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中坚守

2015-08-24 13:17姜红伟
岁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燕石油诗歌

姜红伟

问: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黄金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首先,高校是青春激扬、热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年集结地。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大学生们思想单纯、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充满了对文化和思想的追求渴望。他们胸怀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价值取向单一,兴趣爱好相对单调集中,集体主义观念强,容易团结。1995年我曾经回到过母校华东石油学院,那是我毕业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返校,我发现90年代的大学校园已经和80年代大有不同,校园周边餐饮林立,青年学生频繁出入,每个学生的单体能力增强,学校里集体性变差,学生们的兴趣广泛,爱好发散,每个人更加关注个体利益的获得和价值的实现,求知欲已经明显地开始功利化。这与80年代高校校园里青年大学生的状态有一个极大的反差。第二是,80年代的高校诗歌是对“前辈”青年们诗歌现象的活跃承接。70年代末,以北岛、舒婷、顾城和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兴起,对80年代高校诗歌的整体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对中国新诗在滞缓十几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引领作用,满足了在校大学生们对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渴慕,甚至成为多数在校大学生的集体文化关注,很多人都能熟知几首朦胧诗。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席慕蓉的爱情诗,甚至语义更加清淡的汪国真的句子成为生日贺卡、元旦联欢贺卡和毕业纪念册上的常用语。第三,在轰轰烈烈的社会诗歌运动的包围中,校园诗歌不可能远避于世外桃源,而是受到了鼓风涌浪的重要影响。1986年10月由当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报纸——《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活动,参与的社团诗人众多、发表的作品质量高、波及的影响范围大。这次大展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赢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轰动了大学校园诗坛,许多80年代毕业的和在校的校园诗人或者成为诗展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成为诗展的积极支持者和读者。有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基础和集体文化关注,以及社会诗歌运动的强烈影响,高校校园这片不甘寂寞的青春领地,自然造就了诗歌的黄金时代。

问:置身于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潮中,您是怎样表现的?

答:个体置身于潮流之中,或者是随波而动,或者是搏击潮流,我可能是属于后者吧。要想做一个弄潮儿,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提升自己的诗歌能力。当时我手头最常看的两本书是《青年诗选(1983-1984)》和《朦胧诗 新生代百首点评》,从这两个青年诗歌范本中,我拼命地汲取着诗歌营养。我还一边念着大学课堂上的功课,一边读了春风文学函授讲习所诗歌班的函授,由于被评定诗歌创作达到地市级以上水平,而被评为优秀学员,得到了结业证和优秀学员证。90年代末才出现的大学生考证热,早在80年代就已为我所实践了,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到了诗歌创作水平的提升。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主持本校的诗歌社团、诗歌活动,编印诗歌刊物、自印诗集等等,投入诗潮的实践洪流之中,使那个时期成为我们学校历史上诗歌活动最辉煌的阶段。第三件事是组织高校诗歌交流活动,主要是山东省部分高校之间的大学生诗歌交流。第四就是踊跃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成为大学校园诗歌中积极的个体实践者,并获“全国写作水平大赛”诗歌奖、南疆诗坛诗歌大赛奖等。我的诗歌作品还与青年诗人周瑟瑟、北野、邓万鹏、伍立扬、谷未黄、谭延桐、邱华栋、南野、彭国梁等的作品一起被选入漓江出版社等编辑的《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当代青年抒情诗精选》中。

问:在大学期间,您组织过诗歌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开展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答:在这样一个高校诗歌黄金时期,非常遗憾的是我本人没有组织过诗歌社团。上高中时我作为组长组织过大庆中学的文学创作兴趣小组,而大学时期自己没有创始过什么诗歌社团组织。我认为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并不全在于创新,更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组织了建国后由前人创立、恢复高考后由“前辈”恢复的海燕诗社。海燕诗社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社团,1955年创立于北京八大学院校区,1958年大跃进开始前后停止活动,创办人之一是原国家副总理吴仪的辅导员林世洪先生。恢复高考之后于80年代前期在黄河三角洲复建,复建创始人许开煊现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工作,窦同关在大庆油田工作,他们都在为洁净祖国天空的天然气事业而努力奋斗。韩骏现为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公司的当家人,电影近作《特工艾米拉》于4月份在全国影院热映,何伯阳是微型小说《网情》(1999年4月23日发表于《重庆日报》)的作者,曾因与2007年央视春晚上潘长江表演的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之间的创作权之争而闹得沸沸扬扬。海燕诗社2009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百强社团”。

我在校时,这几位“前辈”已经毕业了。我当时虽然只是副主编之职,但是师弟们公推我为实质的领导者。在我的策动下,海燕诗社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组织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歌展览和演讲会等活动。曾举办过“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海燕诗歌展览等,举办演讲会时我们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问:您创办过诗歌刊物吗?(创办时间、主要编辑、主要作者、开本、停刊时间等),油印过诗集吗?

答:我没有创办过诗歌刊物,但是参与组织了三期《海燕诗刊》的编印工作。《海燕诗刊》是海燕诗社的社刊,1955年创刊,文革之前刊名“海燕”二字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文革之后由著名将军书法家李铎题写。《海燕诗刊》为16开本,文革之前编印了三期,铅印每期印刷了2000份,受到学院路八大学院大学生的喜爱,每期很快就分发光了,还不断有外校同学前来索取。当时的《海燕诗刊》上发表了吴仪的辅导员林世洪先生写的诗作,美术插页是北京出版社支持,义务制版印刷的。《海燕社刊》80年代前期复刊后为油印,每学期编印一期,后改为每学年编印一期。我那时任《海燕诗刊》副主编,并负责其中一期的美编工作。目前《海燕诗刊》在北京昌平的大学校园里仍在刊印。

除此之外,我还主持编印了油印诗集《红月亮》,收录了“海燕七子”的诗歌作品,我担任主要编辑工作和美编,设计了封面,绘制了插图,并撰写了序言。后来还主编了范围涵盖当时全国石油系统高校的《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作品时段主要为80年代,包含了一部分90年代前期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填补了一个空白。

问: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诗歌大串联,您和哪些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啊?其中,和哪些人书信来往比较频繁啊?现在还有来往吗?

