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公眾而言,關於政策最直接的體驗,便是其對於生活的影響,好抑或壞,又或者平淡無奇,往往歡喜與憤怒都會隨著政策折射到其推出者身上:政府。似乎政策與政府只有雙向互通關係,往往忽略了政策背後,還有智庫的影子。
被譽為“思想坦克”的智庫往往在學術研討場合被人熟知,學術論文、期刊報告、公開評論似乎是外界對於智庫一成不變的看法。其實,從你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到個人所需的吃穿住用行,智庫都足以影響到。不是只有“一帶一路”、“亞洲投資建設銀行”的宏圖戰略才會經由思想坦克、行動智囊產生;小到社區樓下遛狗的方式、範圍都有智庫的聲音,無所不在的政策,引來了無所不包的智庫。
立足本土,我們看到澳門時下因為輕軌問題牽扯出交通發展的“寸步難行”;因為賭收持續下跌更道出人心慌亂間的未來多元發展的隱憂;因為承載力屢屢爆棚而引發坊間社會久久的怨氣;當公眾將情緒自然地歸咎到政策的失序,政府的失職之時,是不是能夠想想政策背後是否還有“智庫失靈”的那些事?
本期編者邀請亞太區域內的智庫學者、時政專家齊聚,一起暢談政策背後,智庫那些事。在“環視亞太”板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王文院長,在完成媒體人到智庫人的華麗轉身後,以黑馬之姿、用實際經驗來講述習大大的期待與中國智庫之殤,去演繹智庫口中最完美的中國故事;身處台灣的資深評論專家、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先生,以台灣智庫的發展現狀談及高端智庫的必備要素,更以新境界智庫的影響力談及2016民進黨試圖重新走上執政路的秘密鑰匙;而遠在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的資深高級研究員郭良平教授以東亞所數十年的世界口碑,暢談新加坡經驗,更對未來澳門的智庫發展之路建言獻策。走入“立足本土”板塊,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代主任郝雨凡教授以從美國到澳門的經驗,揭秘澳門公共政策的“智庫環節”,更在澳門智庫發展現狀的基礎中提出改革建議之聲,從而打造一流智庫,推出完美政策。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澳門公共政策舉步維艱時,看看其他國家、地區的智庫經歷,或成功或波折,對於今日的澳門而言,都不失為一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