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编剧名宿胡苏

2015-08-30 11:19文/王
乡音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冀中文艺创作

文/王 攒

河北政协人物谱

一代编剧名宿胡苏

文/王 攒

胡苏(1915-1986),原名谢相箴,浙江镇海(今宁波)人,中国电影剧作家。14岁时缀学,到上海当学徒。1934年,他与友人组织了宁波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并组织了时代剧社,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历任延安鲁艺、华北联合大学教员,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冀中文协主任、冀中火线剧社任副社长。建国后,历任河北省文联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副厂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中国剧协第二届理事、吉林分会主席。编剧代表作有《女社长》《红旗谱》《换了人间》《万木春》《北斗》《海风寄语》等。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

抗战中以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高涨的爱国热情,点燃了胡苏胸中爱国主义的火焰。当1934年他到宁波一家钱庄当小店员时,与友人自发地组织了宁波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由胡苏任理事,并组织了业余的时代剧社,由他任社长。时代剧社先后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回声》等抗日话剧,活跃在宁波抗日宣传舞台上。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救国热潮更为高涨。胡苏等人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光明》月刊上一篇《丁玲在肤施》(“肤施”即延安)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追求真理,渴望抗日的青年,他们向往抗日、民主、自由的革命圣地——延安。这年9月4日,胡苏等十几个青年组织了宁波战时流动宣传队北上奔赴延安。10月,胡苏入延安抗大学习。

在抗大,胡苏懂得了更多革命道理,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38年3月5日,胡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他转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不久,任“鲁艺”教育科长、普通部助教等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习作是独幕剧《好日子》《买卖》《冷淡酒》,曾在延安演出。1939年6月,他被调到华北联合大学,随校长途行军到晋察冀边区,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教员,编讲《剧作法》等课。

1942年冬,胡苏调任冀中火线剧社担任副社长,曾深入生活,任定南县区民政助理员。在这里,他有了更多地接触群众的机会,结识了农村干部,学习了北方农村语言,在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受到了锻炼。这时期,他先后创作了多幕和独幕剧30多个,其中以描写抗日战争中儿童反对奴化教育的独幕剧《自己的书》,表现童养媳命运,争取妇女解放的两幕话剧《三丫头》(又名《妇女进行曲》,三幕话剧《堤》,《我们的母亲》,(后改名《母亲》),演出场次最多,影响较大。独幕剧《自己的书》还被选入边区政府小学课本中。这时,他成了晋察冀边区一名有影响的剧作家了。

电影《红旗谱》海报

在北京聆听周恩来教诲

抗战胜利后,1945年冬,胡苏担任冀中容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忙于支援前线的宣传、组织工作,并参加了收复容城县的战斗。1947年他在饶阳县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区委委员。较长期的冀中农村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从1949年春起,胡苏先后任冀中文协主任、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等职,并从事小说创作,写出了短篇小说《秧歌》、中篇小说《周春贵南下》。1948 年5月,胡苏率冀中京剧团到冀西平山县西柏坡村,给党中央演出时,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并亲自聆听了周恩来同志关于戏曲改革和如何正确对待与评价历史人物问题的谈话。

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胡苏是河北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周恩来在中南海召集的各省市代表团团长座谈会。周恩来同志听他汇报后,对河北省提出的口号作了修改,改为“积极发展新文艺,大力改革旧文艺”。在两次接见中,使他深刻领会到如何正确对待戏曲改革,并应以极大的勇气和精力去改革旧文艺的问题。

电影《万木春》海报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胡苏在河北省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第一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从事全省文艺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发表了《河北人民的新文艺》的论文,总结了抗日战争以来河北省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活动的成就。1950年4月,又发表了《积极发展新文艺与大力改革旧文艺应密切结合起来》的文章(《人民日报》转载此文),文章中认真贯彻了周恩来两次谈话的指示精神,对推动全省文艺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和艺术创作活动,为他进入影坛,从事电影编剧工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电影编剧 业绩斐然

1951年,胡苏被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开始系统地学习、探索电影剧本创作艺术的理论与技巧。1956年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副厂长,从此开始了职业电影编剧生涯,并取得斐然业绩。

此后,胡苏创作、改编了大量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成功,如反映农村生活的《女社长》(1958年与方荧合作)、据梁斌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红旗谱》(1958年)、据柯夫话剧《双婚记》改编的《换了人间》(1959年与吴天、王滨合作)、塑造林业战线一个为祖国森林持续更新而斗争的创业者的《万木春》(1959年与潘青合作)。这些剧作不同程度地受到观众的好评。胡苏为发展我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从而成为著名的电影剧作家。

这期间,胡苏还创作了独幕话剧《闺女的心》(1953年)、四幕话剧《敲钟的人》(1964年)。他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曲折的情节编织故事,力求剧本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情节跌宕,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长于人物性格刻画,注重通过人物命运去形象地揭示作品的主题。这同他生活基础扎实,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有着重要关系。

电影《女社长》剧照

胡苏创作的电影剧本中,有几个是由其他文学作品改编的。他认为电影剧作的改编应遵循的创作原则是“取精用宏”。这就是撷取原著中之精华部分,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去丰富原作,舒展发挥,精心构思,深化主题;对长篇名著,因其精华纷陈,改编时如过分压缩,势必将舍弃原著中不少精粹,甚或有损原著,于是宁可改编成二集或三集,使之仍能择其精华而加以充分舒展。

