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举办首届汉式集体婚礼,24对新人身着汉式婚礼袍服,依次进行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结发、执手礼等,再现了中华传统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
来源/新华网
广西三江:校园传承非遗文化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侗戏、侗歌、侗画等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教育格局,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繁荣。30年来,有一批作品荣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大赛奖项,更有不少作品走出了国门,前往挪威、美国、日本参加国际交流。来源/新华网
山西非遗武迓鼓口口相传近千年
5月7日下午,平定县文化宫大厅。年近七旬的武迓鼓第六代传承人李文元坐在台下,认真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排练武迓鼓《大唐娘子军》。武迓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汉族民俗舞蹈,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进行舞蹈和摆阵表演,并表现剧目故事的民间表演形式,因其表演起来具有民间武社火风格,故名“武迓鼓”。
据史料记载,武迓鼓最早“诞生”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传说,当年宋军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宋朝将军王子醇统领大军对阵西夏时却连克六州,史称“熙州之役”。宋军休息时,王子醇带领几个能歌善舞的将士编排了一种舞蹈,作为军旅生活的娱乐方式,并称其为迓鼓。后来王子醇又把这种舞蹈变成了战场上的阵势,由此大破西夏军。
之后,武迓鼓逐渐被引入民间,成为平定县乡民古代祈雨和庙会等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迎接神驾的仪仗乐舞,也是庙会、闹元宵活动中的重要娱乐形式。来源/山西晚报
山东威海:双面鲁绣市场放异彩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芸祥绣品有限公司在继承传统鲁绣技艺的基础上,运用雕勒相结合的工艺技术,独创出具有颇高艺术价值的异彩双面鲁绣工艺,图案正反一样,栩栩如生,受到市场青睐。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