壹贯贰佰足米塑造』紫微注生大帝女信韦氏五娘施钱壹贯米塑造』中六赦罪地官士女唐七娘施钱壹贯足米塑造』上元赐福天官士女唐二娘施钱一贯足米塑』下元解厄水官信女陈氏八娘施钱一贯米塑造』大阳天尊士女莫三娘施钱一贯米塑造』罗喉天尊士女蓝十七娘施钱一贯米塑造』火德天尊信士蓝昌施钱一贯足米塑』金德天尊含水坊信女谢氏一娘施钱一贯足米塑』土德星君士女甘十三娘施钱一贯一□塑』水德星君』龙竹坊信士蓝议同卷周氏六娘舍钱贰贯』叁百足塑正一天师士女蓝十三娘舍钱壹贯足米塑』水德星君大利坊梁昶同春马氏一娘舍钱二贯』贰佰足米塑三清□真人又施舍米塑』九天大圣右信士蓝泰同春陶七娘口二贯二□』信士甘同春梁氏十一娘□三贯米塑造』三捧香正女信士梁文庆施舍壹贯伍米足米塑造』紫微天皇大帝信士蓝□施舍壹贯伍米足米塑造』昊天玉皇上帝信士莫夏施舍一贯足米□塑造』计鄣星君道土秦道□将□□塑造』里□真官□小钟一□。
2.对联。在岩中进口的甬道尽处,刻有对联两首,均上联在左璧,下联在右璧。内一首是:
脱却凡尘,须向闲中寻活计。登临彼岸,全凭静里作生涯。
内联往外约二米,即为外一首:
天地欲吾玄,预敕环中题石璧。山川如我意,复开奇景作丹丘。
3.判府大将军王公诗:
“判府大将军王公诗翰”
“春日游陆道岩,席间赋呈、命推诸僚友”
“□(飞草体) 皇恐”
阎浮海上驾山来(注),谁为岩前凿石开。
海饮丹池平地水,寒飞金鼎旧时灰。
相逢腾喜当晴昼,弃醉何妨卧绿苔。
笔画龙蛇任飞走,蓝村陆洞记传杯。
4.飞兴和王公诗:
“勉继 □府
赵和□韵”
瞥眼还惊三月春,呼童载酒快追寻。
来游陆道岩多古,聊记溪翁柳种今。
风细簪峦云漠漠,月明刁斗夜沉沉。
欲求千古神仙事,谁是知心为发明。
“时景定辛酉(公元1261,理宗景定二年)季春望日门下前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僧飞兴上石”。
5.飞兴重游陆道岩诗
陆道真岩不厌行,道高岩古几阴晴。
笑看野鹿衔花去,卧听孤猿叫月清。
世事悠悠浑梦幻,神仙寂寂记芳名。
苍生自此无兵劫,景定年年保太平。
“涢溪主人重来门下僧飞兴上石”。
(一)佛教石刻反映了宋代柳州佛教兴盛,是研究灵泉寺的重要记录
绍兴二年(1132)天宁寺扩建大殿完成,王安中在“新殿记”摩崖石刻记录了天宁寺由唐至宋的仪轨制度变化及宗门世系的传承和新扩建大殿情况,显示其在岭南的重要地位:“今西域浮图氏至中国者,无复腾、兰、达摩之流,而岭南禅者益少,塔庙荒芜。柳距京师六千里,独能于空山野水之间,兴此伟杰胜丽之观,移人心目,忘其去国之远。”描述新殿的规模宏大,赞为“安中从公与丞相新安汪公,凭轩俯视殿宇而壮之,以为广右第一。”
灵泉寺位于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马鞍山公园内。关于其沿革,“新殿记”石刻中“元祐三年,始以柳州灵泉寺为十方,崇宁中,改曰天宁万寿禅寺……(灵泉)寺蔽于仙奕之腋”。“仙奕山新开游山路记”中也对灵泉寺的方位进行了描述“唐柳子厚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惟仙奕为尤详……今其西侧,天宁寺枕其麓。寺之背,岩石巉绝,莫可攀援”。《新殿记》又曰“唐刺史柳侯记二山水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录,又不得例大云见于它文。问之父老,昔皆陋甚”。这些文关于柳州大云寺的记录,柳宗元在《柳州复大云寺记》中有所表述“柳州始以邦命置四寺,其三在水北,而大云寺在水南。水北环治城六百室,水南三百室。俄而水南火,大云寺焚而不复且百年”(1)。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才又对其进行复建。综合以上研究:灵泉寺原名大云寺,始建于唐武周年间,后焚毁;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重建大云寺,并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建成;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易名为灵泉寺;崇宁年间(1102—1106)改名天宁万寿禅寺;大观年间(1107—1110)更名灵泉寺;宣和年间更名天宁寺;嘉泰年间(1201—1204)更名报恩光孝禅寺,并于嘉定七年(1214年)柳州知州赵□□题写《报恩光孝禅寺开堂疏》记之,宋末元初,寺院衰落;明代万历年初张翀曾募修灵泉寺并撰《募修灵泉寺小引》记之;其后逐渐衰落,民国三十四年(1945),柳州地方乡绅再次集资重建。
