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

2015-08-27 08:49
净土慢生活 2015年4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

神秀为禅宗第五代传人弘忍大师的衣钵择选弟子之一,深得弘忍大师的修行法要,弘忍大师圆寂后,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武则天闻其盛名,遣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

降魔藏禅师为北宗神秀弟子,北宗盛化时前往神秀处求法,至神秀圆寂在神龙二年,受神秀点化前往泰山弘传禅法,期间因禅定易昏聩,故许饮茶,人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记载于唐封氏所著的《封氏闻见录》中,此为禅门饮茶的最早记录。

皎然,唐代人,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诗多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另撰有《诗式》《诗议》《诗评》等诗论,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考为陆羽之师,是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

皎然与陆羽为一生忘年挚友,皎然是茶之魂,陆羽是茶之籽。然曰茶可成道,羽曰茶学广博。两人虽相距数十岁而遇,却相伴而生,最至终,先后而去。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陆羽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陆羽于唐当朝,因煎茶得法,声名已然远播,唐时期就称为“茶圣”,其不做宫廷茶师,归隐于山,与茶农相伴,著茶之经典,相交于茶诗僧皎然,成大唐中华茶道气象。

陆羽一生嗜茶,自19岁起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精于茶道,约27岁时,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后续唐朝中叶,当时的僧人大多无固定的住处,也就是所谓的“云水僧”,他们一般依律寺而居。此时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宗盛行,而禅僧住于律寺之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唐政权采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

怀海约于公元780年后立百丈清规,时寿约30岁上下,毕生推行禅院清规约33年。

百丈怀海禅师推行农禅并举,要求僧众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故当下国内僧侣鲜少乞食。而佛教发源地印度所传的佛教和尚仍多以乞食为生。)

赵州和尚吃茶去:从谂(shěn)禅师(778-897)80岁时驻锡观音院,即858年,大行禅院清规,因唐时各处行脚的云水僧者众,前来挂单时,一方住持接待来僧,考核来僧是否适合进入禅寺,依清规接待,允许挂单者吃茶去!不允挂单者吃汤去!因来者众,故此机锋频现,为唐时禅宗盛行的独特形象,禅法因“吃茶去”这一宗禅门公案,而广传海内外,在茶人和禅人心中,成为千古的禅门话头。

当下的我们之所以无法完全理解盛世时的佛门禅事,是时代变迁,日常行持变化的结果,其实只需略通中国古汉语,辨识中国繁体汉字,略加研究,从唐宋时诗歌入手,着重了解历史渊源,不难窥见中华茶道之真貌,非禅茶不可称其中道,非佛门煎点不可谓之为禅茶。茶禅不二,禅茶不离,是中华古茶道的独特文化盛景。

当代高僧净慧长老(1933-2013)曾说:“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可以用‘雅字体现。‘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而茶则是禅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净慧长老所作《赵州禅茶颂》,详尽地叙述了禅及茶的发展,突出了禅茶是慈悲喜舍之花,禅茶是以茶为道用的生活禅法门。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当一杯茶来到你的面前,第一杯,味道浓郁;第二杯,味道淡些,在经历第三杯、四杯、五杯……后来它就成一杯清水。这就是禅理。就如佛家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方法是“坐禅观心”。它要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排除所有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禅修打坐最大的障碍是昏沉(嗜睡)和掉举(杂念),而饮茶则具有去杂生精,清心凝神的功效。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念,心安体和。所以,吃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

据《五灯会元》第四卷记载,赵州禅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 “吃茶去。”

“吃茶去”三字意义之丰富,俨然已经成了“三字禅”而成为佛门丛林中著名公案,成为禅师茶人们的金科玉律,成为人们千年讨论不休的话题。“吃茶去”高深的禅机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也因“吃茶去”公案,有人把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喻为中国茶道灵魂的发源地。

在禅宗看来,悟道成佛完全不须故意造作,要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见道。茶之为物,在禅宗看来,真可悟道见性,因它是物又超越物,如“吃茶去”就是悟道方式的机锋;又因它有法而又超越法,自在无碍,不须强索。endprint

临济宗黄龙派开山祖师黄龙慧南有偈云:“生缘有语人皆知,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从古到今,各家对“吃茶去”的这一说法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吃茶去”的韵外之致这一重要特征,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如,宋代的“山僧摘茗吹茶灶,留客殷勤学赵州”(刘韫);“赵州古佛不同时,赖有斯人慰所思”(刘应时)。金代的“七碗卢仝,赵州和尚。曾知滋味归无上”(马钰)。元代的“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王哲);“赵州知味,卢仝达此,总到仙家。这盏茶,愿人人早悟”(无名氏)。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赵州茶更是情有独钟,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反映出对赵州茶的无限赞叹。如:“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吃茶虽不赵州学,楼上树披松下风”等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对“吃茶去”公案大为赞叹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2005年10月,“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柏林禅寺举行,开幕式上已故当代禅宗巨匠净慧长老说:“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清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用结缘的心态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的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随后,老禅师为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作《赵州禅茶颂》云: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后,宗舜法师对这首诗进行了解析,他说:古往今来写茶的人、写茶的诗,太多太多了。但是,如何在诗中间,把茶和禅糅合得巧妙,而且借茶来传达出自己的佛教信仰、禅宗理念,这才是独到之处。这是这首诗存在的价值。我拜读老和尚这首诗,感觉里面表达了他老人家对禅、对茶,乃至对怎么修行的体悟。什么叫禅茶,我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想来想去,觉得老和尚在诗里所传达的观点,就是对禅茶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宗舜法师对净慧长老《赵州禅茶颂》的理解。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这碗茶在此处是特指赵州的茶,这一碗,才是“今古味无差”。没有其他的任何茶,能像赵州茶这样横越古今、沟通今古,打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今天都还能跟赵州祖师一同呼吸。这是其他的茶所不具有的品质,因为只有赵州茶里面有禅意。赵州茶指出了一条修证解脱的道路,所以赵州的这碗茶,是一碗特别的茶;是今天喝来却不觉古今有味道差别的茶;是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可以说,是“法尔如是”、亘古如是的一碗茶。

