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GDP中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行业因素研究

2015-08-28 12:06:30王晓丹金喜在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最低工资份额建筑业

王晓丹 金喜在

一、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GDP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劳动报酬占比是否下降和实际下降幅度为多少。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李扬和殷剑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的资金流量表的实物部分测算出我国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GDP中的劳动报酬占比由1992年的36.66%逐渐下降到2003年的33.35%的变化趋势。白重恩等人按收入法核算的省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其结论是1995年至2006年GDP中的劳动报酬占比从59.1%下降到47.31%,由于2004年前后统计口径上有所调整,在扣除统计口径变更因素后,1995年至2006年劳动报酬占GDP 的比重实际上只下降了5.48%。常进雄和王丹枫运用微观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明显低于宏观统计数据,从1998年至2009年劳动报酬占比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冯志轩从马克思主义分配论的角度出发,使用SNA体系对劳动报酬占比进行核算,得出劳动报酬占比从1994年的51%降至2007年40%的结论*参见冯志轩:《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测算理论基础和方法的讨论》,《经济学家》2012年第3期。。尽管这几种核算方法的数据都受到质疑,所计算出的占比下降幅度也不尽相同,但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低或呈下降趋势的结论却是一致的。

同时,学界还对造成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低或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罗长远、张军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国民经济中各要素分配的状况;白重恩和钱震杰、李稻葵等、罗长远和张军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全球化、经济民营化等因素是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重要因素*参见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参见常进雄、王丹枫:《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与要素贡献》,《统计研究》2011年第5期。*参见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龚刚和杨光则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及物价变化不敏感是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影响因素;李稻葵等进一步明确指出,劳动回报低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参见李稻葵、刘霖生、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常进雄、王丹枫、叶正茂在计算量化劳动贡献的前提下,得出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的结论,并进一步量化验证非完全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决定机制导致了劳动报酬下降。孙文杰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后认为,产业结构、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分别导致1987年至2007年劳动报酬下降11%、14%和2%,而劳动回报率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幅度达38%之多。*参见孙文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学界对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行业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张杰、卜茂亮、陈志远通过对比统计年鉴中各主要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数据,发现相较其他主要行业,中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年收入的绝对数远远小于其他行业,且增长速度较慢,从而得出中国制造业整体劳动报酬比重偏低、增长乏力是造成中国宏观层面的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结论。*参见张杰、卜茂亮、陈志远:《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12年第5期。

上述论者的探讨拓宽了对劳动报酬份额研究的视野,但他们都是从宏观市场规律中去寻找原因,缺乏对于经济体中具体是哪些部门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化造成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深入分析。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及变化

为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情况,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详细的部门数据来进行分析。投入产出表是统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互为原材料供给、需求和消费方的调查数据整理而得来的。我国的投入产出表逢二、七年份编制,逢零、五年份推出投入产出延长表,上述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变化。

1.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

正如前述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一样,从1992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确实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自2007年开始,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开始呈上升的趋势。

图1 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图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如图1所示,1995年至2005年期间,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呈现较为明显且较快的下降趋势,但自2007年至2010年,劳动报酬所占份额有非常明显的上升。这说明GDP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了遏制,已采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2.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报酬占比及其变化趋势

关于2007年之前GDP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Kabaca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的原因并不相同,很大程度上可归为源自微观层面的差异。*参见Kabaca,S.,“Labor Share Fluctuation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Role of the Cost of Borrowing”, October 2010.http://grad.econ.ubc.ca/serdarka/jmp.pdf.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还需分行业进行分析,弄清哪些行业是劳动份额下降的“重灾区”,这样才能找到影响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因素,也便于政策部门决策参考。为了分析方便,笔者将投入产出表中的的各个工业部门合并为工业;由于服务业中的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的报酬决定因素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不考虑这部分服务业,而取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邮电、餐饮、商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这样,就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四大部门,并将国民经济四个部门近年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及变化进行了图示(如图2)。可以看出,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报酬占部门增加值比重非常高的部门,而且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下降的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整个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张杰等认为,中国宏观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与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过低且下降有关;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结论。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如图2)可见,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劳动报酬占比非常低的行业,这与张杰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似。但与其不同的是,本文将所有工业部门合并,其劳动报酬的波动趋势与整个国民经济中劳动报酬占比的波动趋势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并不明显。