2006年8月17日,柳州市博物馆对灵泉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柱洞、青砖地面、排水沟、天井、砾石堆积等遗迹,出土了铜镜(残)、铜牌、钱币、碑刻、花砖、瓦当、筒瓦、板瓦、滴水、青瓷片等文化遗物。另外,还对遗址发掘区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灵泉寺遗址各个时期的建筑布局及其兴衰演变。本次发掘揭露出的唐代遗存较少,主要有建筑遗迹及少量唐代遗物。根据遗址发现的唐代柱洞网络推测其建筑结构可能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使用的瓦当样式朴拙,质地略差,个别稍有变形,表明当时的建筑规模较小,为地方普通的寺院。遗址发现的宋代建筑规模较大,应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的建筑结构。同时出土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制作精美。大量白瓷、青瓷、影青瓷、青白瓷,器形精美,制作精良。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当时的灵泉寺规模巨大,影响较高。同时,文献记载也表明,南宋初年随着佛教在南方的发展,柳州灵泉寺也逐步兴盛。随着寺院的扩建,其建筑规模一度达到“广右第一”,影响力呈现“四方来栖之士,指以千计”的局面。这说明到南宋初年灵泉寺已成为广西比较兴旺的寺院之一,也表明此时的灵泉寺也达到鼎盛阶段。
(二)道教石刻是柳州道场最早记录,反映道教的兴盛。
陆道岩摩崖石刻所在的山高100米,洞口海拔米,距山脚50米。从拱真岩摩崖石刻和三首宋代律诗,可以知道此处山洞宋淳祐七年(1247年)叫做拱真岩,至迟在宋景定二年(1261年)已改称“陆道岩”。柳州最早的道教信奉场所。摩崖石刻上记载塑造道教神像东南西北中五斗星君、至尊三清及诸尊神等共计42尊,捐助者41人,捐款数额总计捐米值钱82贯。信徒有男有女,来自不同的地方,捐款数额较大。反映了南宋时期,道教在柳州的盛行,民间对于道教的崇拜,也说明了此处道场名气较大。
道教自汉代就传入广西:“博白紫阳观,在城西南六十里。”“丹灶山,县五十里,在白霞浮云山旁,相传汉张道陵炼丹于此。”(2)晋代,相传葛洪曾在广西炼丹,“勾漏山,去县城东十里许……相传晋葛洪修炼处也。”(3)在清理柳州融安、鹿寨南朝墓的过程中,发现两件滑石买地券。买地券是中国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专供阴间使用的一种土地凭证,是土地私有制买卖的一种表现,为死者阴间所持,以保证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其内容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内容为:“中大通五年太岁甲寅三月甲申朔十四日丁酉,老君神苻敕道路将军禁防地下二千石豪里父老丘承墓佰,今日大化除道民象郡新安县都乡治下里没故女民周当易,醉酒命终今归里豪,置宅在本郡县殇里。来会对上付到部吏营卫,皆令如法,敢有志诛有犯者,先诛后奏。当安隧迁者使千年万岁不得于犯生人,明承奉行如太上老鬼律令。”(4)“太岁已亥十二月四日,齐熙郡□中县都乡治下里潭华薄命没归蒿里,今买宅在本郡骑店里,纵广五亩,立冢一丘。自葬雇钱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或之内生根之物尽属死人,即日毕了。时任李定度、张坚固以钱半百分券为明如律。”(5)广西出土的南朝滑石买地契都为长方形,其中融安和桂林出土的买地券文都有“李空度,张坚固”的人名,这二人在江西的宋墓买地券的券文中也有出现,反映了这两个人物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两个虚拟的主持阴间土地买卖关系的人,而“太上老君”?、“老君神”、“太上老鬼”则是指道教中的老子,反映了道教鬼神信仰在当时的盛行。由此可见,道教在汉代传入广西东南部,南北朝时期传入广西中部和北部。至迟在南朝时期,道教已经传入柳州,并与柳州当地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而在柳州修建道观,时间则不晚于南宋时期。
(三)石刻反映了与柳州宋代宗教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新殿记”摩崖石刻为北宋前宰相王安中手书。王安中(1075~1134),字履道,号初寮。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历任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曾以疏弹劾蔡京,迁翰林学士。宣和元年(1119年),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1121年)升为左丞,出镇燕山府。1124年金国南侵后召还除检校太保、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之难”时大名府被金攻克,从此不再属宋。王安中累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绍兴四年(1134年)去世。