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彦
摘要:声乐艺术表演是集美学、哲学、文学、史学、生理学、声学等不同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积累与更新,声乐艺术已经发展为具有自身艺术价值的艺术学科。在大量表演艺术中,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表演具有大众性、欣赏性等特点,能够与观赏者直接产生心灵共鸣,充分展现艺术美。声音技巧与声乐表演为声乐艺术的两大要素,声乐表演者为将演唱发挥到最佳水平,表演技巧极为重要。如何掌握声乐艺术的表演技巧,这是声乐表演者在自身艺术使命完成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学习阶段的研究、总结,认为表演技巧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具有关键作用,是所有声乐演唱事业人员必须重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要求、应用及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声乐艺术 表演技巧 面部表情 形象塑造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通过人声进行音乐形象塑造被称为声乐艺术,其魅力在于利用人声对真实人性进行直接表达,并进行真实人情的充分抒发。在作品演唱中,通过演唱者情感的准确抒发,可与欣赏者产生心灵融合、情感交流,最终达到共鸣。作为声乐艺术体现的根本原则“唱情、唱意境、唱韵味”,可利用音乐学、表演学等相关理论,对其表演技巧进行充分了解。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声乐演唱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声乐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心灵美,是一种精神文明,是人们心灵感叹的诉说。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声乐艺术实践表演技巧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声乐艺术表演技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因作品形式、风格、时间及内容不同,可对其进行多种表演技巧的运用,如眼神、动作等。在声乐艺术中其表演的协调性与声音的音准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为进一步了解声乐艺术,必须对其表演技巧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音乐文化的高速发展。
一、表演技巧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要求
(一)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为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对原作的把握与理解,其能够对演唱者的感悟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进行充分体现,更体现着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够对声乐作品内的词、曲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表演进行分析、理解与掌握。促使作品内容在抑扬顿挫的歌词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高低起伏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动作中充分展现。如何做好高潮布局、巧妙构思词曲、合理运用肢体动作对演唱者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声乐艺术演唱的研究内容。
(二)想象力要求
作为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艺术想象力与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相互融合。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通过表演技巧的合理运用可完成艺术想象。通过表演可实现声乐作品在形象思维中的想象。表演展现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利用艺术想象,演唱者可与生活积累相结合,将自己充分融入到作品的艺术想象中,以此充分抒发真实情感,展现出作品的内涵,实现声情并茂。当演唱者重视作品情感表达,对作品进行合理表演时,才能为欣赏者带来艺术享受。
(三)时代性要求
“伟大的艺术杰作是超时代的,但是这些作品的演出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带着时代精神的印记。”这段话为钢琴家安多尔·弗尔多斯所说。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是声乐艺术表演技巧的重要要求。声乐作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历史印记及音乐风格。如巴赫、亨德尔时期的作品,具有较为精致的内部结构及多声部线条组合;莫扎特时期则偏重于内部结构的连续性、逻辑性;舒伯特、舒曼时期则更体现自由的创造风格,将更多的感情因素添加到作品表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艺术在表演形式、技巧等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现阶段对声乐作品、表演技巧时代性的分析,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将新的生命注入历史作品,从作品中挖掘其真正的美,以时代精神对原作加以丰富与二次创作,实现声乐艺术表演的时代性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声乐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及艺术特长。
二、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应用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声乐的“乐器”为人声,利用美妙声音进行真实情感的表达。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演唱者为充分展现作品的内涵,必须确保发声的正确性,必须掌握科学的表演技巧,才能将作品内容、情感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共鸣。如演唱《多情的土地》中,表演技巧对作品演唱具有重要作用,以“我深深的爱着你……”分析,必须让听众感受到演唱者的情绪,由弱拍向中弱进行转换,因作品内容为即将离开家乡,眼神应表现出不舍之情,因此第一句应唱得含蓄、婉转,音量要小,在气息流畅的基础上,喉头和声带应松弛,对口咽腔共鸣充分应用,伴随感情,手势与声音应从内到外自然流露。在三连音位置,如“深深的、多情的、踏过的”,应在情感上加以强化,增添波动性,对作品内涵进行更准确地诠释。在声音应用中,该作品演唱更重视音色的特殊性与肢体的协调性,对演唱者具有较高的要求,应做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内容、作曲家意图充分展现出来。如谱例1所示:
作为一首典型的抒情歌曲,为更好的抒发《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演唱者必须充分掌握演唱技巧、表演技巧,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发挥演唱者的声乐表演水平。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必须做到音色圆润、情感饱满、肢体协调,通过不同的感情进行声音色彩的丰富。在呈式段内,不仅要通过声音描绘歌者对故乡的热爱,更要通过表演展现歌者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之情。在前4个乐句,情感在层层递进、不断升华,通过“啊……”将歌曲引向高潮,这也是情感的充分展现,并实现情感爆发,达到情感共鸣。在“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在演唱“妈妈”一词时,应选用亲切、深情的眼神,并在声音上做到渐慢渐弱,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深情厚谊演唱出现。最后一句“土地”,可在高音区通过弱声来完成作品,达到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作用。
三、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
