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钒
在河南省信阳市有一位名叫邱胜华的拾荒老人,在八年的时间里,自费寄出了上千封信件——他把捡拾到的身份证、合同、发票等各类证件,按照上面显示的具体地址一一寄给了失主。这位花甲老者就像一位信使,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动人的助人为乐精神。
邱胜华是土生土长的信阳人。1997年他从信阳市木机厂内退以后,每天到背街小巷捡拾破烂儿,并把家里的储藏室改成了工作室。他把收集来的废旧零部件用来给左邻右舍修修补补,还能得些收入,补贴家用。有时候,他捡到钱包或身份证等物品,就交到派出所。时间久了,捡到的这类物品也就多了。
2005年6月的一天,老邱捡到两张身份证和一个装有票据的钱包。他通过证件查找到了失主的信息后,就寻思着直接把物品寄给失主。当天下午,他就到邮局,把捡到的证件和钱包按照找到的地址信息寄给失主。没过多久,老邱陆续收到三封回信,都是失主寄来的感谢信。
从那之后,老邱当起了义务信使,只要捡到各类证件,他总是认真地从中找寻失主的信息,然后自己出邮资把物品寄给失主。每寄出一封信,老邱都会做个简单的记录。
老邱大致算了一下,八年问,他一共寄出了一千多封这样的信,花了两干多元的邮费。
在这上千封信件中,老邱记得最贵的一封信花了8元邮费,寄的是好几叠合同。而最远的一封信,目的地是新疆叶城县。
老邱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箱子,里面是一些各式各样的钱包。为了节省邮费,老邱通常只把信件和贵重物品寄出去,因此这些钱包就留了下来。刚开始的时候,家人都不理解他,说他傻。时间长了,家人逐渐被老邱感动。说起两干多元钱的邮费,老邱一点儿也不心疼,他说捡拾破烂儿的收入,刚好能够负担这些邮费。
虽然是个义务信使,可老邱不但尽心尽责,还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流程:能找到电话号码的话,他就先电话联系失主,为其送上一颗定心丸;找不到电话的,他就直接按照地址先将证件寄给失主,取得联系之后,再将剩余的贵重物品寄去。对于那些被退回来的证件,老邱就送到派出所。为了能让失主尽快收到丢失证件,老邱总会在第一时间将捡到的证件寄出,有时候一周要往邮局跑好几趟。
邱胜华的助人为乐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960年他就因为拾金不昧受到表扬。
当时,13岁的邱胜华就读于信阳市二中。一天,他在上学途中捡到一个部队军官丢失的信封,里面是一张罗马表的取表单和一个两百多元的存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巨额财物,可心地善良的他把捡来的东西如数交给了老师。后来,丢失物品的军官还为邱胜华写了一幅“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榜样”的大字送到学校。为此,校长还专门召开大会表扬邱胜华,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他拾金不昧的精神。
1970年到北京参军以后,邱胜华因助人为乐,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部队奖励。1974年,邱胜华从部队转业到信阳木机厂,负责机械维修。为了节约维修成本,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淘汰的零部件。同事朋友的家具、家电或者自行车出现小毛病的话,他捡来的这些零件一般也能派上用场。在木机厂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几乎成了同事们的义务维修师傅。
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邱胜华笑言,自己现在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捡到别人丢失的证件后就要千方百计尽快寄给失主,否则心里就不踏实。“我会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一直到捡不动了,寄不动了为止。”
(若子摘自《百姓生活》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