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一边是情火,一边是法海

2015-08-29 07:25黄鑫亮
商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陪审团小卖部阶层

黄鑫亮

这是一部由十二个主演平行互飙演技的有着实验性质的华语电影,导入了接地气的中国小市民,小市民与大公民之间的情法碰撞,固然我们没有陪审团制度,但这同样是一次意识层面的法制教育课,走的是一条与法制节目相反的路。

一间废弃的体育馆,一张圆桌,十二个身份阶层不等的男人。他们能干什么?他们用牙齿作为最后的武装,舌头是极刑之前的缓冲垫,身体作为游标卡尺。这是一场西法的陪审团制度下激辩的“拿来主义”,即使拿来的理由显得有些牵强:作为政法学校的学生家长为了补考的儿女而加入了这一场陪审,问或出现的闪电将正义的光辉闪现十二个人心里,体育馆屋顶漏的一滴滴水让真相渗透出来直到水滴石穿。

《十二公民》开门见山快节奏地重现了这一场“富二代弑父案”,着重表达了两个目击证人的目睹过程——楼下的独居大爷以及对楼的近视眼女住客,这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而十二位陪审团成员辩护的过程也都是通过两个目击证人的言语和背景来剖析,每一个陪审团成员都能从自身的职业和经历找到与此案的粘结点,他们就像是一只只昆虫,被这张“弑父案”的大网粘住,他们攻击防卫,却错误地将目标锁定为彼此,而解开这张网的密码就是每一只昆虫都达成共识。

初步表决来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判定富二代有罪的显然是占了上风。首先陪审团成员渴望达成一致,因为如此的结果就意味着他们的儿女能够补考及格,而被学校抓来“配合工作”的小卖部老板也能早点回去开店;其次被社会裹挟的“仇富”情绪以及媒体报道之下富二代的“劣迹斑斑”,促使他们先入为主地做出判定富二代有罪的结论。陪审团的大多数成员都没有受过体系的普法教育,他们也更善于用人情甚至是道德来作为唯一的判罚准绳。唯一的异数是陪审团里的一位隐藏身份的检察官,他的身份到最后跑回去拿检察官证才揭晓,前期他只是更多地将自己放置到普通人的法律平均水平,他最初表示无罪的理由是拿出概率论,当所有人都认定百分之百的事情他就认为有些蹊跷,毕竟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

接着他从楼下大爷奔跑的速度与实际不符、城铁运行的速度产生的噪音不能使大爷听清楚楼上的说话、现场留下的刀捅的方向这几个角度着手,附之以陪审团大伯对于近视眼女住客晚上睡觉不戴眼镜不能看清几十米外的凶手长相,理性的分析让其他陪审团成员不断改判,直到出租车司机哭着举起手,十二个成员集体转向为无罪。这不是悬念丛生的侦探片,这是一部由十二个主演平行互飙演技的有着实验性质的华语电影(即使是改编自经典《十二怒汉》),导入了接地气的中国小市民,小市民与大公民之间的情法碰撞,固然我们没有陪审团制度,但这同样是一次意识层面的法制教育课,走的是一条与法制节目相反的路。

检察官分享自己对于案情的见解,不时有成员忍不住自己的市民身份而跳将出来,他们说的大多与案情无关,即使相关也非常牵强,他们的争吵往往落脚于人与人的尊重。先梳理一下十一位陪审团成员之所以产生矛盾的阶层差异(检察官隐藏了身份除外):第一阶层:房地产商;第二阶层:数学教授、北京包租公、急诊室医生、政法研究生;第三阶层:保险销售员、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北京出租车司机、被冤枉坐过牢的男人;第四阶层:小卖部老板和学校保安。阶层划分的依据是他们能从社会上攫取到的资源和自身占有的权钱,由案件生发出去的他们彼此的矛盾既有跨阶层的也有同阶层的,比如其他三个阶层对于房地产商与女大学生谈恋爱的“傍大款”成见、第二阶层的北京包租公和第四阶层的河南保安的地域偏见、第四阶层内部的小卖部老板卖东西被保安撵着。然而矛盾之外每一个阶层的公民又要通过其他阶层的公民来互补,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大小通吃,房地产商为了女朋友补考及格也打通不了老师的关系,北京包租公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民工,急诊室医生看到病人全身插着管子的无助,被冤枉的男人出狱之后的旁人异样目光,出租车司机与热爱摇滚的孩子几年未见,小卖部老板为了讨好老师不得不点头哈腰,学校保安两次考政法大学都失利。从十二位演员的戏份和台词来看,数学教授的台词偏轻,只是算了一道城铁通过速度的计算题,角色定位过于弱化。政法研究生的身份像是一个主持人,不过他也是参与投票其中的,他的个性有点着急,而他的投票改变又缺乏说服力,让一个仅次于检察官法律涵养的公民表现得犹如透明人,这是较为遗憾的地方。

十二公民的阶层分布呈现橄榄型,电影也是头轻脚轻中间重的橄榄型,结尾用了一个一镜到底的表现方法,达成共识的公民们与他们的孩子以及彼此之间一派和谐:保安扶起了骑着电动车摔倒的小卖部老板,女大学生上了房地产商的车,各位纷纷祝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开头和结尾的设置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为了这场普法教育能让更多人看到的损益,从陪审团达成无罪的共识,再到一个月之后真凶被抓的验证,“宁可错放一个坏人,也不能错抓一个好人”、“错判一个无罪之人要比让凶手逍遥法外的伤害大无数倍”等论法精神得到了不教条的影像传播。然而不同阶层没有触及法律底线的矛盾是不可能通过十二公民投票时的一瓶水、众人的劝架和洗手间的冷水泼脸而程序式地消弭于无形的。

此案之所以能通过陪审团来投票是因为它踩到了社会的法律底线,同时也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更多的时候海滩上燃起的情火是法海的浪潮怎么都不可能企及和达到的。西方的法海无法企及的火焰会通过宗教的灭火器来扑灭,而中国的大多数公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原本较为固定的活动半径是通过宗族祠堂的长者和家训作为依据的。而今人口的自由流动早已割破了以往的家族界限,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栖息于何方。这其中产生的父子之间、城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资本的商人和工人之间的隔阂要通过什么能自发地和解,靠的只能是循环不息的潮汐能,社会之中的潮汐能即是内心的道德律。正如康德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猜你喜欢
陪审团小卖部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吃喝玩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抢生意的馒头
国王的小卖部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山精的免费小卖部
大陪审团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