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 谢丽云
福建省2010年~2014年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浅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谢丽云
该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及污染源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福建是海洋大省,地处东南沿海,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直接入海的主要河流有11条,入海河口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宁德等6个设区市,其中福州有3个入海河口,漳州、莆田和宁德各有2个入海河口,厦门和泉州均有1个入海河口。随着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近岸海域承纳的入海污染物不断增加,其中以入海河流污染物的输送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掌握入海污染源的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1监测范围
本文共对福建省11条主要入海河流开展入海河口水质监测,即闽江、敖江、龙江、九龙江、晋江、漳江、东溪、木兰溪、萩芦溪、交溪、霍童溪。入海河流入海口监测断面共布设11个,各入海河口监测断面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一览表
续表1
图1 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分布图
2.2监测频次与时间
按照《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第三版)[1]要求,因受潮汐影响,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采样监测,每次采当天涨、退潮水样并分别测定;涨潮水样在断面处水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水样在水面退平时采样。全年共监测6期或12期。
2.3监测项目
福建省11个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所监测的项目有32项:水量、水温、流速、盐度、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参加总量统计的项目有23项: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硝酸盐、铁和锰。
3.1入海河流径流情况
2010年11条入海河流径流总量为903.20亿m3,2011年为853.78亿m3,2012年为845.71亿m3,2013年为832.47亿m3,2014年为808.43亿m3,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径流总量逐年降低。
图2 福建省2010年~2014年11条入海河流径流总量情况(单位:亿m3)
3.2入海河流水质评价
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和近年来影响我省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的评价项目确定为21项: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如下:2010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0.91%,2011年为81.82%,2012年为90.91%,2013年为90.91%,2014年为90.91%,五年来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变化不大,除2011年有2条入海河口断面水质未达标外,其他四年均为1条入海河口断面水质未达标,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
3.3入海污染物总量
2010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5.28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73.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54%,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1.96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46%。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16.2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2.75%;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9.11万吨,占15.71%;总氮入海总量为16.41万吨,占8.85%;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1.53万吨,占6.23%。
2011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0.94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8.6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20%,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80%。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9.43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0.48%;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31.68万吨,占17.51%;总氮入海总量为16.11万吨,占8.90%;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1.40万吨,占6.30%。
2012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2.17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9.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2.95%,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85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05%。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8.2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9.41%;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31.05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7.04%;总氮入海总量为16.1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88%;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3.89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62%。
2013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78.26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5.9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11%,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29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89%。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0.43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6.34%;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8.68万吨,占16.09%;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20.16万吨,占11.31%;总氮入海总量为16.69万吨,占9.36%。
2014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70.27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57.06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2.24%,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3.21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76%。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94.48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5.49%;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8.47万吨,占16.72%;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8.33万吨,占10.77%;总氮入海总量为15.77万吨,占9.26%。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五年均值为179.38万吨,年际变化趋势的评价结果如表2、图3所示。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2 福建省2010年~2014年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情况 (单位:吨)
图3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变化情况
4.1结论
(1)福建省2010年~2014年入海河流径流总量逐年降低。
(2)2010年~2014年福建省各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变化不大,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
(3)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五年均值为179.38万吨,五年来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逐年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4.2对策与建议
福建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
污染物入海总量得到控制,但氨氮入海量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不采取措施严加控制,将会影响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制约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推进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措施控制陆源污染,并将整治范围向中小流域和支流拓展,进一步突出污染减排硬约束作用,确保江河入海水质达标。
(2)加强环境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树立新的海洋思维。
(3)继续推进海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将近岸海域的环境和资源价格推向市场,解决海洋环境、资源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入海河流监测能力,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监测依据。
[1]福建省环保厅.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第三版).
[2]环境保护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