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陈 强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改革转型进入攻坚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结构化供求矛盾的动态调整过程,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就业质量的变化。对此,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新型毕业生是高校主动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因而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能够促使大学生认清改革的前景,进而引导大学生进入合适的职业领域,有效调节人才结构化的矛盾。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换挡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就业或创业的方式参与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基本提前,更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在劳动中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彰显国魂的前提。
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根据就业质量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进一步倒逼高校改革,切实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及适销对路的人才。
2014年教育部学生司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明确了高校要编制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一定程度上倒逼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有所作为。但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就业指导相关的规章制度、扶持力度、监督促进机制等整体规划,或者规划尚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集中开展职业规划,大三下集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期间无长效跟踪完善机制,且更加偏重于毕业生而忽视非毕业生的指导。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意识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就业指导意识,就业指导恰是一个需要长期动态调整的过程,出于对“时效性”的考虑,使高校将更多关注点放在毕业生身上。同时大部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教学基本无法做到小班授课,多采用集中教育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推动。
不少高校认为职业指导只是就业形势、政策、信息的宣传,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指导。实际上,职业指导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及职业理想;引导学生全面认清自己的素质、心理特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要指导学生针对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考量,培养职业决策的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职业生涯的预期规划,充分珍惜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中锻炼提升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在高校职业指导中比较欠缺。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开展职业指导教育,但实际就业指导效果却有待商榷。学生群体对职业规划认可度不高,规划不足,了解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像简单的教学工作,以课堂授课为主,没有对效果跟踪考核机制。同时对与已经就业的往届生缺少回访跟踪机制,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缺位。
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学科,有着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目前高校这方面人才极度匮乏,在“全员化”意识又没有得到广大教职员工共识的情况下,专业化也属缺位。特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更多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岗位创业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
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是中国高校体制下有效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高校职业指导领导负责制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要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培养专业、职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力度,提供人力保障。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对人才基本要求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要有把其当作事业来从事的决心和毅力,更要有从内心认可及喜爱该工作。通过培训等有效形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有效提供人力保障。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争取实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常规化、制度化。尝试将职业指导列入高校重点教学内容之中。高校的毕业生职业指导机构,尝试建立结构清晰,覆盖全面,过程跟踪的职业服务体系,尝试建立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学生群体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重点做到就业指导内容有侧重、有重点、有针对性。如低年级侧重职业介绍,引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做好就业创业的宣传引导,加强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树立以及创新意识的激发。高年级及毕业班则侧重于择业技巧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三是加大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力度,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效果。鼓励职业指导工作者立足岗位不断学习,积极创新,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要求指导工作者积极联系实际,培养出国家、社会、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作为指导的主体,职业指导从事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配套培养指标、考核体系,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密切联系,是职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结合学院层面的专业特色尽力创造相关条件、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是有效地将职业指导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立德树人,以此为基础制定一套培养方案。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就业理念为基本要求,理清个人理想和中国梦、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个人个性发展与职业、事业之间的关系,制定职业指导的培养方案,重点制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内容。重点制定能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专业素质,以及就业能力的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引导,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岗位创业相关内容,鼓励、培养、锻炼学生养成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意识。
二是注重引导,因材施教,并制定一系列适合不同院系、不同学生的且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模版。利用在职业指导中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Career Anchor)”相关理论,以价值观、个人动机、需求和个人能力、态度之间的整合作用为基础,理解职业指导因人而异的特点。从而自觉在指定指导方案和落实指导教育时,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结合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将其始终贯穿于职业指导的全过程,从而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各高校在构建各自的职业指导体系方面已有所成效并形成自身特点。形成了以课程、讲座为主,利用相关职业指导理论的心理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技术等个性指导方式为辅的特点。但也应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迫使一些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质量上难以保证。因此,在充分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合理使用资源,争取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相关网络信息渠道搜集被指导者的相关个性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随时随地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充分发挥基层指导工作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去相关就业招聘会、用人单位、培训基地实地感受、观察、锻炼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意识以及个人发展的自觉性。
四是注重理论指导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展职业指导教学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可连续性培养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大型资源,建立职业素质培训基地,联系相关基地或企业尝试开展情景模拟教学,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通过申请各级平台的项目资助、创办现代化要求的小微企业,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抓好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见习等环节,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进一步协调好就业、创业与课堂教学、见习、实践实习的关系,使其良性循环。加强校企合作,把职业培训和员工培训相结合,把职业氛围带入校园,实现大学生职业化培养进程的提前。通过优秀大学生创业、创新、就业案例来引导大学生养成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为日后实践做好准备。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针对职业指导,可以设置“互联网+职业指导”的概念,创新工作模式,一是积极开办“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远程讲座”,引入慕课概念,再利用好的职业指导资源进行教育引导,丰富符合学校特色的资源并充分分享。二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串联作用,建立“五位一体”的网络化系统,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经验,探索建立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之间的网络信息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信息系统,及时分享职业指导信息,包括开展微博信、QQ等多平台客户端的资源分享和教育指导。四是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跟踪机制,动态更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