这里以改编名著《红旗谱》为例。

为尽快夺回欠产,青海油田正式启动“台南气田灾后百日复产计划”。“青海油田与采气一厂分别制定了复产计划书,成立了开发、工程、地面、产建等5个项目组,倒排生产计划,精雕细刻抓复产。”采气一厂厂长刘金海告诉记者。

胡苏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红旗谱》,按自己的“取精用宏”的原则,计划把原著中的农村斗争部分改编为两集。因此,在他发表于1958年《电影创作》创刊号的稿本是他原拟的第一集,取原书中朱老巩在千里堤上大闹柳树林开始,写到老忠仗义为严志和去济南探监、乡亲们在千里堤上送别为止,即以“千里堤”为始终,不仅在全剧结构上自成起讫,而且对原著中的精华不致有所割爱。

例如,剧本中围绕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关于“红靛颏鸟”所展开铺陈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了生动深刻的印象。从孩子们捕鸟所展现的一幅冀中乡土风俗画,到卖鸟中别开生面地反映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压迫和反抗;从春兰绣鸟笼罩到放鸟,以鸟笼罩做戏中贯穿道具,生动地写出了春兰和运涛的爱情,让人窥见了春兰对爱情的喜悦及她听到运涛被捕后痛不欲生的复杂的内心波澜;从鸟又自然地引出冯老兰为未能夺得鸟而抓大贵去当军阀的兵,达到双方矛盾的激化。正是充分利用“红靛颏鸟”的舒展发挥使剧情徐疾相间、疏密有致,推动了情节发展,刻画了人物性格,起到了“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电影《换了人间》海报

又如,在千里堤送别这场戏中,也是在原著基础上,浓墨重笔,写得酣畅淋漓。朱老忠告别乡亲时,他对严志和、运涛娘、春兰等人叮咛嘱咐,从他那披肝沥胆、义重情切、掷地作金石声的铿锵言语里,一个义垂千秋,有着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人物朱老忠,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剧本改编成功,也是和胡苏曾长期生活、战斗在冀中,对冀中人民生活熟悉,对革命斗争有着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按胡苏原来打算,尚准备以朱老忠济南探监开始写到反割头税运动胜利为止,作为第二集。但当时他正忙于《万木春》剧本创作,无法分身。经影片导演凌子风等人在胡苏剧本基础上,把他的原意一、二集合为一集,拍摄成影片。凌子风出色的导演艺术处理和崔嵬等炉火纯青的演技,使影片获得成功,上映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探索电影剧作创新之路

作为一个剧作家,胡苏熟知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者的甘苦。在领导剧本讨论时,他总是细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发现剧本长处,坦率地指出剧本症结所在,大至主题、情节、人物,小至一句台词都谈得详详细细,他的见解和建设性的意见,常常使作者受到很大启发。

胡苏一贯主张,对待有一定基础的来稿,不应只是指出其不足之处,而应积极地帮助使其更臻于完善和完美。在一篇文章中,他形象地把作品比作“产儿”,指出有关领导要有当好“助产士”的精神,“使胎儿顺利生下来”。他还主张,领导者个人的艺术好恶,不应在指导创作中强加给作者。为了指导创作,他撰写了许多电影剧作理论、影评、书评等。他的关于电影剧作长篇论文《断续篇》,从创作方法、如何对待生活以及表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立论生动,深受青年电影剧作者欢迎,被收入《电影剧作探索》一书中。

正当胡苏在创作上的黄金时节,却遭到一场十年浩劫。他被扣上“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双重帽子,受到残酷迫害。“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又焕发了革命青春,满怀激情地迅速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北斗》的创作。

剧本以广阔地展现陕北高原的风貌,塞外农村穷困生活和具有浓郁色彩的陕北民歌而独具特点,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抒情音乐故事片剧本。它通过主人公家破人亡和寻找生活之路的幻想的破灭以及走向革命、遭受挫折等情节来展示人物命运,故事层次明晰,情节跌宕有致,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才有真正的出路;通过描写刘志丹等人无辜被捕和党中央派周恩来同志来才使刘志丹等人获释的情节,进一步揭示了正确的革命路线是何等重要。

胡苏

剧本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如通过申多余问天这一情节,透过他被逼得喜怒无常,吹唢呐、打老婆的变态心理,直至满腔仇怨大叫问苍天,不但把申多余的独特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在他身上让人们看到了在旧社会的苦难深渊中绝望挣扎的农民典型形象。他的问天,集中凝聚了在中国穷苦农民心头多年的疑问。剧本贯穿着富有浓厚色彩的陕北民歌和演唱,歌词朴实生动,如安兆祥手拨三弦,脚打板唱的:“穷的越穷皮包骨,富的越富粮成山,世道不公恨难消,咱受苦人为甚不造它的反!”对表现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北斗》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胡苏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的可贵精神。随后,他又完成了描写为端正党风,勇于同不正之风作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的电影文学剧本《海风寄语》的创作。

猜你喜欢
冀中文艺创作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1942,文艺之春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