图2 四大部门劳动报酬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从图2与图1的曲线变化趋势来看,建筑业和服务业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与我国国民经济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为了更直观和精确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变化是由哪些行业带来的,笔者将国民经济整体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趋势与四个主要经济部门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趋势放在一起,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整体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与工业部门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仅为0.44,与建筑业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61,与服务业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79。显然,对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中劳动报酬占比变化影响较大的部门是服务业和建筑业。

三、服务业和建筑业如何影响我国GDP的劳动报酬占比

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产出不仅在GDP中所占比重较高(2012年其占GDP的比重高达36.5%),而且近几年发展迅速。结合前文的对比研究,有理由认为,建筑业和服务业劳动报酬下降是近年来我国GDP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下面重点分析这两个行业劳动报酬变化的影响因素。

1.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怯于要求加薪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随着人均财富的增加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数都远远超过制造业,中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更是第二产业的两到三倍。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除一部分在建筑业外,更多是集中在餐饮、保洁、物流、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至2012年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口已占全部从业人口的36.1%。但是,随着服务业、建筑业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一个大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这就是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从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建筑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占比达92.7%,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为85.7%,餐饮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为91.6%。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建筑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是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均不高。诚然受教育程度高不一定代表能力高,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员工,往往更关注自己的职业满足感的成就感,而薪资水平正是能带来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更关注薪资。不但如此,高学历的员工往往敢于向老板提出提高薪资的要求或以跳槽相威胁以获得高薪资。相较于高学历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员工即便对薪资水平不满意,也相对较少向老板提出加薪诉求。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餐饮零售等服务业一直处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最低端。2012年全国所有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7593元,而建筑业年平均工资为37284元,商业服务业为46165元,餐饮服务业仅为31898元,是除农业外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2013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也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行业中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只为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86%。

2.经营者经营目标短期化,缺乏主动为员工加薪的意愿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都在生产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观点也认为服务部门比其他生产部门的生产率低,不直接创造价值。因此在行业扶持、政策导向以及贷款支持等方面,服务业都较受歧视。至今为止我国的服务业企业多是规模较小、经营模式简单的作坊式企业。其经营者也多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受过正规的经营管理训练的个体户或非专业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经营活动往往侧重于增加利润和降低成本以获得高利,缺乏长远的经营意识和竞争力培育意识,在用人的环节往往尽可能压低雇员的工资以降低自己的成本。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间,在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的形势下,这些服务业老板更倾向于尽可能压低工人工资以获得更多利润,很难从长远的企业经营角度去思考人才培养和储备等提升竞争力的办法。

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因高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应用而大幅度提高,也就相应地减少用工需求,故无法吸纳大量的转移劳动力。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包括商业、餐饮住宿、物流保洁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将大大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也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产业。对员工的薪酬管理,体现出企业家的智慧,也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稳定员工队伍的利剑。劳动经济学的效率工资理论早已证明,高工资能带来员工的高效率。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这样的行业,其员工的劳动即为企业的最终产品,且这种产品质量难以量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几乎完全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低工资不但使这些行业难以吸引来优秀的员工,更使这些企业难有长期的生存空间。也正因为这些行业经营者缺乏主动给员工加薪的愿望和尽量压低工资,2005年以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就业增长缓慢且出现“用工荒”,大大限制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3.社保缴费率高,使企业对给员工加薪望而却步