答:上高中时组织文学创作小组时,与湖南隆回二中的马萧萧联系交流文学和诗歌创作,现在马萧萧任《西北军事文学》主编,与很多文朋诗友谈起他,但没有实质联系。大学期间主要是在山东省部分高校间组织诗歌交流活动,当时组织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等高校进行大学生诗歌创作交流,互相交流写作经验,交流作品,并在诗歌大串联中,负责为《南疆诗刊》编辑“大学生诗页”专栏。但这些多年以前的诗友,也都在社会的洪流中淹没了信息。

问: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哪些诗人的诗歌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80年代的大学生诗人是一个星罗棋布的巨大群体,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子,他杰出的、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是乡村的儿子,又拥有北京大学的现代精神,他把双脚站立在麦地,同时又拥有了全球的文化、艺术视野,他的新乡土诗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品质和前卫性。我最喜欢《村庄》《给母亲》《黑夜的献诗》这些短诗,他将麦田和诗歌无隙地融合在一起,影响和熏陶了一大批同样富于理想的年轻人。我也更加钦佩和崇敬海子的勇气。他放弃了在矛盾中的徘徊,不愿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再浪费时间,为了理想而选择走向永恒。

问: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同时又是一名诗歌社团的领袖人物,您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创作的关系的?

答:我们都经历过大学生活,哪怕是理工科院校,在完成课业之后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主要是看你的志趣取向在哪里,在别人打牌和跳舞的时间里,我坚守诗歌的田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文化享受。正是在别人物欲的和娱乐的享受时间里,我学习、钻研诗歌和评论,进行不懈的创作,编印诗刊、诗集,策划组织活动和交流,才取得了这些使我灵魂莫大欣慰的诗歌成绩。

问:在我印象中,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诗坛上不多见的“双枪将”,右手写诗歌,左手写评论,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校园诗歌评论文章,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评论写作的?写作发表了哪些诗歌评论文章?

答:从大一的下半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的一隅,我蹲在学校图书馆的二楼里,利用一个学年的课余时间悉心研究了诗歌评论。后来,在《文艺报》《诗选刊》《岁月》《地火》《铁人》《文化生活》《石油文化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火井石烟蕴生机——中国古代石油诗创作漫谈》《语言之花,开遍土地》《走进诗歌,感受根的力量》《追寻灵魂的家园》《渴望燃烧的太阳王子——怀念永远年轻的海子》《意识流及其文学使命》《把空间留给读者》《诗歌创作与企业文化》等诗歌和石油诗歌评论。2009年出版了石油诗论集《石油的光芒》,2010年11月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大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石油文联联合举行了《石油的光芒》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雷抒雁、韩作荣、雷达、忽培元、阎纲、梁鸿鹰、胡平、周明、何西来、孙德全、李小雨、王必胜、路小路、赵光、张陵、何向阳、胡殷红等30多位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时任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葛笑政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油的光芒》思想深邃、语言精练、理论扎实、见解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对石油诗人及诗歌创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论和总结,是一本石油诗评论专著,对石油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这一时期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中国诗歌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接续作用和推波助澜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十几年新诗断裂代之后,轰轰烈烈地接续下来,在朦胧诗的引领下,推动了新生代诗歌的成长,成为中国新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并以青春的激情积极推动中国新诗继续前行。与此同时,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培养和历练了一大批中国新诗的骨干力量,比如徐敬亚、王小妮、商震、于坚、藏棣、雷平阳、骆一禾、西川、陈东东、周瑟瑟、朱凌波、庞培、李元胜、沈苇、潘洗尘、宋晓杰、安琪、朱零、刘涛等等,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大厦,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成为当时、后来乃至于当今中国新诗的主力军,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诗坛最活跃的一群。

问:从一名普通的理工科大学生成长为今天中国石油战线上的优秀专家和高层管理者,请问,大学时代的写诗生涯对您的成长帮助很大吗?

答:任何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大学时代对诗歌运动的直接参与,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使我毕业以后逐步成长为石油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者;培养了我的演讲能力,参加工作以后经常在各种会议上讲话、作报告、宣读技术论文,还任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多所大学进行讲座;成就了我的编审能力,现在担任《石油规划设计》《油气田地面工程》等多家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出版学术专著六部;练就了我的写作能力,一直激发我保持着积极的创作激情,毕业第三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丰富了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激烈的竞争间隙,我在诗歌的家园里寄愉精神,陶冶情操,修炼心境。总之,对我在事业方面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使我逐步锻炼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和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为祖国的石油安全供给在努力奋斗。

问:目前,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诗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具体地说,我正在编著《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史》一书,请问,您对我编著大学生诗歌运动史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和思路吗?

答: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是一个鲜有的大规模普遍性群体运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校园业余文化生活里,80年代的大学生对于诗歌活动的参与程度之高是鲜见的。所以,《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史》不应只关注那些在诗歌活动中起主导和发起作用的诗歌精英,更应关注那些广泛的参与者,他们既是听众、观众,又是直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参与和需求,诗歌精英们才有施展才华的市场,是他们对诗歌的文化需求造就了诗歌精英们。因此,在书写和记录诗歌精英和诗歌活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当时的大学生对诗歌文化的需求现象,这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土壤。

猜你喜欢
海燕石油诗歌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诗歌岛·八面来风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Friend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