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0081)
杂剧《陈抟高卧》元明刊本比较研究
李娜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0081)
《陈抟高卧》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所作,为神仙道化戏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将元代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明代刊本《元曲选》中的《陈抟高卧》杂剧进行对比,主要从舞台提示、人物出场、人物间的对白、唱词等方面进行比较,从元代到明代刊本的变化,来说明这些删除或增添的部分,对于作品的整体立意、主题表现、人物形象塑造、美学塑造、作品结构等所起的丰富人物形象、充实故事内容和促进戏曲发展的作用。
《陈抟高卧》;比较;体制;立意
(一)相同点
相同点剧 情两个刊本的剧情都是道士陈抟本在太华山隐居,因见中原王气,知道有真命天子会出现,便下山卖卦寻访。赵匡胤和郑恩来买卦,陈抟告诉赵匡胤,说赵匡胤是真命天子,并为他作出定都汴梁的决策。果然,赵匡胤后来做了皇帝,派党继恩为使者,到华山请陈抟下山,陈抟虽不愿为官,但还是不敢违命,同党继恩一同下山。陈抟见到赵匡胤后,赵匡胤赐给他希夷先生的道号,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最大满足。至于要他为官作宰相,他却十分不乐意,只爱在山中过着神仙生活,但求“身闲心中全无事,除睡人间总不知”。郑恩这时已封王爵,带了美女来劝陈抟,寻求物质享受。陈抟还是坚决拒绝,郑恩也不能勉强他,他终于回山高卧去做一个“绝宠辱的山中相”。剧本结构 两个版本的剧本结构相同,都是一共有四折,没有楔子。音乐结构 每一折的宫调和曲牌也都是相同的。都分别是仙吕宫、南吕宫、正宫和双调,每一个宫调的曲牌也都是相同的。演出结构 两个版本都是“一人主唱”,《陈抟高卧》中的陈抟是正末的角色,正末为主唱。角色分工 两个版本中赵匡胤的角色都是杂行的驾,虽然在明刊《元曲选》中的赵匡胤第一折上场的角色是冲末,但第三折就改扮为驾上场,和《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赵匡胤的角色是相同的。唱 词 两个刊本的唱词大致是相同的,除了极个别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二)不同点(见下页表)
(一)人物出场的变化
《元刊杂剧三十种》较之《元曲选》,人物出场时,要么只是舞台提示,没有具体的对白内容,只是说外末已经说完了,读者在读文本时却不知道说了什么,一头雾水,这样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读者了解人物性格。而明刊《元曲选》每一折人物出场后,都有一大段道白,丰富人物的形象,使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通过每个人物的道白,能了解每个人物的想法,通过他们每个人的语言来挖掘人物的内心。《元曲选》每一折人物出场的一大段道白,点明了每一折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上场人物是谁,他们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都交代得很清楚,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完整,不像《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第三折和第四折的开头没有交代人物出场,直接就是正末的唱词,显得有些突兀,作品在整体立意上,会不那么明确,《元曲选》人物出场交代得很清楚,使作品立意明确,读者读起来流畅,有利于作品的故事顺利发展。
(二)舞台提示的变化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舞台提示非常少,几乎全是唱词,而明刊本《元曲选》的舞台提示很充分,每一折的曲牌与曲牌之间有很饱满的舞台提示,相对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少得可怜的舞台提示,很好地衔接了唱词之间的关系。在读《元刊杂剧三十种》时,有些唱词,难懂,如果没有这些舞台提示,就不会真正领悟作品的意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虽只起到辅助作用,却不可缺少,让作品的主题得到更明确的展示。舞台提示增加了科白,戏曲是综合了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科白的增加,使作品更加顺利地发展下去,便于读者理解作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理解作品大意,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完整。陈抟是道家的信奉者,此作品是神仙道化戏,作品立意在于陈抟为赵匡胤指明作真命天子的路,这里宣扬了王权天授的封建迷信思想,赵匡胤作了皇帝后,请陈抟出山作宰相,被陈抟拒绝,“半生不识晓来霜,把五更寒打在老夫头上。您满朝朱紫贵,怎如我一枕黑甜乡。揭起俺那翠巍巍太华山光,那一幅绣帏帐”。陈抟愿舍弃荣华富贵,在华山与自然相融,自在生活。杂剧体制更加成熟。