企业向员工支付较高的劳动报酬,多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进而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的高社保缴费率使企业为员工支付的“高报酬”很难被员工所感知,因而也达不到企业高报酬换来员工工作高效率的目的,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提高员工报酬的积极性。按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缴费率计算,用人单位以员工加成来为员工支付的养老保险已达工资基数的30%,远远高于美国12.4%的水平。下面以月工资2000元,给员工涨1000元为例来计算我国现行的社保体系下对企业支出的影响,涨工资前个人需缴费:养老保险8%为160元,失业保险0.2%为4元,医疗保险2%为40元,住房公积金12%为240元,个人缴费共计444元,扣除各项缴费后员工所得为1556元;企业为员工缴费:养老保险20%为400元,医疗保险10%为200元,失业保险1%为20元,工伤保险0.3%为6元,生育保险0.8%为16元,住房公积金12%为240元,单位缴费共计782元,企业共支付2782元。如果用人单位给员工增加1000元工资,实际企业要支付各项缴费及员工工资共计4323元,而员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所得为2334元,在员工看来,仅涨了778元,而实际上企业为此多支付1541元。企业为其员工加薪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留住员工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但高额的社保缴费率使企业通过增加劳动报酬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这一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是企业个人高额的缴费负担,另一方面员工仍在为自己的养老、医疗等开支担忧,抱怨报酬远低于生活成本等,更进一步打击了雇主主动为员工加薪的意愿。

四、提高并进一步稳定劳动报酬占比的对策建议

1.规范工资及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是指由法律规定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原因在于: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理性的雇主在生产经营中只会雇佣那些给他带来边际收入不低于其支付的边际成本的工人,而人为规定一个大于工人所创造的边际收入的工资率,必然会导致雇主对雇佣工人的需求下降。最低工资制度也直接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增加了经营者的负担,会造成一部分经营者放弃投资经营,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工资的上升会让劳动力供给增加,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下降供给量增加,失业率便会上升。因此我国有许多学者反对最低工资制度。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低收入者的利益,而且通过最低工资制度可以让那些严重依赖低工资优势的微利企业倒闭和外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正如前文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低且下降的行业正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集中就业的生活服务业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低工资并没有换得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反因为低工资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反倒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最低工资制度来保护这些低收入者的利益,促进这些行业的规范发展和竞争力形成。

但从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来看,最低工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拟订,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其确定方法为M=f(C、S、A、U、E、a),其中,M为最低工资标准,C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S为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A为职工平均工资,U为失业率,E为经济发展水平,a为调整因素。从决定因素来看,有很多模糊的指标难以量化,而能量化的职工平均工资以及由平均工资决定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指标又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从近几年各地报告的情况来看,最低工资的水平长年偏低,基本起不到其应有的保护低收入者的作用。在我国缺乏强大的工会力量、劳动资源丰富、劳方在与资方博弈中处于弱势的环境下,合理的最低工资是对劳动者一个极大的保护。2007年以来各地政府明显提高最低工资对经济所起的作用,可以从前文图1中2007年至2010年间劳动报酬在GDP中占比明显增加,和图2服务业和建筑业在2007至2010年间劳动报酬占比明显增加中看出。可见,要确保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合理,在我国的国情下,最低工资制度不容小视。也因此更要规范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让最低工资制度真正成为保护劳动者利益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武器。

2.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

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劳资分责、政府担保的基础之上的,缴费率决定着一定的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合理。人社部通过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社保水平,认为我国5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其他4项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在我国,养老保险处于转轨的非正常时期,一方面由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转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账户”积累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钧认为: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不到8%,这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又正赶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确实要维持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率,但是高额的缴费率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热情,同时也使一些对社保的未来缺乏信心的员工个人参保意愿降低,更愿意直接获得现金。因此,降低社保缴费率已刻不容缓。从目前社保基金的运营来看,一方面需要统一缴费和养老的标准,改变原有的不同地区不同标准的做法,将社会保障的缴费和保障标准统一起来,增加缴费和保障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逐步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同时倡导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

3.加强教育和在职培训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提高,其根源和动力仍然在于员工的受教育水平上,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解决员工报酬低、劳方在与资方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在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的同时,重视在职培训的作用。由政府牵头和监督培训,增加政府拨付培训的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经营理念;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建立一套政府、用人单位和员工都受益的良性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最低工资份额建筑业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06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最低工资的真相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安全(2015年8期)2016-01-19 06:19:42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云南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时代风采(2014年10期)2014-06-30 18:07:11
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研究
时代金融(2013年6期)2013-08-15 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