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树等
宜观赏造景的棕榈科植物
陈文树等
大王椰子
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植物,在全球总计约有2780种之多。它们株干笔直,自树底至树干最上方皆不分生枝桠,枝叶丛发密长于顶端,此为棕榈科植物在外型上有别于其他科植物的明显特征。树顶的大片叶子,迎风吹拂时极具摇曳生姿、婀娜婆娑之美态,并散发出温雅馨柔的热带风情,颇得人们的钟情喜爱,故可成为重要的观赏造景植物。部分种类如椰子、槟榔、油棕和椰枣等,还可供人食用、啜饮或制成药剂、调味用品和器皿,故而兼有经济作物之功能。
在所有的单子叶植物当中,棕榈科植物为仅次于兰科、禾本科(如稻蔗竹)及莎草科(如荸齐)的第四大科,也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型态的科别,但仍有少数是呈灌木状或藤状。
棕榈科植物的株干挺直坚实,高拔于地表上,但并非真正的木质部,而是由发达的维管束形成的茎部,因此无法用于刨锯加工以制作家具;有的种类会从主干下长出气根或支柱根,有的种类会从地表上已趋成熟的基干长出新根;花朵细小,通常为淡黄绿色,雌雄异花而同株,雄花常生六蕊,雌花则大都有三室子房;终年常绿的叶片多半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簇生于茎顶,且固着于株顶的叶柄基部会扩大成近乎刀鞘的形状,故有“叶鞘”之称。有些种类的椰树,叶鞘肉质部会退化而仅剩下较硬的纤维;果实有浆果、核果和坚果之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可供嚼食的槟榔和啜饮汗液的椰子了,西亚地区则常可见到称为海枣的供当地居民食用,此种椰枣和产于我国、由野生酸枣演化长成的枣子有别,果实之名虽然皆有“枣”字,但后者属于鼠李科,彼此是大不相同的。
1. 蒲葵
属常绿乔木的蒲葵,另有木葵或旗扇树的别称,大都是作为遮阳或观赏街景用的庭园树或行道树。原产地主要是中国大陆南部,故其学名乃命称为Livistona chinensis,日本南方低纬区诸列岛和台湾宜兰的龟山岛亦为其原生地区,推判应是长于大陆华南海边的蒲葵,果实熟后掉落,随着海流而散布滋生。因生命力强韧,侧根发达,故不仅能适应于风大、盐分高的沿海地带,亦可植于内陆区,尤适合栽植于高温湿润、阳光充足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之壤土或砂质壤土区。
蒲葵的株干呈灰褐色,最高可长至15米,外皮有粗糙不齐的环纹及纵纹。色泽暗绿的大型单叶丛生于株顶,呈掌状或圆扇状但会分裂成狭线之形,叶柄边绿有锯齿状之尖刺,接近基部处尤为明显,旧叶脱落后叶鞘仍会留存在树干上,因巨大的叶片丛生于树顶故树体形貌极为优雅,盛夏时颇具遮阳避暑之功能,并因开裂的叶片会弯折下垂,颇为奇物,远望若似树梢紧挂一面面呈放射状裂开的大扇,极具赏心悦目之美,乃可提高其观赏价值。4~5月蒲葵会绽放黄绿色花朵,花序呈穗状、花轴长,惟仍比叶子短以致似如隐藏于叶丛之中;椭圆形的初生浅绿色核果,于成熟后会转变为黑褐色,内有一粒种子,主要用播种繁殖育苗。
蒲葵
散尾葵
2. 椰树
椰树是棕榈科里好几个属的合称,它们的叶子状如禽鸟之羽毛,遂称为“羽状复叶”。椰类植物中,应属树干硕壮、长叶会展而略显稀疏,并列为经济作物的可可椰子(Cocos nucifera)最广为人知。可可椰子原生于太平洋热带地区,由于果实可在大海中漂流至甚远的海岸,再入土生长,以致举世各低纬度的大型陆块或列岛、离岛沿海地带,皆可见到它的踪影。甚早之前,当地居民便视椰子为重要食材,剥除椰子的外果皮,可于内壳上发现三个芽孔,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水手觉得带有三个芽孔的内壳彷若是张猴脸,遂以葡语、意为猴子的“coco”称之,后再转化成为英文名称的coconut和拉丁文学名的Cocos nucifera。
我国很早就对椰子的用处有贴切的记载;苏东坡遭贬至海南岛时所作诗文,和另一个爱国诗人——陆游撰成的诗文中,皆常有取材自椰子的用语,例如“孤臣南游角黄菅,君亦何事来牧蛮,舣舟蜑户龙冈窟,置酒‘椰子叶’桄榔间。……”(苏文)、“一身只付鸡棲上,万卷责藏‘椰子’中”、“身如‘椰子’腹瓠壶,三亩荒园常荷锄”(陆文)……等。至于台湾诸族裔中,当以兰屿的雅美族原住民最知善用可可椰子,他们早即以其叶鞘纤维作为盔帽或藤甲的衬裹,并以坚韧的果实内壳制成盘皿、汤匙和各种容器。
