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斌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27—01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向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受到了数字化教学媒体与网络化教育理念的多重考验,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不断兴起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由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寄宿制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现状,牵动着全面深化基础信息技术发展的根本。面对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不断深化、面对新的教学媒体与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面对新的课堂教学需求与自身信息技能的较大差距,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思想与教育模式,进一步认清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以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与技能。
一、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第一,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层次,不断创新观念示范课堂教学优势,形成独特高效的模式;第二,逐渐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认识与能力。虽然在农村寄宿制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普遍偏低,但在国家“三通两平台”等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备建设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与补充,应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媒体教学的意识,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三,进一步加强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的信念。通过对教师操作信息化教学媒体设备水平的培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的信心;最后,形成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交流与观摩机制,加强同校教师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实行学科组集体备课,校际间名师示范课观摩,培养创新与共享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微课视频等资源意识。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偏低
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教育管理与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指导。一方面,通过各类网络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培训,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打好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新兴媒体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来锻炼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明确标准。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首先,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科特点,了解新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新技术下的教学改革发展形势,能够明确所教学科在课堂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其次,在了解学科教学发展趋势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自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在是否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等进行信息化教学上要有较强的判断力,自主地在教学中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并能够向教育同伴们分享心得,在研讨与推广中总结出创新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各种方式来关注观摩各地区名校名师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四、强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理论实践
首先,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的革新与变化。培养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符合当前实际的理论与实践探究的意识,是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关键;其次,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要求教师随时学习,及时提升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技能。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专家讲座以及同伴交流等方式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再次,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新形势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价值的、有实用性的探究,运用抽样调查、理论研究、总结提炼、综合考量、创新发展等方式,在传统教学的“短板”上不断总结新经验,构建新模式。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严重影响到了基础教育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深度,同时也使得新技术新媒体与新理论在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提升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成为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并且能够应用技术驾驭课堂的“技术应用型”教师,才会彻底的让“三通两平台”等国家教育信息化投资带来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普惠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小学。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