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本科院校《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以湖南商学院为例

2015-08-22 03:11:43伍洪杏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商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市政管理管理学市政

伍洪杏(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试论地方本科院校《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以湖南商学院为例

伍洪杏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市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学科,地方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市政管理学》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然而,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实践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不灵活、校外实践环节缺乏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可以从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完善《市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湖南商学院;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外的市政管理学研究不断地吸收行政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这些相关研究对我国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市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进展也相对缓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开设了市政管理学课程。湖南商学院在2006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正式把“市政管理学”列为专业任选课。市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开课程,自身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与行政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关联学科有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比较鲜明。湖南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对《市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服务地方的实践教学模式,试图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地方性院校 《市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属性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的认同和青睐,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先后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2)等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及时落实教育部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 《市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特性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社会的要求分外突出。市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化、市政体制、城市规划、城市公用设施、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全面提升市政管理水平,《市政管理学》的教学科研,既要对市政管理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更要切合市政管理的具体操作实践要求,发挥关注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功能。从而突出市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是综合性两个方面。市政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等,这些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而教学又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与市政管理相关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更要培养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共管理人格、行为模式与理想信念。其次,实践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包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它必须向社会开放。具体到《市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它必须关注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尽量使用现代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工具为应对具体城市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以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形式也应是开放的,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如实训、考察或调研等,而教学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实践。再次,实践的仿真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情景感受与实际的工作环境都有较大差异。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实践环境具有仿真性。只有在仿真的实践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自己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才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市政管理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尽管实践教学不可能在完全真实情景中进行,但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贴近市政管理实际。最后,实践的全程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到理论升华的过程,需要连续的、不间断的循环的训练。因而,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具有全程性特征。这种全程性既体现为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遗漏,也要求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积累和深化过程。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属性

市政管理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从数量和规模都发展很快。然而,城市管理却相对滞后,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市政管理的研究。市政管理逐步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并受到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地方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地方高等院校不仅有教学科研的职责,更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首先,地方高校的属性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绝对主体,约占国家高校总数的90%。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地方高校的创立来看,地方高校往往是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甚至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也是地方政府依托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建设与发展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办学条件与环境建设、人员编制管理以及领导班子配备等都由地方政府负责。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当地生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也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其次,地方高校的科研特色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价值旨归。高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的齐头并进是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科学研究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类大学都热衷于应用性研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中央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较长,人才聚集,资金雄厚,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担当了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地方院校则更加注重应用研究,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而科研的导向也有学术导向和社会导向之分。学术导向科研是指科研应以增进人类知识、探索规律和真理而进行高深学术研究为首要任务;而社会导向科研则是指科研的宗旨在于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的应以社会导向为基本取向,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尽量避免目前高校科研中普遍存在的大而空不接地气的科学研究,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应该是地方高校科研的主要价值旨归。

二、湖南商学院 《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强化老师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教育、经济、管理、法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政管理学》课程是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2006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正式把“市政管理学”列为专业任选课,并开设了该课程。尽管《市政管理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在不断走向成熟,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一样,虽然开设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基本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缺乏。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教学需要教学体系的支撑,而从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来看,很多公共管理学科开设《市政管理学》课程时,大多存在实践课程不足的问题。从目前学校《市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参观以“构建两型,市政先行”为主题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以及长华社区的观摩学习,还远没有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实践教学为辅导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目前《市政管理学》课程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高校教师往往缺乏相关市政管理的实践经验,无法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地讲授方式。也与目前大多数高校一样,学校《市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导,即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加之受实践教学内容的桎梏,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是参观、观摩。

(3)校外实践环节空缺。广泛的校政、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然而,由于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院时间相对不长,自2006年建院至今才十年工夫,校外的实践基地相对不足,目前还没有适合《市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校外实践场所。相对封闭的高校减少了大学生参与观摩市政管理、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4)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关键。从现阶段教师的整体队伍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发挥。而从公共管理学院的师资来看,具有正规公共管理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不多,而具有城市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更少。在现有的《市政管理学》教学团队中,只有一名教师具有城市管理背景,实践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三、完善地方本科院校 《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市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构建《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新平台,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措施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

按照培养城市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将《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解成四个模板,并按照各模块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安排与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1)实习(实训)模块。实习模块包括实习调研、社会实践、见习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一是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小假期,适时安排相关城市管理见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在校生参与了现场执法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二是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以获得市政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表1  改革后的《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第二课堂活动模块。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市政管理学相关学术报告、市政管理学相关的知识、技能比赛等活动。

