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2015-08-24 09:11:13曾小燕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漳州工业化

曾小燕

(国家统计局 漳州调查队,福建 漳州 363000)

漳州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曾小燕

(国家统计局 漳州调查队,福建 漳州 363000)

漳州市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城镇化明显慢于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体系建设等将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漳州要着力改变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不利局面,在发展工业和建设城镇的同时,注重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进行,力争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 城镇化; 协调关系

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空间结构上的城镇化、产业结构上的工业化过程[1]。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和协调推进的。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谋求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当前漳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工业化与城镇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拟在阐述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测算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粗浅思考。

一、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概述

(一)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待提升

漳州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 500亿元,从2005年的661.0亿元发展到2 506.4亿元,年均增长14.3%。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4年工业化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8%,比2005年的40.4%提高9.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从全省工业化水平看,2005年为48.5%,2014年为52.0%,年均增长0.7%。通过图1可以清楚看出,尽管漳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漳州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2014年漳州工业化率(4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0%)2.2个百分点,在全省九个地市中位列第六,远落后于泉州(62.0%)、莆田(57.7%)、龙岩市(54.0%)、三明(52.5%)、宁德(51.3%),仅略高于厦门(45.8%)、福州(45.5%)、南平(44.1%)。

(二)城镇化进程:水平稳步提升,发展仍然滞后

漳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05年仅为38.7%。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也较为明显,2014年漳州城镇化率为53.8%,常住人口496.0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34万人。从图2可以看出,漳州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4年比2005年提升了15.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为61.8%,高于漳州8.0个百分点。

图1 2005—2014年漳州市和全省工业化水平对比

图2 2005—2014年漳州市和全省城镇化水平对比

从全省九个地市看,当前漳州城镇化水平位居第六,远落后于厦门(88.8%)、福州(66.9%)、泉州(62.9%)、莆田(55.3%)、三明(55.1%),仅比南平(53.4%)、宁德(52.9%)、龙岩(51.6%)分别高出0.4、0.9和2.2个百分点。作为厦漳泉同城化的城市之一,漳州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

从区域发展看,整个城镇框架尚未有效拉开。芗城区总体没有大的变动,龙文区建区10多年来,城市建设总体比较缓慢,人气集聚度不足。各县(市、区)城镇化水平差异比较大,2014年仅芗城区、龙文区、东山县的城镇化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36.1、31.3和0.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水平最高为芗城区88.9%,最低为诏安县40.5%,两者差距高达48.4个百分点。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评价

评价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国际上有两种惯用方法:钱纳里标准值法和IU、NU比为0.5和1.2的国际标准值法。

依据钱纳里模型,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就会领先工业化率近30个百分点。2014年漳州人均GDP为50 685元,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6.0计算折合8 448美元,人均GDP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对照表1看,漳州城镇化率应介于60~80%之间,显然53.8%的城镇化率还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化率仅领先工业化率4.0个百分点。

表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阶段

在IU、NU比为0.5和1.2的国际标准值法中,IU比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NU比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其衡量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看表2:

表2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

选取2005-2013年漳州城镇化率和按三次产业分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如下:

表3 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指标表

从表3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漳州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立市十多年来,工业化带动了漳州经济高速增长,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力度还很不够,城镇化率偏低,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协调。IU大于0.5、NU大于1.2说明在农村中存在二、三产业劳动力,存在一部分非农业人口。漳州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流动。

二、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分析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漳州市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漳州正进入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当前,漳州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需求、城镇体系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力度不够

1.农村富余大量劳动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工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农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工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服务业比重逐步高于工业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判断,2014年漳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4.0:49.8:36.2,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根据钱纳里模型,2014年漳州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可见,漳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并不匹配。

首先看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如表4),2015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什么变化,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二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比重接近GDP的一半,而第一产业比重逐年小幅下降。2014年,与全省三次产业构成8.4:52.0:39.6相比较,漳州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了3.4个百分点。漳州产业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与省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4 2005-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GDP=100)

