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15-08-28 02:16李彤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内蒙古民族

李彤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长期的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党中央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十分成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内蒙古民族团结的现状浅析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对的解决方案,从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才能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内蒙古自治區是我国建立最早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下,内蒙古各族人民艰苦奋战,从贫穷落后走到富裕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多年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始终未曾辜负周恩来总理给予的“模范自治区”赞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内蒙古视察时,都对内蒙古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团结进步工作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团结进步教育,团结进步教育对构建和谐内蒙古,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各民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可见民族团结教育对我国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身份的特殊要求他们更应该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举措。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2 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影响自治区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与统一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之所以保持了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成为“模范自治区”,就是因为民族大团结这种良好的局面。自治区非常重视民族理论教育工作,而作为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生更要将民族团结的观念牢记心中,并时刻体现在行为中,对此,我区的具体做法包括:

1、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将民族基本知识、民族法律知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作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按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制定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内蒙古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程中,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文艺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班会等活动中,也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进去。比如内蒙古大学举办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形势政策报告会,通过解读政策、讲述历史、展示民族发展的成就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使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心中,而进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活动,如进行征文活动、讲座、书法、美术、摄影等项目来增进各民族师生的情感,在整个校园内都营造一种各民族团结的和谐气氛。

2、自治区各高校非常重视对各族青少年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自治区各高校是塑造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基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此,内蒙古各大中专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等相关内容传授给各族大学生,使自治区内各高校大学生一入学就树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掌握了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3 内蒙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政策

1、宗教对内蒙古高校的影响增加,提高了民族团结工作的难度。许多大学生从出生起就受到宗教的濡染,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宗教的教义已经成为其行为和道德的准则,他们笃信本民族的宗教,甚至会忽略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同化。同时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社会心理中的非理性成分在增加,贪欲、嫉妒、烦恼、愤恨、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生把宗教当作摆脱心灵烦恼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教比例反而呈上升趋势。内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六种宗教。据2008年度相关统计全区现有依法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887处2480万人口中有信教群众近200余万人总体比例非常之高。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校38所在校生40余万:少数民族学生1.08万占27%。据2012年在包头地区6所高校7.1万学生中抽样调查全体学生中信教比例为5.37%,民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1.476%,在民族预科班或民族班更是高达27.3%。其中,以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主信仰佛教学生占38.6%,信仰伊斯兰教学生占26.7%信仰基督教学生占25.9%。这就需要学校和各地宗教部门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能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宗教知识的传输,让其不受邪教等不正统宗教的侵害,并且能宽容对待不信教和信仰其他宗教的学生,用宗教中积极的部分来激励自己的成长。

2、民族分裂活动的破坏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高校作为知识的交汇地和现代信息传播地,对大学生培养思维、形成观念、塑造人格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西方民族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到高校上,将高校作为进行其意识形态破坏和渗透的突破口,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主义思想甚至极端分裂思想的重点宣传对象。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从根本上有效遏制这种思潮,从正面引导学生加深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理解,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来观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更需要社会能塑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来使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有不必要的坎坷、留下不能磨灭的悔恨。

3、国家顶层制度保障不足。民族团结教育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所开展的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高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类活动,但由于国家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内容与方式、保障与监督、权利与义务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致使实践中高校执行效果不一样、重视程度也不一样。高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更加需要国家建立制度来保障,来确保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效。

传统的民族团结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更应该在民族团结工作新的调整布局中担负起探路者和先锋队的角色,只有把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2]金炳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 杨胜才.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战略决策[J].民族研究. 2002.

[4] 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内蒙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多元民族
爱在内蒙古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