(三)角色分工的变化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赵匡胤为驾,郑恩为外末,党继恩为使臣。《元曲选》中赵匡胤在第一折出场时为冲末,第三折为驾出场;郑恩第一折为净出场;党继恩在第二折为外末出场;在第二折增加了砌末的角色。角色分工第一折到第三折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表现了不同背景下,人物的身份不同,状态不同,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都是不同的。作品主题明确,立意独特,砌末的增加,丰富了作品的角色,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四)对白的变化
《元曲选》的对白很多,这是在《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基础上增加的,在每一折中,每一个刚上场的人物都会交代清楚自己的身份,一方面,这使作品结构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便于读者理清作品的人物关系,从而领会作品的深层含义。《陈抟高卧》讲的是陈抟宁愿修道,也不愿做官,体现了作者马致远那个时代背景下,对道教的推崇,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作者想追求的。这也与当时元代文人的“两难”心态有关,文人想在那个废科举的时代下寻求解脱,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社会底层过着“浪子”的生活,甚至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自我否定,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又渴望建树,虽然肉体在现实中陷入无法解脱的逆境,但是受到传统文人的心理定势的影响,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但这一愿望在元代无法实现,作者就通过作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项目 刊本人物出场第一折——外末先出场。第二折——使臣先出场。第三折——正末直接唱着出场。第四折——正末直接唱着出场。第一折——冲末带着净先出场。第二折——外末带着砌末先出场。第三折——驾带着侍臣先出场。第四折——郑恩带着旦角先出场。舞台提示杂剧前没有剧情说明和剧中人物表,故事中人物所对应的角色可以由文本中的舞台提示得知。第一折——开头交代了人物对应的角色,然后是赵匡胤的道白,接下来是赵匡胤和郑恩的对话,陈抟接着道白,更加完整地说明他在竹桥边卖卦,卖卦的原因以及他现在在做什么。第一折的曲牌与曲牌之间有舞台提示[赵同郑上云][赵云][郑恩云][赵云][郑恩云][正末唱][正末作失敬科][赵云][正末算科][赵云][正末唱][赵扯末云][正末云]等等,这些科白内容,在《元刊杂剧三十种》里面是没有的。第二折——开头交代了人物对应的角色,然后是使臣党继恩的道白,然后是陈抟的道白。党继恩的道白交代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前来的目的。第二折的曲牌与曲牌之间增加了使臣与正末的道白和动作。第三折——开场是赵匡胤带着侍臣上,他的一番道白,道明了几年前,因陈抟卜卦,是他的恩人,因而给其希夷先生的道号,侍臣领旨下,陈抟通过他的道白道明自己下华山来此地并非本意。曲牌与曲牌之间增加了侍臣、赵匡胤和陈抟道白的内容。第四折——开头交代了人物对应的角色,郑恩带着美女上,道明如今作了汝南王的原因,并交代美女去勾引陈抟,美女说她理会了,然后是陈抟的道白,表明自己对于华山的钟情。曲牌与曲牌之间增加了美女与陈抟的对话,陈抟与郑恩的对话,还有郑恩和美女的动作。《元曲选》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在舞台提示方面增加了科白的内容。角色分工 赵匡胤为驾,郑恩为外末,党继恩为使臣杂剧前有剧情说明和剧中人物表,交代了故事人物所对应的角色。第一折——开头为[外末云了],并没有外末的道白,接下来就是正末的道白,只是说明他要卖卦指点迷津,没有说地点和他正在做什么。第一折中的舞台提示都是[外末云了][正末唱],外末的道白都是没有的,只有舞台提示。第二折——开头为[使臣上,云了。虚下],没有说话的内容,直接就是正末的道白,紧接着唱,曲牌与曲牌之间没有道白。第三折——出场没有舞台提示,直接进入唱词部分。曲牌与曲牌之间只是简单的[驾赐衣冠,道号希夷][谢恩了][见驾打稽首科][驾云了][正末云],再没有道白的具体内容。第四折——出场没有舞台提示,直接进入唱词部分。曲牌与曲牌之间只是简单的[女色试探科]这一个舞台提示,但没有具体的试探内容。赵匡胤在第一折出场时为冲末,第三折为驾出场;郑恩第一折为净出场;党继恩在第二折为外末出场;在第二折增加了砌末的角色。对 白只有陈抟的道白,外末、使臣、赵匡胤、美女的道白都是用[云了]带过,没有具体道白内容。在唱词之间增加了每个角色道白的具体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涵义。
《陈抟高卧》元明刊本的作品剧情、音乐结构、剧本结构、演出结构和唱词都是一样的,但在人物出场、舞台提示、角色分工和对白上还是有不同的。明代刊本对元代刊本的唱词只是作了极少数的改编,但对于剧本的对白和舞台提示进行了大量的增加,作品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立意更加鲜明,戏曲更加成熟。
I237.1
A
1007-0125(2015)04-0039-02
李娜(1990-),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戏剧专业。
戏剧之家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