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绿道建设体会与思考

2015-08-22 01:01:55黄雷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黄雷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宝山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生态资源缺乏、公共空间不足与市民对绿色、对健康的渴求形成一对强烈的矛盾,且越演越烈。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是缓解这对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占地少、投入小、见效快、使用便捷。最早的美国波士顿绿道和后来的美国东海岸绿道、德国鲁尔区绿道以及珠三角绿道、仙居绿道等众多国内外绿道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上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绿道建设;生态环境;上海市宝山区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宝山,10 a前开始大规模的绿化美化行动,从整治环境和改善市民尤其是郊区居农民生活角度出发,规划建造以步行和自行车运动为主的上海市第一条环区生态步道。

1 宝山区绿道概况

1.1 概况

宝山区生态绿道的建设始于2005年,主要由环区生态步道和居住区环水生态绿道构成。

1.1.1 宝山环区生态步道

宝山生态步道是宝山区域总体规划中 “一环五园”大型公园绿地中的一环,其贯穿宝山区全境,封闭成环,全长约100 km,步道宽2 m,两侧绿带宽至少20 m以上,是集休闲、漫步、运动功能于一体的绿色长廊。目前,环线已建成70 km,支线已建成30 km。

1.1.2 大居环水生态绿道

根据罗店大居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大居丰富的水系和滨河绿地,打造长约6 km的环水绿道。同时,将美兰湖中央公园和东南西北4个小游园串联起来,体现“慢行、慢游、慢活”的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 “绿色生活环”。

1.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根据区域绿道规划,尊重区域发展实际,遵循“先局部后网络,先绿地后社区、先城区后郊区、先环境后设施”的原则,逐步构建环境舒适、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网状绿道系统。

1.3 绿道设计原则

依据上位规划原则,落实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优化绿道线路走向,与沿线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相结合,设计各具特色的主题景区。

1.3.1 可行性原则

根据沿线不同的用地类型,确定分类选线原则,同时注重近远期建设的结合。

1.3.2 线路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

通过主线和小循环结合的线路安排,将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机联系和整合,展示宝山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地方风貌。

1.3.3 生态原则

建立和保护绿道生态环境,引导沿线周边城市地块的绿化景观建设,提升生态城市形象。

1.3.4 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居民和旅游者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要求,注重步道的可达性、可视性和可游性,合理配置公共设施,为步行者和骑车人提供安全保障,尽量避免城市交通对步道环境的影响。

2 绿道特色

2.1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宝山绿道贯彻生态优先原则,绿化种植以林为主,采用高大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相结合,以意杨、水杉、香樟等为骨架树种,突显绿带的纵深感。以榉树、银杏、马褂木、朴树等色叶乔木和樱花、垂丝海棠、红叶李、夹竹桃、紫玉兰、木槿、木芙蓉及桂花等花灌木合理配置突出春花秋景,林下配置各种自播野花地被。以合理的生态位形成仿自然植物群落结构。

在四季变化的绿化景观中,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坐椅并建造了质朴的木桥、临河亲水平、台小亭和茶馆等。在各主要的节点设有统一格式的规划总图、镇域界碑,一定距离安置卧石,刻有“环区绿色步道”贯穿全线。每镇有不同材质各具特色标牌,如顾村段用仿石标牌,罗店段则是木质标牌,或指引方向,或介绍景点,或温馨提示等。

2.2 风格统一、变化有序

绿道的基本构架是2 m宽步道+20 m宽景观绿带,但在途经的各个镇段又各具特色。顾村段穿越外环林带和顾村公园,借景森林、湖泊、河流及水溪等;罗店段穿越美兰湖,展现北欧城市风情;罗泾段内穿越宝钢水库、陈行水库,碧波荡漾,鸥鹭飞翔;月浦段内穿越丰水梨园和农家乐旅游景点,有吃有喝,可游可歇。由此形成了整体统一、变化有序、相辅相成的具有地方特色风貌的绿色长廊。

2.3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宝山绿道在规划选线时巧妙地借用了公园、环城绿带、道路绿化带、河道绿化带、郊区片林、生产性苗圃等现有或规划绿化用地,不但解决了土地问题,还有效利用现有绿化景观,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快速受到成效。另外,绿道在选线时,成功运用了借景手法,有意将散落在區域各处的名胜古迹、科普场馆、酒店茶馆、特色农家等设施通过主线或支线的方式串联起来。丰富了绿道的景观特色,增强了绿道的服务功能。

3 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

3.1 绿道用地身份未明

由于绿道建设时未征地,随着宝山区域规划的不断调整,绿道与之矛盾不断显现,部分已建成绿道由于规划调整,部分改道,还有部分被直接占用。

3.2 绿道利用率不高

部分绿道地处农村偏僻区域,很少有行人或骑车者在绿道内行走,利用率偏低。

3.3 绿道养护管理薄弱

由于养护体制问题,建成后的绿道养护管理比较薄弱,绿道内出现绿化空秃、道路破损、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等现象,部分绿道内的景观小品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4 绿道建设的思考

4.1 完善绿道选线

应用长远和可持续的眼光看待绿道选线规划,在分析现状步道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域总体规划以及风景名胜、交通、文化、旅游、水利、林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进一步优化规划选线走向,划定用地范围,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用地的稳定性。

4.2 利用现有资源

尊重现有生态资源和当地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加以提炼和运用,在提升该区域整体生态景观的同时,亦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在强化沿线景观设计,提升绿道整体的可达性、可视性、可游性的同时,结合各个段落的现有资源布置驿站。

4.3 完善配套设施

完善绿道指示系统、配套服务点的建设,提高绿道使用过程中的便利程度。如设置厕所、小卖、自行车租赁系统、停靠、信息指引、观景等内容。

4.4 加强养护管理

绿道运营与维护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绿道的可持续建设和使用,并有效发挥其生态、游憩等功能。绿道建设完成后,要建立运营与维护机制,落实养护资金和管理团队,防止出现建设时期热度高、使用维护无保障的现象。

4.5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广播、报纸等公共平台,宣传绿道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扩大绿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激发广大群众对于绿道建设和使用的热情,达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41:03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22:04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29:23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7:47: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9:59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