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扶贫办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经过多年努力,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有一些农户收入偏低、生产生活较为困难,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以减少相对贫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繁重。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在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如果这部分地区不跟上全省发展步伐,这部分人口不跟上城乡居民增收的步伐,那么我省全面小康就是不全面的、不合格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12年省委、省政府从“两个率先”大局出发,作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000元,明确用4年时间使全省147万户、411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000元,153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和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目标。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探索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为内容的,符合江苏省情实际的扶贫开发道路。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2014年底已有约300万人、1000个村实现脱贫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对贫困户准确识别、建档立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工作。我省较早启动了建档立卡工作,2008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时,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通过村民评议、公开公示、乡镇复核、入户登记等程序,对低于2500元扶贫标准的农村扶贫对象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省市县乡有数据库。2012年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时,进一步做细做实建档立卡工作,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名单、帮扶责任人在村组进行全面长期公示,搞准搞实扶贫对象,做到公开透明。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分类帮扶,提高精准扶贫水平。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发展高效种养业等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帮助其增收脱贫;对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户,由政府兜底,纳入农村低保予以解决。
二、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见效。锁定扶贫对象以后,关键在于及时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我省在建档立卡基础上,坚持抓好结对帮扶,向开发式扶贫对象发放帮扶联系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结对帮扶,省对经济薄弱村组织“五方挂钩”单位挂钩帮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对尚未脱贫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因村因户制定方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行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推动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四到”。抓好扶贫资金到户,改“漫灌”为“滴灌”,支持帮扶对象发展产业,将奖补资金量化为入股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标准化厂房或商业门面房的股金,或者作为企业吸纳稳定就业的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工资,使低收入农户直接受益。省委、省政府明确,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147万低收入农户每户都要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有困难随时能找到人,确保帮扶工作到村到户。
三、突出重点片区帮扶,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中央强调,“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整合资源,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我省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石梁河库区、刘老庄地区、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等6个集中连片地区,涉及苏北5市14个县(市、区)的59个乡镇、908个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低收入人口较为集中,其中经济薄弱村有340个,低收入农户18.6万户、58万人,是全省发展的一块“短板”。为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省委、省政府将六个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行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研究确定了三项新政策。省财政对6个重点片区关键工程安排项目资金6亿元,实施关键工程项目,着力破解交通、水利等发展瓶颈制约,从根本上改变片区落后面貌;对片区340个经济薄弱村省财政每村补助6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对扶贫开发重点县低收入人口省财政脱贫奖补资金标准从每人1200元提高到1500元,调动脱贫积极性。以上三项政策,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8.9亿元。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省四套班子的办公厅和省级综合部门担任省级帮扶牵头部门,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帮助6个重点片区制定帮扶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落实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全力加快6个重点片区脱贫奔小康步伐。
四、深化“五方挂钩”机制,凝聚帮扶工作合力。为引导各方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集聚,我省实行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苏南市县、高校院所与苏北经济薄弱县“五方挂钩”帮扶,这项制度已实施20多年,成为我省扶贫工作的重要品牌。2014年,后方单位已投入帮扶资金近2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57个。对苏北经济薄弱村,建立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五个一”帮扶机制。连续组建19届省委工作队,累计派出5300多名党员干部到苏北12个重点县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引导苏南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与苏北经济薄弱村进行结对帮扶,要求苏北22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挂钩帮扶当地经济最薄弱的村。2014年,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还制定下发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帮扶工作。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多年来,我省坚持把扶贫开发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2年至2015年,省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5亿元用于新一轮扶贫开发,其中脱贫奔小康奖补资金26.68亿元,按照236万开发式扶贫人口测算,“十二五”期间每人可获得扶持资金1130元。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实行“上不封顶”,省财政予以利息补贴和风险补偿,贷多少补多少,这是我省一项重要的帮扶政策。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5亿元,受益农户164万户。这一政策不仅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农户资金短缺困难,而且对破解农业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将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全面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铸造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惠及广大帮扶对象。
六、注重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2012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北发展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立苏北地区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将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列为核心指标。为全力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2013年起组织实施脱贫奔小康重点片区帮扶、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心镇建设、苏北铁路建设、城乡供水与污水处理、科技与人才支撑等6项关键工程,计划投资160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资金近158亿元。同时,继续加快产业、人才、项目和财政向苏北转移,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有力促进了苏北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扶贫开发,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紧紧围绕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建立健全省抓统筹、市抓推进、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和整体帮扶措施,深入挖掘社会资源潜力,汇全省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确保到2015年底各项脱贫任务圆满完成,为苏北和全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