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鸿宇
南线:走向太行深处探访抗战遗址
文/张鸿宇
涉县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进驻涉县,在这里战斗生活达6年之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129师司令部等110多个党政军机关驻扎涉县。
采访团在抗大陈列馆前合影
8月18日早晨,我们采访团沿着太行山区蜿蜒的山路向邯郸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采访团到达了129师司令部旧址。走进革命先烈当年战斗和生活的地方,看到整洁朴素的小四合院,简单陈旧的桌椅,心中升腾起的是一份庄严,一份对革命前辈们的敬仰之情。在陈列馆里,采访团一行人瞻仰了承载着革命先烈英勇奋战光辉历史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深切地感受到当今和谐、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29师司令部旧址
随后,来到了左权将军墓。在这里,义务守护左权墓70余载的87岁老人杨爱公为我们讲到,“1942年,左权将军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在十字岭不幸被炮弹击中,英年早逝,那一年他才36岁。安葬的时候我也在场,那时我13岁,只是一个儿童团团员,目睹了整个安葬仪式,现场5000多名八路军战士为将军送行,队伍一直排到了山脚下。虽然后来将军的忠骨移到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原墓区仍完好保存。”也就是从13岁起,杨爱公义务承担起守护左权将军墓的任务。拔除杂草,扫扫周围的落叶和杂物,这一坚持就是70余载。去年2月份,大儿子因病去世,老人身心备受打击。这时,老人的儿媳妇主动站出来,接过了守护接力棒。“我对孩子们说,等我百年之后,你们也要像我一样把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传颂下去,讲给后人们听。”老人的话令人动容。
来到县城西北索堡镇弹音村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大家看到当年简陋的房屋、办公用品等,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充分发扬革命老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做到爱岗敬业、履职尽责。
8月19日,采访团来到了涉县西戌镇沙河村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在采访中了解到,1946年9月1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这里开始了第一次播音,在节目中播送了中共中央的声明、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号召等内容。1947年3月国民党进犯延安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暂停播音,撤离延安,并决定从7月30日起由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播音。邯郸电台顺利完成了任务,准确地把解放战争的胜利喜讯传播到国内外,成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个接力站。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瓦解敌军、鼓舞解放区军民的巨大作用。
南线采访团在梁沟兵工厂遗址采访
离开涉县,我们来到位于武安市西北部的梁沟村兵工厂旧址。这里四面环山,悬崖陡峭,山上森林茂密荆棘丛生,地势十分险峰要。村支部书记介绍说,1937年初夏,八路军供部兵工厂从高吧沟迁此建成厂,当时有军工300多人,以修理工检为主。1938年,工人和机器全并到梁沟兵工厂,工人增加到1080多人,厂内设有发电、铸铁、钳工、装配等车间,能够生产步枪、手榴弹、机关枪、盒子枪、掷弹筒等武器,大大地增强了我军的军事装备能力。巍巍太行山是座碑,永远铭刻着英雄的名字,记载着梁沟兵工厂的历史。
8月20日,采访团来到位于邢台县前南峪的抗大陈列馆。在这里,采访团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所大学,有一群优秀的青年,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集合在一起。他们背负民族的希望,肩挑抗日救国的重担,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从陕北转战来到邢台县前南峪,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篇章。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军政干部的“摇篮”。她的光荣与梦想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前南峪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采访团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这是新中国第一所抗大校史陈列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列馆内珍藏着革命者使用过的实物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向人们诉说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采访团由衷地感慨道,岁月可以改变山河,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永不能忘怀的是那“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抗大离开太行山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抗大的革命精神却长期鼓舞、启发和教育着太行山的子孙后代。几十年来,英雄的太行儿女,继承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的前南峪非常贫困,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郭成志为党组织书记的一班人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硬是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日的“太行明珠”。从前南峪这个山沟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名抗日勇士和中国革命者。“抗大”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感谢涉县政协、武安市政协、邢台县政协对本次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