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歌的清逸美

2015-08-30 02:48穆树红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温庭筠诗歌

穆树红

摘    要: 温庭筠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除了受李贺影响的齐梁乐府和辞藻浓艳的七言律诗,表现出绮丽的一面外,温庭筠的行旅、登览及问禅访僧的诗篇,这些诗并不用浓艳的辞藻,而是表现出淡远的一面。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歌的分析,看出温庭筠诗歌的清逸美这一特点在其诗歌中的彰显。

关键词: 温庭筠    诗歌    清逸

胡应麟的《诗薮》云:“清者,超凡绝俗之谓也。”它首先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超脱境界。“清”体现的是孕育于山林乡野之中的清逸与清寂,这也是晚唐这些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诗人的一种感怀和咏叹。温庭筠有一部分近体律诗和绝句,大多是羁旅、自然景物之作及问禅访僧篇,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这些诗歌脱掉了乐府诗的秾丽,更多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表现出的是清逸淡远与孤寂落寞的风格。下面就温庭筠诗歌中表现出的“清”的特点,我主要从清逸淡远和孤寂落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清逸淡远

许学夷的《诗源辨体》中说:“今观其七言律,格虽晚唐而清逸闲婉,无尘俗之态。”温庭筠的一部分羁旅、表现自然的诗歌吸取了陶渊明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像王维、孟浩然诗歌中清逸淡远的一面。与此同时受到晚唐社会普遍趋向佛僧的影响,于是他的诗歌中也就有了一些访僧和问道的篇目。

如《开圣寺》:

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渔翁。

其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两句,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悠闲与清逸。

若说年轻时的温庭筠为了逃避现实而用浓香脂粉等方式的话,那此时的温庭筠,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舞榭歌台的生活已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此时的空虚之情如何抒发呢?只有通过自然景物及在佛禅中寻求安慰,调节心情。

如《利洲南渡》:

淡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早期的愿望没能实现,再加上生活上的失意,最后变成为对大自然的归依感和对隐逸生活与隐士的认同感。换句话说,温庭筠在观念上既追求平静的隐逸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却又留恋功名。

在诗歌中,为了突出和追求诗歌的清逸,温庭筠还写有一些与寺僧相互来往的诗作,如温庭筠的《赠楚云上人》:

松根满苔石,尽日闭禅关。

有伴年年月,无家处处山。

烟波五湖远,瓶展一身闲。

岳寺蕙兰晚,几时幽鸟还。

此首诗虽在艺术和意境上没多少过人之处,但也属清逸之作,同时还有些许的清寂。可以看出晚期的温庭筠与很多寺庙的僧人都有来往,并且试图亲近佛老,因此对僧人生活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温庭筠的《送僧东游》中,诗人与僧师的别离,顿时让人感觉到一种凄凉,即便以后有心问禅,又找何人“问禅”呢?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何寄托呢?

在温庭筠的后期诗作中很少能再见到一些色彩浓艳的修饰性词语,诗中呈现出的色彩感觉也趋于清,而且,温庭筠给我们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如诗歌《秋日》、《送僧东游》和《春日》等中的几句:

牧羊烧外鸣,林果雨中拾。

灯影秋江寺,篷声夜雨船。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

除此之外,温庭筠诗歌中还常常以细致的体悟与观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自然景物细微幽妙的变化。这种体物精细、多形似之言、刻画工巧的特点大多是受六朝诗人的影响,比如: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早秋山居》)

点细飘风急,声轻入夜繁。(《春初对暮雨》)

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卢氏池上遇雨》)

温庭筠在精心刻画的同时,使诗歌意境表现出了一种远离尘嚣纷扰,追求宁静和淡远的风致。

二、孤寂落寞

晚年的温庭筠已不再是过着醉酒纵歌的生活,更多的是面对现实和个人遭遇时表现出的无奈与失意。即便是才气纵横的诗人,仕途中屡次的受挫,报国无门,生活落魄,于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是不得不向这样黑暗和残酷的现实低头。如果说清逸淡远是温庭筠诗里很少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特点的话,那么从诗歌的内容和读者的情感方面来看,还可以在清逸淡远之外,加上一些,如伤感、孤寂、落寞等限定词,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温庭筠诗歌所特有的风貌。

如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眼前景物却融入了当下情感,温庭筠因伤今或伤己而怀古,所写的景物变为“有我之景”,这样便达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温庭筠一生坎坷,而诗中苏武精忠精神可嘉但不堪流年,温庭筠以自身经历来揣摩古人心思,这就使得他的一些咏史怀古额诗篇更具个人色彩,有着自己的胸襟和抱负,感情至真至深。他的《芙蓉》一诗:“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浓艳香露里,美人青镜中。南楼未归客,一夕练塘东。”诗歌中虽用浓艳的笔法写芙蓉美人,但也用了清淡的笔法写出了秋水夜景,“冷”和“空”二字道出了,即便是再好的嫣红翠碧也只是冰凉寂寞的景色。

他的《过陈琳墓》,曾益称这首诗能够直抒胸臆,悲壮,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漂泊不遇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过陈琳墓》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风格也变浮艳轻靡为气韵清拔,格调高峻。

如《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看似凭吊古人,实则是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今日飘蓬过此坟”,诗人经过陈琳的坟墓,“今日飘蓬”暗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与温庭筠的际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感慨又是联系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而“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两句写出陈琳墓在荒草之中的荒凉、孤寂与落寞,诗作借景抒情,气韵清拔。

如《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骚墙。

因思杜陵梦,亮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诗歌中比较经典的篇目,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人们广为流传。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说:“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写行人早行的事情,但可以看出,清晨,作者独自一人出发赶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因此,自古凡是抒发漂泊在外,背井离乡情感的人都会拿这首诗歌作为典型。诗人个人的悲剧与社会的暗淡无望使得温庭筠的诗歌中显现出的“清”又带上了苦涩的意味。从文学发展来看,温庭筠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清”则源于山林乡野之中的“清逸淡远”和“孤寂落寞”,这也是晚唐时期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一种感怀。

参考文献:

[1][唐]温庭筠,著.[清]曾益,等笺注,王国安,标点.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唐]温庭筠,著.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南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南宋]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明]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0]张晶.风雨季世,惆怅彩笔——简析温庭筠诗的思想内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1987(1).

[11]成松柳.温庭筠诗歌艺术风格初探[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2(7).

[12]房日晰.李商隐温庭筠之七律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3(23).

[13]苏涵.温庭筠散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银川能源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2013-KY-Y-24。

猜你喜欢
温庭筠诗歌
诗歌是光
傲骨
诗歌岛·八面来风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