“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瞿昙(Gautama)是印度的刹利种姓的一个家族姓,表示释迦牟尼佛的种姓。诗中说释迦牟尼佛曾经亲自授记——“记莂”,也有写作“记别”,也叫“授记”。讲的是佛在当年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之际,就已经授记赵州古佛将把如来的心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已经预言赵州古佛借吃茶就能够接引无数的人。果然,“吃茶去”这则公案,历经千秋,到今天大家仍津津乐道;果然无形之中把禅法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推广开来。

鸿渐是陆羽的字,姓陆名羽字鸿渐。陆羽爱茶,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亲自去探访茶的源头,找茶树,找水,去分辨各自的差异,于是写就了一本《茶经》,后世也称《陆子茶经》。但是,什么叫做添蛇?画蛇添足,多事。茶道、茶艺,都包含丰富的层面,茶就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修行的载体,它是一种工具。

如果道不在茶上,禅也不在茶上,写一本专门研究茶叶茶具茶水乃至种种技术的东西,可不就是挺多事的吗?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事物都要善待它的诚意。老和尚这句话是禅人本色,要我们别死在吃茶这件事情上。“鸿渐复添蛇”,并不是否定《茶经》之意。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瓯,是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曹溪在广东,是六祖所驻锡的地方。再看“薪烧鹫岭桠”鹫岭就是著名的灵鹫山,佛经里所说的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羯国的王舍城东北边,简称灵山,也叫灵岳、鹫峰。佛在这里宣讲了《妙法莲华经》等多部大乘经典,所以是佛教圣地。endprint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两句不用做更多解释,因为每个参禅的出家人,对禅茶有一定的接触,都会有亲切的感受。整个虚空就像一个玉盏,里面盛满甘露;行云流水就是我的参学生涯。老和尚用非常美的语言阐释出本色衲僧所独具的行云流水般自在无碍的禅境。下面就出现了很关键的八个字:“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正、清、和、雅四气,喜、舍、慈、悲四花,提出了老和尚对禅茶的一种认识。我们前面说“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是禅人质朴的境界。老和尚的态度是,这样行云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种自在随缘的姿态来对待。他说:“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如果刻意地去品尝茶的滋味,感觉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为刻意,是因为执著,是因为我们心有挂碍。这时这个茶即便是至好的美味,喝起来也不会觉得多么美妙。但是如果我们随缘,随各种因缘来喝这碗茶,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甘露醍醐。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我们这样去享受这碗茶的时候,是“人人亲受用”:我们只要亲自去喝去品、饮,都能得到受用,得到好处。“处处绝尘渣”,因为清茶对我们最为有益,所以我们三碗茶喝后,觉得神清气爽;喝到七碗,两腋习习如生凉风,感觉已经长出翅膀,要飞到琼阁玉宇了。茶能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一切,都清洗得干干净净。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老和尚在这里讲的是日本茶道的四德。“林下”是山野,“廛中”是闹市,古代平民在城市里的居所,都叫廛中。这两句话要连在一块儿看,是说林下廛中都崇尚和敬清寂。这里不要误会了,说林下山野之人崇尚清气、和雅之气,而闹市中的人崇尚敬、崇尚寂。闹市还有什么敬寂可言呢?这是说,无论山野还是闹市,只要接受茶道清修,我们都会接受“和敬清寂”茶之四德。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所谓“千年逢盛会”,是指2005年10月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我有幸受邀参加,亲眼目睹了各国高手品茶论道,真是一次千年盛会。我与禅茶、与赵州的这段因缘,也就是因为这次盛会而更加广大,结了很多的善缘。

最后,老和尚这样解释:“三字禅茶意, 和风送迩遐。”“三字禅茶意”,三字禅,就是“吃茶去”。这三字禅茶之意,就像和风和气远近飘扬,“迩遐”一般写作“遐迩”,就是远近。无论远近,大家在赵州一味禅茶熏养之下,都会感到和气充满。

至此,《赵州禅茶颂》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世间所萦绕的那股正清和雅之气,喜舍慈悲之花,还有和风远近吹送所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禅茶之意,却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其实这三字禅茶意,不光是在远近,也在今古——远近是空间,今古是时间的概念,今古远近时空交错中,都能感到浓浓的禅意。

如今,现任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也曾作《茶之六度》。曰: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吃茶去”的禅机之深,不仅在于有尽之言(三个字),而尤在无穷之禅意。“功夫”完全在茶外,入“神”临“意”,以实求虚,韵味隽永,通幽默会。茶为知者吃,赵州泡茶,知茶善吃的参禅者闻香而知茶意,其实,高深的禅机往往涵蕴于平常心和平常事中,所以,悟与不悟,且都“吃茶去”!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 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

德 学问以 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

明白为无 过 老死以无常

为警策 佛事以精

严为切实 待客以

至诚为供养 山门

以耆旧为庄严 凡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