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 要:基于大学生情感需求的教育区别于专业知识教育,本质上属于心理教育范畴,以培养学生的情商,提高其学习动力,促使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以德先行,德才兼备。这种情感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需求尤为突出和紧迫,故需从人性的七种情感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使用一定的情感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教育;情感需求;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5-02
国际知名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格雷(John Gray)博士,认为人性有七种情感需求,分别是:爱、关怀、了解、尊重、感激、接纳和信任。在高等教育群体构成中,教师、教辅人员、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循环系统,其中每一个体的行为表现都会影响其他群体的发展[1],如何形成良性的循环,使系统健康运转,为社会培养出情商、智商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将以人性的七种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阐析如何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
一、促进全面了解,做到信息透明
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南北方的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不同,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长也使辅导员工作强度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出来一种很强的迷失感和挫败感,迷失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引,而挫败则来源于学生认为自身没有被充分地认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应仅仅依赖于辅导员个人,专业教师、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和其他教辅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工作。首先,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扰,帮助解除迷惑和解决实际困难,从而增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2]。其次,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应通过一定的行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其他教辅单位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2.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信息透明化,使学生们能完全掌握评价的所有信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他们相信学校的评价体系。
二、关怀他人,形成温暖的校园氛围
经过座谈形式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能够感受到的关怀,要比初高中阶段缺少很多,主要表现在: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很少,无法感受到高中教师一般的关怀;2.教师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更无从了解我的学习情况;3.在大学里获得的称赞太少,批评太少;4.来自于寝室同学的关怀很少,某些同学比较自私;5.班级凝聚力不足,很难组织集体活动,经常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最根本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要经常组织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3],通过互动形成师生之间朋友般的友谊。1.通过活动,教师可以更容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教师带队组织活动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能高一些,以活动为契机,学生彼此之间为完成某一活动目标,能够共同努力,从而有效地消除芥蒂,形成专业凝聚力,甚至学校凝聚力。
三、尊重彼此,使学校环境平等和谐
“尊师重道”一直是社会以及学校积极提倡的美德,而尊重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也一贯是很多教师的作风。然而,在现代化技术无所不在的环境里,很多教师感慨自己竞争不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于学生的诱惑,很无奈地表示学生不听课的行为是对自身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部分教师选择漠视,另一部分教师选择与之针锋相对,久而久之,矛盾升级,十分不利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
作为教师而言,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希望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希望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思考中来,但有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成效,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首先认识到尊重的相互性问题。即:若想学生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们提出善意的提醒,措辞方面应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如:“请同学们……”、“希望同学们……”等。如此,那些做着与课程无关事情的学生们也就无法再继续无视课程了。另外,教师们也应充分备课,尽量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们进入课程情景。在课上尊重彼此,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在课下,充分认可学生的权利与愿望,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共建学校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怀揣感恩,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
高校教学中的二表B和三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是特别感兴趣,对于教师的互动教学方式也不愿主动配合,课堂纪律方面也常常需要规范,整体而言,学风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而对于这些班级,任课教师也普遍表现得没有教学动力,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对于这些亟待学风、教风建设的班级,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参加三下乡活动或参加支教活动。在那些边远的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使之转换角色,成为支教教师,感受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用心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体验,他们会学会感恩,会学会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成果,同时也会深刻地认识到获得学习资源的艰辛,由此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此,学风建设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五、包容学生,以促成其改进
高校里有着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中某些条款也的确非常有震慑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某些学生确实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而作弊或因为有法不责众的观念而抄袭他人试卷,或者是由于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逃课。对待这些学生,如果用严格的制度,一次性地取消他的某些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之意识到某些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有可能使之彻底放弃学习,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预警制度的建设工作,用包容的态度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加以提醒或预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指派学生干部加以帮助,使之不断改进。而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等也应对其保持长效的监督,循循善诱,帮助他认知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道德的至高作用,使其成长为诚实守信的社会栋梁[5]。另外,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比较敏感,不容易和同学相处,时常产生一定摩擦,甚至有时做出某些过激行为。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建议其退学,然而,毕竟他们已经成人,有自己一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最好能够宽容地对待这类学生,可以建议其休学,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或辅导,直至其恢复健康,重返校园。
六、提升信任度,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确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自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于缺少发挥的余地而不能够尽显,而另外一些亟待实践环节锻炼的学生,也确实因为工作能力不能被完全信任,而丧失了用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培养其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学校应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单位,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其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完成应尽的工作职责,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师也可以尽快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在这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值得推广,而综合性院校中法学院所推行的模拟法庭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6]。另外某些教师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的方式也是非常锻炼学生能力的,从资料搜集、整理、综述到建模、实验、得出数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学生因为得到指导教师的信任,而逐渐积累了科研经验,对于他们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七、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学生们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生活节奏也明显与高中阶段不同,这种变化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各种冲击。而教师团队、教辅工作人员能做的就是用“爱”去温暖他们,不仅仅是要给他们提供特困补助、特困岗位、特困奖学金,还要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家一般的温暖。例如:吉林省每年都号召大学生义务献血,为了体恤学生,学校为每一位献血的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大枣、红糖等食品;而很多高校也为过年期间留校的学生举办联欢会,提供饺子、汤圆等食品。
然而,需要注意到学生们更在意的是来自于专业任课教师的关心,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注社会,使高校里的正能量不断地扩散出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大学生[7]。
总之,以情感需求为导向,关注大学生群体,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高校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学识兼备,还要有积极向上、乐观正面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学校关注他们的各种情感需求,当他们在校期间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因素时,一些心理上的阴霾也便消散殆尽,便可以专心于学习和社会公益服务,并迅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魏义霞.梁启超情感教育论[J].求索,2014,(9).
[2]王平.情感教育:一个关乎生活幸福的教育命题[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14,(28).
[3]朱小蔓,钟晓琳.情趣教育: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
[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4]徐澄,刘云.高校情感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
未来与发展,2013,(1).
[5]陈建名,郭峰.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正能量志愿服务实效
性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
[6]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比较教
育研究,2013,(8).
[7]褚惠萍.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