演唱者真正理解与把握作品才能充分展现声乐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加工,可将无声音符向生动音响进行转变,进而进行音乐形象的准确塑造。作为声音构造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感知的艺术,能够充分激发演唱者的情感,并能达到演唱者与受众的精神共鸣。笔者以赵季平先生的《霸王别姬》为例进行分析,赵季平为我国著名音乐家,其从小酷爱音乐,并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如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歌剧、舞剧、戏曲音乐等,显示出其多方面的创作才华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
电影音乐作为赵季平先生音乐生涯的转折点,其认为电影音乐赋予电影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霸王别姬》创作中遵循电影内容,赵季平先生通过民族元素和作曲技术手段将其真挚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将浓郁的民族风情、人物内心及画面与音乐结合进行了有效把握,以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蔓轻落戏终时”,是赵季平在谈论电影《霸王别姬》音乐创作中引用的一句话。在这部戏曲题材电影中,他对戏曲元素的运用、所采用的作曲技术、音画结合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突破、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在整个电影中,大量使用了京剧中二胡以及如锣鼓等打击乐乐器的声音,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民族传统韵味,促使音效与画面结合更是恰到好处。在舞台演出中,声乐演唱者必须掌握歌唱技巧,更要做到“神形兼备”。本文主要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对声乐艺术中的表演技巧进行分析。
(一)手势是感情的“无声语言”
站在舞台上声乐演唱者需要声音与动作的完美结合。作为人类生活的“无声语言”,手势可以达到情感强化、渲染氛围的作用,更能够达到形体造型的作用。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应做到以声音为主,手势为辅,以此达到和谐。按照作品内容,可灵活自如的选用手势动作,但演唱过程中应做到自然、协调,不能过多,造成画面美感缺失。同时不能随意增添不必要的手势或不恰当的手势,避免做作、生硬现象的大量出现。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动作应对作品表达起到辅助作用,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内涵、情感。
(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为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展现人的内心活动。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在“眼法”分析中,曾说“上台全凭眼(四面八方都能顾到),一切用法要由心中生。”“眼神”是否灵活是声乐艺术表演的重要内容,在舞台表演中,声乐演唱者不需要过多丰富的肢体动作,应以声音、演唱为主体,但“眼神”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能否与受众的交流。为此,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应做到“左一、中二、右三;左四、中五、右六”以此对前后6个远近不同定位点进行分析。如剧场前6-7排由左一、中二、右三表示等。同时,要求眼有神,通过眼光对高低远近不同景物进行描述,通过眼睛进行感情的充分表达,将作品的“精、气、神”展现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面部表情的“春夏秋冬”之分
古语有言:“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夫喜、怒、哀、乐、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为我国古代著名音乐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著。其本意是讲喜、怒、哀、乐、憎、惭、惧为八种不同情绪,是人们接触事物、传递感情的重要形式,不可能超出其范围。人在情感表达中,往往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进行传递,特别是在声乐艺术展示中,演唱者应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面部表情,要展现出不同的含义,如《大森林的早晨》演唱中,因内容包含“晨雾、青山、流水等”动静结合的场景,在情感表述中,演唱者应展现出自然的热爱,面部表情应自然,不可做作,才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
(四)形体动作的合理运用
形体动作又被称为“外部动作”,是指表演中主要消耗外部肌体(五官、四肢、身躯等)力量的一种看得见的动作。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形体表演是否恰当对其演出能否成功具有关键作用。从进入舞台起,演唱者的全部动作都显示在观众面前。为将更好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演唱者必须始终保持身体协调、形体动作连贯、优美,才能提升整体演出效果。为此,声乐教学中,可对传统戏曲表演规律加以借鉴,将其精华合理应用到声乐艺术实践中,以此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有效提升。舞台表演中,传统戏曲讲究的是一个“圆”字,要求声乐表演形体动作的应用必须符合眼神、情感及作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声乐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表演技巧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演形式也发展了诸多改变。通过对声乐艺术表演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技巧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存在紧密的联系,为此,必须重视对表演技巧的运用,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式,才能将作品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声乐艺术的美,才能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2]段萱庭.如同花儿开在春风里——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声乐艺术现象的回顾[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7).
[3]史春梅.漫谈声乐艺术中技巧、情感、作品之间的关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4]肖玲.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5]周沫.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声乐艺术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文献的量化分析[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 2010年.
[6]金铁霖.实现艺术教育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有机统——在沈阳音乐学院70周年校庆之国际院校长论坛上的发言[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7]林晓波.声“形”并茂 相得益彰——谈声乐演唱中的形体语言及其设计[J].理论与创作,2009,(04).
[8]王文俐,韩忠岭.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性质及课程改革——由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低就业率所想到的[J].人民音乐,2015,(05).
[9]陶立新.以语言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声乐的融合贯通——论周小燕先生在中西声乐相结合方面的杰出贡献[J].音乐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