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三 王永琴
【关键词】 校园文化;环境;精神;制度;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28—02
当今社会不良文化的肆意蔓延,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这些“糟粕文化”、“垃圾文化”的直接受害者。为此,加强校园环境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化、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架构,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道精神“防火墙”,有效抵制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侵蚀,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美化学生的心灵家园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同化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彰显学校的个性精神,实现校园环境人文性、观赏性和教育性的高度统一。
1. 要美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校要科学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一种整洁、清新、优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尽量扩充绿地,广栽花草树木, 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把校园美化成师生活动的花园、求知学艺的乐园和桃李飘香的果园,这对养雅心怀,陶冶情操,抵制不良思想意识、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无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2. 要净化诗化校园文化环境。彻底清理课桌、书本、墙壁、厕所内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传看不健康的电子音像读物、传唱不健康的流行歌曲、传说不健康的流行语,引领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和灰色文化的侵蚀;并在校园醒目位置、所有教学区域的走廊、教室和专用教室,张挂、书写师生实践作品、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开辟阅报栏、黑板报、团队活动室、德育咨询室等,逐步形成以图书馆、阅览室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报刊杂志、校报手抄报为主体的文化宣传阵地,以名人画像、格言警句、书法绘画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阵地,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规范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
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涂亮学生的生命底色
校园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关注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和内心世界,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青少年学生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一味地限制、禁锢他们的兴趣爱好,就不能让他们在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经常化。
1. 要大力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寓教于知、寓教于乐,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发展了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2. 要全力建设书香校园。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学校可通过学校“读书节”、读书小报展评、读书征文评比、儿童文学家报告会、“阅读童书、亲近文学”教学研讨、诗文诵读成果展示会、“亲子共读、家家书香”家庭读书、“书香班级”评比表彰等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一本本古今名著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让一条条格言警句犹如春风化雨去点燃学生的一盏盏心灯。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为孩子们栽下一棵棵“生命的大树”,把崇高的生命理念植根心田,让健康的人格得到升华。
3. 要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如举办“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图片展览、禁毒知识讲座竞赛等丰富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组织模拟法庭、青春与法同行、“服刑犯人现身说法”、“小手牵大手、普法一起走”等形式新颖的法制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中感悟,感悟中提升”的法律法规体验平台,切实增强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实效性;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密切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整治教育,形成接力棒式的不间断的法制教育机制,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使未成年人逐渐成长为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4. 构建和谐校园。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为此,学校班子成员首先要加强学习、和谐互补,形成协同管理合力,引领校园人际关系步入健康和谐、和顺、和睦的良性发展轨道;要不断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并深切关注师生身心健康状况,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尊重、和谐互信的干群关系;要引领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扎实开展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团结协作、和谐互助的同学关系;要群策群力,积极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建立和谐一致的家校合作关系,合力打造全员育人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搭建学生的成长平台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确保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人本思想,坚持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以“民主、制度、情感”为依托的人本化管理模式,用制度去塑造人、用机制去发展人、用情感去凝聚人,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长远发展。
1. 实施多元化评价制度。“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学校必须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积极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功能。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淡化分数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成学生的独创性,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感觉成功的快乐,汲取奋进的动力。尤其要通过组织“艺体周”“师生才艺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后进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实施有差异的评价,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坚持“四评三结合”活动,即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从而形成多视觉、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教育,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新课改能否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教师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和尝试的机会,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引发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唤醒学生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教师由说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以突出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现自我;教师由道德偶像还原为普通人,走下神圣的祭坛,树起师生平等的旗帜,与学生多边互动、平等交流,让学生在尊重中收获尊重、在宽容中收获宽容,以求得学生的最佳发展。还要通过学生会、护校队、学生值周、文明监督岗、班干部轮流制等自主管理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教育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变外在的教育影响为内在的自我驱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能力,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生动、活泼和主动的成长。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