其次从全社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看,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47.9%下降到2013年的39.5%,年均下降2.2%。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2013年在218.0万人的乡村从业人员中,有99.6万人在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也带动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尽管如此,漳州仍有118.4万劳动力尚集中在第一产业,人均农业产出水平若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将有1%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剩余劳动者,以年增长10%计算,每年需增加转移11.8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

2.城乡居民增收缓慢,消费不足。2005—2014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分别比GDP年均增长率(14.3%)低3.2和2.8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并不同步。2014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741元(2014年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为新口径),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 981元,在9个地市中位列第六,远远落后于厦门(39 625元)、泉州(34 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690元(2014年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为新口径),比全省平均水平略高出40元,在9个地市中位列第五,也远落后于厦门(16 220元)、泉州(14 586元)。可见漳州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相比,特别是与厦漳泉同城化的其他两个地市相比,差距甚大。

2005—2014年漳州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3.5%,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1.5%)高出2.0个百分点;2014年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为5 958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0%,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若工业化进一步带动城镇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进城务工,将更好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5—2014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5%,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1.1%)低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0.8%,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1.5%)低0.7个百分点,比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率(13.5%)低2.7个百分点。2014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 484元,仅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 267元,仅占人均纯收入的73.0 %。可见消费比收入增长缓慢,新增收入较少地转化为消费,存在需求压抑、消费预期降低的情况。2014年漳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 036.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0 834元。

(二)城镇化对工业化提供空间不足

1.小城镇规模小。2014年漳州有120个乡、镇、街道,其中9个城关镇、7个街道办事处,另有小城镇104个(含24个乡)。城关镇和小城镇都是一定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信息中心,但用地规模和人口偏小,难以发挥小城镇的规模效益和中心带动作用,制约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全市9个城关镇中,常住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有绥安镇、山城镇、小溪镇等3个,而云陵镇、南诏镇的常住人口仅6~7万人,武安镇、西埔镇、铜陵镇、华丰镇的常住人口只有5万人左右。其他的小城镇用地和人口规模偏小,多数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下,一些山区乡镇规模更小。

2.基础设施落后。从城市建设来看,市政公用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人居条件和投资环境不够好。2014年漳州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2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5台;市辖区芗城、龙文仅有4座自来水厂。

三、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漳州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化比较落后,且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这大大制约了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究其原因,不仅有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乡分割原因,还包括缓慢的经济结构调整、低质量的小城镇建设等因素[2]。因此,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吸纳更多的非农产业劳动力,是漳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加速工业化进程,强化项目支撑带动。

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尽快缩短漳州工业与先进地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必须发挥工业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漳州作为经济后发地区的市情没有改变,投资长期严重不足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加大资本投入,实现资本积累,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意地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转而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全国经济增速调整到年均 7%。从政策导向上,发达地区不再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是要改善经济质量和调整经济结构,对项目资源的争夺将向经济后发地区倾斜。对于经济后发地区来说,今后将是项目引进的机遇期。因此,漳州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扩大工业投资的重要引擎。

(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

从漳州的发展实际和条件出发,具体体现为:一是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进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提速发展、加快南太武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加速漳州台商投资区建设步伐、提升九龙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

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独立性、灵活性和能动性,并且具有地域特色。因此,要积极稳妥发展小城镇,着力发展区域性的中心镇、重点镇,立足于各自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突出重点产业,尽快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经济强镇。

(四)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漳州城镇建设相对缓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当前在建好龙文新城区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芗城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城镇的功能和人口承载能力。在打造厦漳泉大都市区中,厦漳接壤地带的城镇要作为先行先试区域,站在同城化的高度在功能布局、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做好交通对接和重大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对接。

[1] 马长海,段清伟. 保定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测度[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27-28.

[2] 刘奇中.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3(2):13-17.

(责任编辑:马圳炜)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Zhangzhou

ZENG Xiao-yan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Zhangzhou,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ial city" in Zhangzhou. Howev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not formed a positi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xpand consumer dem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ystem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In the new period, Zhangzhou should focus on changing the long-term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coordination

C812

A

1673-1417(2015)04-0032-07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4.0007

2015-09-28

曾小燕(1982—),女,福建漳州人,统计师,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生产投资价格调查科副科长。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漳州工业化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南康漳州龙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福建漳州面煎粿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