王安中品行颇遭物议,而文章却可观。他擅长诗和四六文,在当时很受推重。“新殿记”即是在象州安置期间,来到柳州,应天宁(灵泉)寺住持觉昕禅师之请,为该寺新落成的大殿撰写的,刻于寺旁石壁上。王安中在柳州期间与因贬官外放的吴敏、汪伯彦,在驾鹤山“遂创茅亭二所,曰驾鹤书院,曰三相亭。”(6)王安中作为宋代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文学成就极高。由其撰写的这方摩崖石刻,是研究柳州宋代佛教文化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此篇文章是王安中重要的手迹,字体苍劲有力,语言精炼,是一篇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极高的佳作。吴敏,字元中,真州人。劝宋徽宗让位给宋钦宗的大臣之一,历任给事中、知枢密院事、宰相,初主战,后主和议,与少宰徐处仁议不合,被贬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再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建炎初(1127年),移送柳州。绍兴元年(1131年),复任观文殿大学士,为广西、湖南宣抚使。汪伯彦,北宋末祁门人。字廷俊。举进士。北宋末知相州。高宗即位后,任知枢密院事,旋进右仆射(即右丞相)。当金兵再次逼近时,汪伯彦极力反对宗泽、李纲的抗金主张,促请高宗南逃。1129年,临时首都扬州夫陷,汪伯彦被免职,贬居永州。1131年复职,任江东安抚使。1134年再次免职。1139年,在秦桧支持下复任宣州知州。后献《中兴日历》5卷给高宗,升为保信军节度使。绍兴十年(1140)退休后回祁门,次年卒于家中。
“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新殿记”摩崖石刻刻石者觉昕禅师,京师著名高僧净悟大师,生卒不详。他于哲宗元祐三年(1083年)到灵泉寺任主持,开始仿效京师禅院大规模建造灵泉寺。使灵泉寺成为“安中从公与丞相新安汪公,凭轩俯视殿宇而壮之,以为广右第一。”“撞钟出迎,四方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是则希有。”,无论规模,还是信徒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判府大将军王公诗翰”摩崖石刻为南宋景定年间判府大将军王公诗文手迹。景定年间,元军不断南下,宋军节节失利,整个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判府大将军王公到柳州也许是因为行军路过柳州或驻扎在柳州。
飞兴和王公诗刻于景定辛酉(公元1261,理宗景定二年),由此可见,“判府大将军王公诗翰”摩崖石刻年代为景定元年至景定二年之间(公元1260-1261年)。飞兴和王公诗、飞兴重游陆道岩诗的作者同为一名叫“飞兴”的僧人,前报恩光孝禅寺住持,此人。报恩光孝禅寺即灵泉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3年),仙弈山已扩大为十方禅林,高僧净悟大师觉昕来柳,任灵泉寺住持,改灵泉寺为天宁“万寿禅寺”,王安中来柳撰碑记。宋绍兴七年(1137年)天宁万寿禅寺又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于嘉定七年(1214年)柳州知州赵□□题写《报恩光孝禅寺开堂疏》记之,宋末元初,寺院衰落。
(四)柳州宗教兴盛的原因
石刻反映了柳州宋代宗教的兴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宗教在广西发展,为柳州宗教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佛教于汉末传入广西,之后在广西不断扩散。道教也是汉代传入广西,在与广西各民族信仰不断融合下发展。宋代是一个一直处于内忧和外患双重压力下的朝代,内部民众起义不断,外来民族不断侵扰。为了强化统治,宋朝历代帝王对于宗教都很提倡。在全国广建寺庙、道观。朱熹曰:“今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逾千计,小邑亦或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其势未绝。至于学校,则一郡一县,仅一置焉,而附郭之县或不复有,其盛衰多寡之相绝至于如此,则于邪正利害之际亦已明矣。”(7)说明佛寺、道观遍布全国各地,官府和民间都积极参与修建,大郡数以千计,小的县城也有数十个,远远超过当时学校的数量。宗教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广西的宗教在当时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当时,宋代广西共建佛寺一百零二所,其中南宋建的七十四所。这时,有的寺院已扩建成拥有宏伟建筑群的名寺,全州湘山寺称楚南第一名刹,桂林延龄寺成了中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甚至柳州的灵泉寺,其新殿也誉为广右第一。据《广西通志·宗教志》载,广西道教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元明以后式微。宋代广西修建了38座宫观,比宋以前修建道观的总数18座大大增加。在广西宗教空前兴盛的氛围下,柳州宗教也得到很大发展。