可可椰子通常株高4.5~5.0米,径达30~60厘米,幼、壮龄的株体笔直挺立,但长成趋老后会略显弯曲。细长的革质羽状叶丛生于干顶,总柄坚韧,基部宽阔扁平,附生有黑褐色纤维。花两性,雌雄同株,花序出自叶中,长85~90厘米的花轴覆有一鞘状物,花朵熟后会结出卵形或稍带椭圆状之硕大果实。属于坚果的椰子犹未成熟时,果实略呈锥状,熟后则较接近于浑圆;果实外皮为坚韧的纤维,幼时果壳之内壁渐渐长出薄层之乳白色胚乳,壳内并充满具淡甜味的汁液,则宜于果实半熟或六分熟但外观仍为绿色时采收,否则汁液味道会变差并渐被胚乳层吸收而使胚乳增厚且硬化,此即通称的椰子肉。
椰汁既可直接饮用,亦可经过发酵成为椰子酒;椰肉则可生食,或经晒干提炼成椰油,作为烹调用料或保养肌肤、美容养颜的化妆品原料,亦可将椰肉加工制为芳香粘稠的良好食材调味佐料——椰奶。东南亚的泰国,常有业主训练猴子协助采摘椰子,在台湾则因多年的改良,降低椰树株高而可愈加便于采摘。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岛屿的住民,还常用椰子的树叶、株干来建造房舍,亦得以之制作容器及纺织手工艺品。
散尾葵
加拿利海枣
银海枣
除可可椰子外,泛称为椰子且颇为普遍常见的棕榈科植物,计有——株干高细、干上长有清晰环节,状似柔弱却能随风摇动款摆,化解风力以抵抗强风吹袭的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体形高大粗壮,茎干最宽处反而出现在接近于树顶高段部位的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单杆直立,基部径较细,中段部位膨大且最粗,再朝上反又转细,茎干上有环纹的棍棒椰子(Hyophorbe verschaffelti);性喜高温多湿环境,身形低矮圆胖并且茎干会于底部膨大,有若酒瓶一般的酒瓶椰子(Hyophorbe lagenicaulis);属丛立干形,树干、叶柄和叶片均为黄褐或黄绿色,茎体细瘦、环节明显,常于基部长出新根的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这些用以美化景观的椰子类植物,是于数十年前起分别自国外引入栽植,大部分是用于观赏造景,历经园艺界专家施以交育改良,外型产生极多的变化,最明显的株体部位不再单纯的呈现笔直修长或高大粗壮之貌,而有矮胖浑圆或弯曲弧状之身形,更能增加庭园景致之美,现为学校、公园绿地内常见的植物。
3. 槟榔
槟榔(Arecae catechu)为棕榈科槟榔属,原生于马来半岛和泰国等地,学名首字的Arecae是由马来西亚语经过拉丁语化后而来,第二字的catechu则是马来语中“取自植物汁液”的意思,得据此推知槟榔当可用以做为天然之染料。果实经过河流散布,以致现今在迢遥千里之外的甚多南太平洋诸岛,均已生长有槟榔树。它的树干最为笔直并有显著的环节,干高可达15~20米,叶子丛集于株干顶端,树形十分优美,成排种植时尤其美观。每株的槟榔树约有3~4花穗,花分两性——雄花白色、雌色绿色,雌雄同株;卵状之果实未熟时为绿色,故俗称“菁仔”,成熟后为黄褐色。槟榔从定植到结出果实约需5~6年,一次产果200~250粒,生命期可逾30年以上,有一种称为“半天筍”的食材,便是取自槟榔株顶尚具生长枝叶能力的苗段,但若采伐之将会导致槟榔死亡。
盛产槟榔之地,多数居民常有嚼食槟榔的习性风俗,台湾和大陆华南地区亦然,且早在千余年前槟榔即已见诸于诗词之中,李后主写的《一斛珠》:“…。锈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之“红葺”正是槟榔。宋朝苏东坡、黄庭坚和杨万里…等骚人墨客,亦皆曾以槟榔为咏诗的取材,如“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苏文)、“莫笑忍饥穷县令,烦君—斛寄槟榔”(黄文)和“人人藤叶嚼槟榔,户户茅檐覆土床”(杨文)…,从诗词中亦可体悉大陆南方的风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