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好高中历史的途径

2015-09-02 17:52彭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条约历史教学

彭祎

要引导高中生学好历史,首先得让他们弄清什么叫历史。历史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文人的思维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汉书》;一门学科或专业,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在我们这个国度,“重理轻文”是普遍存在的,而历史似乎总摆脱不了“边缘学科”的尴尬境地,无论从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从现行的国家对历史的教育理念来看,个人认为,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一个不注重历史学习的民族又如何能面向未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也就增加了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好历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历史具有很强的结构层次和条理性

我们从客观历史本身看历史学习,经济决定政治,而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该时期的经济、政治的侧面反映,所以,无论学习任何历史事件,都要分层次有系统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考查。如在对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时间跨度大的知识难点的学习,我们可以分层次有系统地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学习。比如从时间、地点、各自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成就、特点、影响、工业布局等角度进行探讨比较,就其对历史的影响来看,我们也可分层次地进行学习。如三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对于生产力的影响等。从大框架来看,历史学习,必须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次来细化考虑。

二、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学,使用趣味性教学是非常好的方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实际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认为,趣味性教学当仁不让,它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只是一种固定的格式,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1.对联和民谣的妙用

如在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再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百姓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百姓由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对联和民谣能比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巧用诗词

如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

3.引进历史电影或小说

以历史电影和历史小说来带动课堂气氛,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

4.以幽默讽刺加深影响

如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

5.巧用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讲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学生就能铭记于心,还能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6.自编口诀,加深记忆

如《天津条约》开放十处通商口岸,名称和位置很难记,我们可编口诀:“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

7.巧用漫画或宣传画进行教学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形象地刻画了“浮夸风”的盛行、“左”倾思想的泛滥。

8.创设情境

如对比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笔者曾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了房”,学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大小顺序为:《南京条约》小于《望厦条约》小于《黄埔条约》。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

还有,经常运用政治学科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物理中的振幅、相对论,化学中的催化剂等含义,既可增加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改变了“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高中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有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条约历史教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