二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新殿记”摩崖石刻中载“撞钟出迎,四方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是则希有”,柳州远离京师,居然能够在荒山僻水之间,兴建成这样雄伟壮丽的建筑。寺四面八方来留宿、参拜的信徒数以千计。而“拱真岩功德铭”摩崖石刻上记载由虔诚信徒捐助者41人,捐款数额总计捐米值钱82贯塑造道教神像东南西北中五斗星君、至尊三清及诸尊神等共计42尊。信徒来自柳州各个地方。单一的每个宗教场所,有这么多的信徒,是宗教活动兴盛的群众基础。
三是京官京僧来柳,是宗教兴盛的促进者。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由于北方战事频繁,京师不断受到战争的威胁甚至被攻破。一批高官和高僧避难于广西,来到柳州。从柳州几方宋代宗教摩崖石刻来看,对于宗教活动持支持态度的既有柳州知州丘允,又有三位前宰相王安中、吴敏、汪伯彦,判府大将军。
由于柳州地处中国西南,经济文化相对发展缓慢,历史上远离各个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带,正史对其记载极少。而地方史志如《马平县志》、《柳江县志》、《柳州府志》、《广西通志》多成书于清代,记录明清以前的地方历史文化不多。正史以及地方史志对于柳州宋代宗教文化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柳州宋代宗教摩崖石刻记录了宋代柳州佛教寺庙天宁寺新殿落成盛况。陆道岩摩崖石刻,记录了宋代柳州重要的道场拱真岩落成情况,功德铭摩崖石刻,位于柳州市独凳村陆道岩,刻于“淳祐七年岁次丁未孟秋朔日”,碑上记载众信徒施钱施米塑造道教众仙塑像。反映了信徒对此处道教圣地的崇奉。
柳州宋代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是柳州摩崖石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重要性体现如下:
1、宗教摩崖石刻是柳州摩崖石刻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摩崖石刻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柳州摩崖石刻有100余方,其中宋代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有10余方,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其价值却非常之大,是柳州摩崖石刻重要的组成部分。柳州摩崖石刻,始于宋代,只要内容为宗教、书院和游记题名。在宋代摩崖石刻中,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是最多的一种,是柳州摩崖石刻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2、柳州宋代宗教题材摩崖石刻是柳州乃至广西重要的宗教活动历史记录。生动记录了柳州道教、佛教宗教活动的盛况,所记录的参与宗教活动的宋代三相王安中、吴敏、汪伯彦,柳州知州丘允,判府大将军,石刻所反映的他们在柳的活动,既是重要的地方史料,也是对正史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反映了宋代书法、文学艺术部分情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注释:
(1)(唐)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柳州府志》卷三十二《艺文》。
(2)(民国)《钟山县志》卷之一《地理·古迹》。
(3)(清)徐作梅修《北流县志》卷之三十《艺文》“勾漏洞记”。
(4)鹿寨文物管理所1987年清理。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考古》1983年第9期。
(6)(宋)赵师邈:《三相亭碑记》,《柳州府志》卷三十二《艺文》
(7)明.杨士奇,黄维:《历代名臣奏议》卷 115《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