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强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逐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设疑启发
“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它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答疑解惑,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学生经过积极探索,很快理解了:因为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所以把济南比作小摇篮,又温暖又舒适;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像小小的水墨画,冬天的济南像一块“蓝水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适当设疑,不断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强化,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展开思维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讲《背影》时,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同时,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父亲》。听着“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儿拉车的牛”那充满深情的歌声时,学生的神情是那么凝重,他们的内心为博大深沉的父爱所深深感动。这样的感受,恐怕他们一生都不会忘怀。
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的且合情合理,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于教学之外。
三、激趣启发
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风趣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等,都可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用新闻故事、时政材料、顺口溜、诗词、歌曲、实验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时,学生就会学得很投入、很快乐。
四、讨论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就问题质疑,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当学生发生意见分歧互不相让时,教师可给予双方肯定和鼓励,将讨论引向深入。当问题逐步明朗时,教师应及时归纳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在讲《周处》时,分析其人物形象后,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物讨论周处的优缺点,并联系自我,思考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五、实例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某些从理论上一时难以讲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通过举出比较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如讲《秃鹰之死》时,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可以联系江河污染、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以及常用的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保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会直面现实,感受到身上的社会责任。举例启发时要有针对性,切忌模棱两可。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对比启发、联想启发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