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刚,王代印,朱龙海,郝玉林
(1.山东颐通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3.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市耕地质量等别与标准粮产量相关性分析
朱志刚1,王代印2,朱龙海3,郝玉林1
(1.山东颐通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250100;2.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3;3.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滨州256600)
以滨州市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据库为基础,提取耕地图斑(包括零星地物中的耕地部分),共计191044个图斑。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4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的相关性更强,在自然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农业投入和经营水平对耕地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耕地质量;相关分析;偏相关系数;滨州市
引文格式:朱志刚,王代印,朱龙海,等.滨州市耕地质量等别与标准粮产量相关性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5,31(1):75-79.ZHU Zhigang, WANG Daiyin,ZHU Longhai,etc.Correlation Analysis on Farmland Quality and Standard Grain Yield in Binzhou City[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15,31(1):75-79.
耕地资源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1]。我国人多地少,保护耕地是立国安邦的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等均对耕地资源产生需求,使得耕地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2]。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耕地质量等别与标准粮产量的相关性,对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制定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地理位置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尾闾,横跨黄河两岸,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接,是山东的北大门。全市境域横跨黄河两岸,总面积9659.97km2。
1.2地貌特征
全境地貌类型多样,自南向北为山地、山脚丘陵地、山前倾斜平原、平缓平坡地、河间浅平洼地、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背河槽状洼地、海滩地等9种。地势大体是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渐次过渡到大海。以小清河为界,全境呈现南北2种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小清河以南为邹平县南部低山丘陵区,其中海拔大于500m的山地在西董镇西部的摩诃顶(826.8m,是全市最高点)——白云山一线,面积约70km2,不到陆地面积的1%,其余均为山前倾斜平原,地势平缓,间有缓岗与洼地。小清河以北为黄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20m,为低岗、缓坡、浅洼相间地貌。海拔低于3.0m的潮间带主要在北部秦口河、马颊河口,面积约300km2。海拔为20.0~3.0m的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96%。
1.3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滨州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匀。全市耕地面积467916.95hm2,主要分布在惠民、邹平、无棣、沾化、滨城5县区,面积约369174.48hm2。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惠民县,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9.69%,面积最小的是阳信县,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0.27%。
滨州市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中低产田占2/3以上。邹平南部山前平原的耕地土壤为褐土,质地适中,土层深厚,灌排条件好,肥力较高,加上当地经济较为发达,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惠民、阳信、滨城、博兴四县区黄泛平原的耕地,土壤为潮土和盐化潮土,土层深厚,质地较轻但偏粘,肥力较低,易受渍涝,耕性不良,其中盐化潮土还受盐碱威胁。北部无棣、沾化2县耕地临近渤海,多为盐土,由于土体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有明显季节性积盐,且地势低洼,易受渍涝威胁,并且当地经济条件较差,农田基础设施老化,耕地质量较差。
2.1相关性分析的概念
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关系,形式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种关系:其一,具有确定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其二,非惟一性的统计关系。前者具有对应性,称为函数关系[3]。但通常日常事物之间的大多数关系并非一一对应,他们无法像函数关系那样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函数公式来描述,这种关系的强弱、联系程度各有差异,通常被称之为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用来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4]。在相关分析中,通常利用简单相关系数(2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1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并据此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预测和控制等。相关系数r绝对值愈大,说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愈高(r为正值时为正相关;r为负值时为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愈小,表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愈低。相关系数为零时,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所以,通常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断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2.2相关关系的种类
根据相关关系涉及的因素多少,可以将其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的关系称为单相关。涉及2个或2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复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自变量过多,可以通过分析找出主要的自变量,研究其相关关系,同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此时复相关可以转化为偏相关。
2.3相关系数公式
2.3.1单相关系数公式
单相关系数用来描述2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3.2偏相关系数公式
在偏相关中,根据固定变量的个数,可划分为零阶偏相关、一阶偏相关…(p-1)阶偏相关。零阶偏相关即为简单相关。用下标0代表y,下标1代表x1,下标2代表x2,那么变量y与变量x1间的一阶偏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r01,2为剔除变量x2影响之后,y与x1间的偏相关程度;r01,r02,r12分别为变量y,x1,x2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若增加变量x3,则变量y与x1的二阶偏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以此类推,变量y与xi的p-1阶偏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2.3.3相关系数的检验
在研究过程中,相关系数通常是经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计算获得的,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机性。样本容量越小,可信程度越差;样本容量越大,可信度越高。因此在得出相关系数后,需要对其进行检验。笔者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系数r进行t检验。检验步骤为:
①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相关系数r的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