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精神在变革中张扬

2015-09-02 18:30高松年
西湖 2015年9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高松年

二十世纪是时代大动荡和大转换的时期。在艺术领域,对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成为它的主体形态。其中,齐白石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徐悲鸿成功地将“西法”融入到中国画的笔墨中,张大千开创了泼彩山水的独特画风,潘天寿创出了浙派山水、花鸟的时代新貌,傅抱石独创了面貌一新的“抱石皴”等等。中国画界的一批有为画家,都在传统的时代转化和发展创新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黄宾虹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画家,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无疑,在艺术的变革、转换、创新的大潮中,他也是其中能自觉探索这一时代课题的代表画家之一。

一般的常识是,在七十岁以前,黄宾虹的山水画主要是古意盎然、传统笔墨功力扎实、清远疏朗的所谓“白宾虹”画风;七十岁以后,他从真山真水中悟出变法之理,受到西方印象派画风的启发,融合了水墨和青绿山水两大体系,以厚重黑密的积墨风格,创出了既有金石的铿锵,又有古玉之斑驳,于朦胧、简约中见出劲健和璨灿的所谓“黑宾虹”画风。这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山水画笔墨深厚华滋,自然自由,气韵生动,元气淋漓。可贵的是,透过笔墨,又可以让人感受到画家的人格精神和生存心态蕴含其间。可以看到,他重旧而不守旧,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能表现自然、又不停留在模仿自然的外在形态之上、能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内存本质的写意精神。他刻意变革,是要寻求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之路。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写意笔墨常率性而为,通过笔墨和氛围的创造,欣赏者可意会到他已将自己的即时心境成功地融入了画景,使画境变成了他即时文化心情的一种物化形态。可见他重神韵,轻形似,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象、形而上的艺术效果。我以为,所谓“心画”,此即是也。黄宾虹晚年画风改变的实质,反映了画家对艺术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

所以,在他的晚年,作山水画对于深厚华滋艺术境界的追求,既是对清代以来柔靡软弱画象的一种反拨;又是他把人格意识融进笔墨,将人文精神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尝试。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师造化、崇品学、贵创造”的美学观。主张“师古人”要舍短合众为己有;“师造化”要不做自然的奴隶,提倡独创性;认为人品的高低会影响书画的技能。他提出“五笔七墨”的笔墨观,主张用笔贵刚能柔,用墨贵淋漓而不臃肿;提出章法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黑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我以为,他的这些艺术主张,从观念和技能两个方面,都是为创出人文和自然合一的艺术境界而服务的。

黄宾虹一变早期的干笔淡墨、荒疏清逸,而将浑厚华滋的画风作为他山水画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得于1933年早春的一个雨夜。这天夜晚,他游历青城山山中遇雨,于是,索性坐于雨中,观赏山色在夜晚雨中的变幻,从此大悟,完全改变了他描绘山水的笔墨形态。这种顿悟过程,粗看是由一偶然因素引发,有一定的偶然性;实则犹如一修佛之人,长期修炼,终不能明心见性,忽由一件小事触发,顷刻间訇然见性,顿然而悟,天人合一,立地成佛。这是长期思索和修炼的结果,在偶然中寓有必然。黄宾虹要创造“天人合一”的艺术图象,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笔墨方式。从雨夜山象变幻的图景中,他顿悟到变幻的山象夜色与他所要传递的精神之间一种玄妙的联系,悟出了精神品性的刚柔灵动与笔墨方式的刚柔枯湿之间一种内在的美学关联,找到了浑厚华滋的笔墨形态与沉淀于他身心深处的浙越地域劲健灵活、刚柔并济精神之间的内在同一性。此时,他穿越了古人的轨迹,走进了山川的肺腑,感到他的心情与山川的品性已浑然相融,于是顿悟,他苦苦追索的艺术意境,此刻岂非就在眼前。

那么,黄宾虹画山水画,为什么要追求以自身文化精神为内核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效应呢?我以为这与他追求艺术的思想深度,讲究要开发造化的“内美”有关。

但,造化的“内美”是不可见的,而画家则可以通过笔墨创造,让欣赏者能感受到它。“内美”,质言之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欣赏者透过图象而感受到的一种“形而上”层面的抽象的内涵之美、思想之美。应当说,对美的感觉,人各有异。从美学层面而言,有人以阳刚为美,有人以阴柔为美,对于黄宾虹来说,则以刚柔兼济为最美。这是因为,生长于浙江金华的黄宾虹,长期积淀于心的浙越地域的文化人格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导引着他的审美取向。所谓浙越地域的文化人格精神,概而言之,是一种刚硬、勇敢、灵动、聪慧相融合的,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精神。所以,在身心深处积淀着这种特定的文化精神的黄宾虹看来,画中山水所蕴含的“内美”,就应当是一种雄浑刚劲与灵动秀美相融合的中和之美。而笔墨的浑厚和华滋相融,正是他从青城山雨夜所悟彻的能传递这种“内美”的最好的笔墨形态。还有一个例证,可证明黄宾虹对“内美”的审美取向正是山水之美和文化天性的相融无间之美。关于作画的雅俗标准,黄宾虹曾提出“雅画”应做到的十四个字要求。这十四个字是: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仔细体察这十四个字,抛开儒道两家的玄学世界观,我以为,这十四个字对“雅画”的要求,从形而上的视角看,与浙越地域刚硬、坚强、灵动、聪慧、刚柔相济的文化精神在内质上是相通相融的。因此,可以认为,这十四个字,也可以看作是对浙越地域文化人格精神的一种艺术化的概括。黄宾虹以此为美、为雅、为大道,显然是有其在审美取向上的道心为指引的。而深察他的“道心”的核心,我以为,就是积淀于他心灵深处的地域文化的人格精神。所以,黄宾虹晚年将浑厚和华滋的融合作为他创作山水画在美学上的一种自觉追求,究其实质,是再次证明了画家的文化人格对于他的审美选择,是在内质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至此,我们看到,在黄宾虹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贯串着以下三个关键词,即:变革意识、写意精神和时代创新。在时代的发展中,黄宾虹自探索文化的心源入手,从人格精神、生存理想的内质切入,作为艺术重塑的旨归。他通过植入人性内涵的写意笔墨,要创造的是人和自然合而为一的艺术的全新境界。他所追求和传达的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之美。

黄宾虹晚年身体力行地思考、探索和实践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演变、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他对画学传统的深刻反思和独特的审美感受,他对笔墨形态、技巧别开生面的概括和再造,以及他在对中国山水画蕴含人性内涵的“内美”境界的开发,让人看到了在社会激荡、艺术发展中世纪之变的鲜明印记,反映了一个伟大画家的责任担当和探索精神。这些珍贵遗存现已成为中国画发展中的巨大财富,对于后来者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钱益清)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黄宾虹的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