(3)创新实践训练模块。创新实践训练模块主要是通过鼓励和激励学生参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科研项目设计、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深入探讨市政管理问题,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4)课程设计(论文)模块。课程设计(论文)模块主要让学生在完成《市政管理学》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该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创造性地做出解决实际市政管理问题的课程设计(论文),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查,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机会。

(二)构建《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新平台

充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市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平台的缺失。因此,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注重加强校政(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1)完善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市政管理学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市政管理相关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企业等的合作交流,与相关的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择一批实习单位供学生实习实训所用。如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我们可以与之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定,双方互派人员进行交流挂职,为教师们积累城市管理的实务经验。此外,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可以把他们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委托给高校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科学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讲到城市规划问题时,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到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设好《市政管理学》课程的网站,开辟实践教学的专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把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挂在网上。近年来,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以市政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为选题,在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等课外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如《益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思考》(2006)分别获得“挑战杯”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和国家第十届“挑战杯”二等奖(2007);《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路》 (2009)在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中获特等奖。《利益均衡视角下城市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机制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获批教育部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此类成果的网上共享,既可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也可以为同学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3)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实验室。注重加强对校内模拟实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校内开展模拟实训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教学场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筹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验室,模拟实现网格化的城市管理,通过数字化平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城市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市政管理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案例教学法。在市政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市政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市政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通过“从城管被扒裤到崔英杰杀人”案例的讨论,同学们体验到了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一致认为城管应为商贩服务而非敌对,就不会悲剧重演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市政基本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市政管理能力。

(2)课堂辩论教学法。课堂辩论可以在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如在讲到省管县体制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课题辩论,一组的观点是省管县体制更适合我国国情,另一组的观点是市管县体制更适合我国国情。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市管县体制利弊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到城市环境管理时,引入一个市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引进污染企业的案例,让学生来扮演该市的环保局长,如何处理该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提升学生们分析。处理问题的整体意识和辩证思维。

(四)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根据我国大学的特点,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其中课内实践教学的学分应总学分的15%左右,课外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5%左右)。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在上述常规学时和学分分配的原则上,可以考虑适当加大我校《市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占成绩的15%,提升到30%。此外,卷面考试是本科教学中最常用的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实践课程往往采用这一考核方式。我们认为,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对所掌握能力的测试,卷面考试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因此应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实践教学所占市政教学课程总成绩比重30%的基础上,实习(实训)模块、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和创新实践训练模块占15%,课程设计(论文)占15%,如表1所示。同时,还要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面谈、讨论、分组探究等作为考试形式,因为只有真正参与实践并有所收获才能在面试的过程中发挥自如,更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

(五)出台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只有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建立制度与规范要求,才能保障《市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确确实实提升实践教学的。

(1)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监督制度,结合《市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并完善监督制度,确保各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定和完善考核制度,在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后,结合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总结报告对学生的实践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写实践总结,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依据。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与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有关。《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需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既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在市政管理一线工作的经历。针对现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实,要重视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同时,高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进修、研讨、考察和交流等工作。应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以及企业进行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还要有计划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市政管理一线学习实践,真正实现教师的“双师型”素质锻炼。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符合《市政管理学》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包括《市政管理学》,还包括《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关系到行政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不断探索并完善《市政管理学》课程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行政管理学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使命。

[1]郑二红.市政管理学的课程特色及其教学效果的改善[J].教育评论,2014(6).

[2]姚永玲.城市管理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勇.大学科研服务社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4]涂成林,魏伟新.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与对策——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2011(12).

[5]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N].光明日报,2007.

[6]陈云棠,刘邦奇等.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7]吕一中,冯海,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校产业与科技化,2006(12).

[8]陈媚.谈《市政管理学》的课堂教学[J].法制与社会,2005(5).

[9]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责任编辑:罗蕾)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of“Municipal Management”in Local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based 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Wu Hong-x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Municipal Management”is a newly arising practical subject,and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effectively associate the teaching of it with the commission to promote local economy.However,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has faced many problems like loose teaching system,inactive teaching methods,shortage of outdoor internships,and lack of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refore,for the sound work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new teaching systems and platform need to be built;traditional teaching ways need to be modified,and some evaluation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local universities;HUC;municipal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

G642.4:D63;G642.4

A

1008-2107(2015)09-0096-05

2015-08-25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政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XJK014CG0530),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市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伍洪杏(1975—),男,湖南会同人,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

猜你喜欢
市政管理管理学市政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3:14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分析
数码世界(2018年8期)2018-12-22 07:05:48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中小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方案初探
居业(2016年9期)2016-12-26 08:48:26
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3:45:41